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编辑者的创作观与版本意识: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者的创作观与版本意识: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名成熟的编辑需要具备多种素质,而客观准确的作者(作家)观、科学理性的版本意识必不可少。作者资源的积累,并非单单“人脉资源”的问题,还包括对作者学术背景的“心领神会”,对其作品相应版本的把握,对其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的阅读,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版本的把握。一个成功的作家,都应具备强烈的版本意识。同样,没有版本意识的编辑,也无法成为一名称职的编辑。

编辑者的创作观与版本意识: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探索与实践

上述误读,除了作者缺乏基本常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作家、对作品并非真正熟悉。

一名成熟的编辑需要具备多种素质,而客观准确的作者(作家)观、科学理性的版本意识必不可少。

先说作家观。

作为编辑,应该能够对自己的作者做出客观、准确的评判。这种评判既建立在对作家本人,即“人脉”的把握上,也建立在对其不同创作阶段代表性作品的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编辑的身份首先是读者(而且往往是第一读者),但同时又“高于”读者,其阅读过程应该带着专业眼光。对作家有意无意地拔高,与对作家有意无意地贬低一样,都是对作家、对文学史的不尊重,也必将影响和制约着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以二月河康熙大帝》第一至四卷为例,各卷印数等基本信息是:第一卷《夺宫》,1985年11月第1版,印数75 800册;第二卷《惊风密雨》,1987年6月第1版,印数38 000册;第三卷《玉宇呈祥》,1988年8月第1版,印数10 100册;第四卷《乱起萧墙》,1989年12月第1版,印数12 000册。可以看出,第二卷的印数仅及第一卷的二分之一,第三卷的印数不及第一卷的七分之一。那么,何来“出版后,立即轰动文坛”之说?

作为图书编辑,对作者的误读、误判,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二是“外因”影响了正确的评判,比如作者担任较高的行政职务或在学会、协会等团体担任较高的社会职务,被尊为“大师”、学术权威,或者是相应的专业团队进行过刻意包装、有较高的显示度,或者被“粉丝”“水军”的叫好声影响了判断力

正如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生活的“深井”,每位编辑也应该建立自己特定的作者队伍,其中蕴含着真正的核心出版资源,不为所谓的“主流批评”所左右,不为流俗所左右。而且,深入一个作家的世界,往往能够让一位编辑发现一个庞大作家群的“矿脉”。

再说版本意识。

图书编辑的版本意识与作家观,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www.daowen.com)

作者资源(作家、学者及其他专业人员)的积累,并非单单“人脉资源”的问题,还包括对作者学术背景的“心领神会”,对其作品相应版本的把握,对其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的阅读,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版本的把握。版本变迁源流,直接反映了作家的创作轨迹,同时也是出版史的直接印证。

以版本为出发点,成熟的编辑应同时具备“向后看”和“向前看”的出版理念。“向后看”即从已出版图书中寻求超越和突破,或旧瓶装新酒,或新瓶装旧酒,做出适应市场、满足读者需求的出版产品;“向前看”即具备不同寻常的前瞻意识,见微知著,见一叶而知秋之将至,开发出学科前沿的出版资源。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首次编选文集的版本观就颇有代表性:“编选这种总结性的文集,最大的羞愧就是面对着那些当初草率付梓、如今不堪入目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将这类文章剔除出去,但既是阶段性的全集,剔出去又名实不副;当然也可以将不满意的文章大加删改,但如此又有不忠实自己的写作历史之弊。因此……除了技术方面的错误,其余的尽量保持原貌。以前改动过的,以最后一次定稿为准。”

一个成功的作家,都应具备强烈的版本意识。

同样,没有版本意识的编辑,也无法成为一名称职的编辑。

[1]德拉埃斯马.记忆的风景[M].张朝霞,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二月河.密云不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