理论教育 非本义网络流行语规范化:模因论与编校视角下的探索与实践

非本义网络流行语规范化:模因论与编校视角下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汉语作为一种意合型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动态化系统,对于“怼”“囧”“怂”这类非本义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跳出现有语言规范的桎梏,看到其语义演变及传播背后的复杂机制,在审慎的基础上,对其持更宽容的态度。

非本义网络流行语规范化:模因论与编校视角下的探索与实践

刘晓晓

摘要流行语“怼”“囧”“怂”等的流行义与其本义相差甚远,它们属于非本义网络流行语,其语义演变的背后有强势语言模因的支撑。在语言文字应用领域将其判定为对规范语的讹用,将会给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它们对相应本字“img”“窘”“img”的替代是社会文化选择(强势语言模因左右社会文化选择)和语言内部规律双重作用的结果。相关语言文字工作者对于它们进入汉语规范语系统,应持欢迎态度。

关键词:非本义网络流行语;讹用;强势语言模因;新词语规范基本原则

近年来,随着4G、5G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由此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网络文化的勃兴,必然会催生大量的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一经出现,便借由网络迅速传播,进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怼”字在这两年热度很高,频繁见诸各大报刊、网站,甚至被《咬文嚼字》评选为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www.daowen.com)

不少语言学领域的学者研究指出,这些已经在生活中被频繁使用的流行语,其流行义都与本义相差甚远,是对规范语的一种讹用,应该用规范语替代它们。郭祥将此类流行语定义为非本义网络流行语,认为它们是“最初孕育发酵于网络环境中,后被社会大众认同并使用,产生出不同于其原始义、基本义或字面义的新义的词语”。[1]如“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读音是“duì”,表“怨恨”义,而表达“反驳、对抗、碰撞、斗嘴”义且读为“duǐ”的,实则应是北方方言中的“img”字。孔国兴认为,“‘img’和‘怼’音义相去甚远,断不可混而同之”,并指出,“作为使用规范语言的重要媒介,主流媒体对流行词语的使用也应持审慎的态度”。[2]

笔者认为,规范化工作对汉语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在网络流行语极为活跃的今天,我们当然不能为了求新求异,对流行词语不加选择地吸收、使用。但是,汉语作为一种意合型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动态化系统,对于“怼”“囧”“怂”这类非本义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跳出现有语言规范的桎梏,看到其语义演变及传播背后的复杂机制,在审慎的基础上,对其持更宽容的态度。

本文以“怼”“囧”“怂”为例,采用北京语言大学大数据与语言教育研究所研发的BBC语料库和各门户网站的语料,分析非本义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演变,以及这种演变背后所支撑的强势语言模因,再结合笔者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心得体会和新词语规范的基本原则,得出结论:对非本义网络流行语进入规范语系统应持欢迎态度,不能“全盘否定”和“封杀”它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