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学的是《发问的精神》。一上课,我先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
师:“首先请大家看一下“预习提示”的中的第一句话,这篇文章的意图是……”
生:“提倡发问。”
师:“既然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活动就该围绕什么展开?”
生:“发问!”
师:“好,下面给大家十分钟时间,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和课文,然后试着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咱们比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
学生积极阅读,圈点批注,将发现的问题写在书上。其间,我在黑板上画了个统计简表,包括问题序号、发问者、问题星级评定三个项目。
师:“下面谁为大家献上第一个发问?请在黑板上写出你的问题。”
石鹏同学在第一时间走上讲台,写下了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说“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生:“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答案在39页最上边一行。”
石鹏还未走下讲台,已经有同学喊出了答案。
师:“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只凭石鹏同学第一个登台发问的这种精神,就应该获得一颗星。下面请大家继续发问,我们等待着更精彩的问题。”
话音未落,一下子跑上来四个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问题。
古小涛:“最后一段三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薛慧杰:“最后一段中三个问句各表示什么意思?”
宋文静:“文章中作者举出了四个事例,这四个事例的位置可否调换,为什么?”
任玉丹:“最后一段中三个反问句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有意思的是,其中三个同学不约而同地把发问的目标指向了最后一段的三个反问句。
师:“大家请看这四个问题,看能不能从中发现点什么?”
生:“有三个问题都与课文最后一段的反问句有关!”
师:“三个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选中了这三个反问句,这意味着什么呢?”(www.daowen.com)
生:“(有人喊)这三个问题最有价值!”
生:“不,是这三个反问句最有价值!”
师:“好,就冲这一点,这三个问题均可获得一颗星。同学们,既然我们发现了如此有价值的问题,那下一步该怎么办?”
生:“找到答案!”
师:“下面就请大家用最投入的心态来朗读一下最后一段好吗?并请你在读中积极思考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这一段,学生们读得极其投入,三个反问句,步步追问,最后一答,铿镪有力,直渗到每一个人的心里去。
生:“我决不会让自己的智慧之门紧闭。”
生:“我要勇于走自己的路,不会一直让别人带着走。”
生:“我要做善于活用知识的学问家,不做两脚书柜般的书呆子。”
……
孩子们的思维飞扬了起来,这几个问题的价值岂又是多加上的几颗星可比!
师:“同学们,这几个问题引发了我们思维的灵光,让我们在思考中开启了智慧之门,该不该再加一颗星?”
生:“再加两颗星。”
师:“好,咱们就再加上两颗星。但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永远把这几个三星级问题印在心里,让其伴你一生,畅开智慧之门,别做两脚书柜!”
留下的问题已如渠中之水,究竟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也已不再重要。关键的是,发问的泉源一旦涌流出水来,知识的绿洲便会在学生心中无限地蔓延。
反思:
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这句话本来是针对文学创作而言,然而我觉得也完全可以借用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这节课,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简单得无法再简单了,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然后在思与读中解决了这几个问题而已。但是现实的课堂却给我们留下了几多亮点!学生自觉投入,发问积极,思维灵动,答案精彩,整个过程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遍是涟漪,发问——阅读——思考——作答,一切都显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在这里,教师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课堂完全变成了学生的舞台。
静心思忖,我们不难发现,这节课正是因为其“一语天然,豪华落尽”,正是因为其简约才变得美丽。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教师没有去挖空心思暗设机巧,没有去想方设法引学生入我彀中,而是紧紧抓住本节教材“倡导发问”这一特点,单刀直入,在引导学生“发问”上大作文章。这样,使学生在读书、明理之时,直接用文中之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学生“知”与“行”的完美统一。
由此看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若能善于抓住教材的特点去作文章,且力求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因简约而美丽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