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听了一节校内举行的公开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上,尽管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整体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课后评课时,大家一致认为,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思维积极性不高,是导致这节课气氛沉闷、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而教师对此也颇感苦恼,备课组长调侃地说:“鱼要不上钩,也怨不得老师。”
鱼要不上钩!这句话当时深深地震撼了我。在多少公开课上,或是日常教学中,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变成了可怜的咬钩的鱼儿!我们的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动用一切智慧,让学生上自己设下的套,咬自己抛下的钩,钻自己布下的网……课失败了,怨鱼不上钩!课“成功”了,说“钓法”高明!
呜呼,我们的老师究竟在做些什么?请看课堂上拾到的一个片断:
师:(面对初三的学生,开课之初这样导入)同学们听说过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下?
生甲生乙分别很流畅地讲述了这两个故事。
师:假如你是司马光,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把缸推倒,让小孩子出来。
师:你有那么大力气吗?要是推不倒怎么办?
生2:我用个绳子把小孩提出来。
师:等你找来绳子,小孩子早淹死了。
生3:我找些石块丢进缸里,让小孩子踩着出来。
师:假如砸伤小孩怎么办?(www.daowen.com)
生4:我找一台小型抽水机,把缸里的水抽干。
师:用抽水机排水,好像也不现实。
……
学生陷入了沉默之中。
师:这就没有办法了?你已经是初三学生了,一伸手不就把小孩子从缸里提出来了吗!
让人不解的是,文章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我们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却步步否定,究竟要将学生的思维逼到什么地方去?当老师的“一伸手不就把小孩子从缸里提出来了吗”这个确实是最便捷的答案出台后,我不禁哑然失笑了,难怪课后连讲课的教师自己都说:“今天俺的学生也真给我面子了,平时在班里上课,咱提个问题,人家连理也不理!”
这能怨鱼儿不上钩吗!我们暂且假定这个比喻还算合适,那么要想让鱼儿咬钩,我们的课堂应该如何?我们的教师应该如何?大家都知道,要想钓上鱼来,鱼儿饥饿想吞食固然是一个条件,但也要求垂钓者知鱼性,习水性,懂风向,会做饵,善抛钩……如果你坐到河边胡搅一通,除非是呆鱼才会上钩!更何况每一个孩子都是玲珑剔透的精灵,岂是憨头呆脑的鱼儿可以相比!
其实上课大不同于钓鱼。如果我们硬要把学生比作鱼儿也未尝不可,但他们绝不是待要咬钩的鱼,教师也不应是坐在岸边垂钓的人。要知道,钓钩之下的鱼儿必是悲剧的命运,而手制这悲剧的却恰恰是握着钓杆的人。学生应该是自由游弋的鱼儿,而教师则是给予他们大海的人。课堂上,我们的教师若能收起“自己出彩”之心,把“精彩”让给学生去上演,那么我们的课堂怎会不生机盎然,怎会不灵光迭现?而且,留给学生的空间越大,孩子们的思维之旗也就飞扬得越高;留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孩子们的创造之光也就闪耀得越亮!
别再做阻断学生思维的傻事了,别再去故作高深的抛钩了,那样钓上来的东西连根水草都不如。从教材、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巧借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我们的智慧之光把学生引上驰骋思维的道路,用我们的教育灵感引导学生去打开智慧与创造之门,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对话,我们的课堂才会万紫千红,春意盎然,我们的学生也才会星光灿烂,喜跃龙门。
当然,这需要我们做教师的拥有知识的大海,智慧的天空。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学习、广采博取、慎思善用别无他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