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用自己的心解诗,小窗微明第2版

用自己的心解诗,小窗微明第2版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的案例是我在引导学生解读郑愁予的《雨说》时的一个教学片断:师:读诗,我们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感情积淀,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去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使自己与诗人的感情在诗句里激荡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自己心中的诗来。读第三节诗,听着雨说,我仿佛听到了一个智者在说,时代在不停地变化,我们要学会接受新的事物,不要把它拒之门外,我们要敢于并善于踩着时代的拍子走自己的路。

用自己的心解诗,小窗微明第2版

诗是灵动的,然而我们传统的诗歌教学却是呆滞甚至充满苦涩的。学生除了读和背,好像就只剩下记写老师照着教参读出来的一些干瘪瘪的话。课堂上,没有了流淌的诗意,没有了澎湃的激情,没有了如仙似梦的意境,没有了悠长清远乐章,学生的心笼罩在一派灰色里。然而诗歌不需要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喜欢这样的教学,新课程下的教学本身也坚决摒弃这样的教学!诗是灵动的,诗的课堂也应是灵动的,读诗的学生、教诗的老师也都应该灵动起来。怎么办?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儿去解诗,就是一条值得一试的光明之路。

下面的案例是我在引导学生解读郑愁予的《雨说》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读诗,我们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感情积淀,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去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使自己与诗人的感情在诗句里激荡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自己心中的诗来。如第一节诗,作为一个教师,在我的眼里,那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都变成了学生焦渴的心田,他们在等待知识甘露的滋润,他们在渴望智慧琼浆的滋养;那种子、牛羊、游鱼,又恰似应试教育威压下的一个个可怜的学子。牛羊本来可以欢快地奔腾于牧场,鱼儿本来可以自由地在水中翔游,然而枯黄的牧场、寒浅的鱼塘却阻断了他们自由欢快的路,那喑哑地小溪歌不成调子,不正像现在的学生虽有无尽的痛楚与烦恼却无处言说吗?当然,这样的解读也许不是作者的本意,或许还会有些偏激,但它却是我自己的理解,是从我自己心底流出来的诗。下面请大家自由地选上一两节诗,也用自己的心来解读一下,争取读出具有自己独特理解的诗来(准备五分钟,可以动笔写下自己的解读)。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心底的诗溪很快就开始淙淙地流淌。

李博颖:读了第五节诗,我多么希望,雨对我们所说的都能变为事实,让它带着我们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水谣。多么希望,这一切能成为现实,让我们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她的美,去享受她的快乐,分享她的自由。

吴丹:“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当我读到这句诗时,第一个印入我脑海的形象就是母亲。它很形象地刻画了母亲对我们小心呵护的一种无微不至的情怀。试想一下,什么爱能把天地织在一起?只有伟大的母爱!这句诗使我感觉到,这里的雨就是伟大的母亲。“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当我们自由快乐地生活,成功成才的时候,老师却选择了快乐的安息,这不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的又一种写照吗?

翟萌:“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这里的雨多像我们敬爱的老师呀!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把无限的爱都给了我们。可当我们在尽享甘甜的时候,他们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怀呀!读第三节诗,听着雨说,我仿佛听到了一个智者在说,时代在不停地变化,我们要学会接受新的事物,不要把它拒之门外,我们要敢于并善于踩着时代的拍子走自己的路。(www.daowen.com)

柴婕:读第三节诗,似乎在听母亲和老师深情地叮咛,她在告诉我们,有什么心事,有什么困难,应该及时和老师、家长交流、沟通,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稳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侯强:“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从这两句诗中,我体会到,我们应当勇敢地笑对生活,笑对人生,让渺茫在笑中远离,让希望在笑中切近,让理想在笑中实现,笑出自己的风格,笑出自己的品味。

陈梦慧:“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读到这两句诗,我的心中有一个疑问,雨为什么要让我们这样去做?扬起自己的脸给别人亲,踩着别人的脚步拍子,这种人是最没出息,最窝囊的人,简直是没有一点自尊!我们不能任人摆布,不能别人让干嘛就干嘛,我们应活出自己的个性,应敢于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

在用心解诗的过程中,诗已不再是没有生命的文字,它成了被学生放飞的风筝,而孩子们灵动的思维就是它相依的筝线!课堂上,通过这一特殊的解读活动,有效地实现了师与生、生与生、生与诗、生与诗人之间的心灵对话,在师、生、诗人三者感情和思想的共融碰撞中,学生已不再是被动的读者,而成了参与创作的诗人!这样的结果,不正是新课程应当倡导的方向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