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耳光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良药!

耳光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良药!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鼓足了平生的勇气,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针对这样的学生,耳光岂会是良药!针对这个学生出现的情况,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老师应结合相关的心理、病理学知识,引导他真正理解:如果老师打他耳光,就有可能加重他的心理病痛,为以后的生活埋下隐患!

前不久,在《中国教师报》论坛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

晚自习时,我悄悄走进教室。所有学生都在伏案学习。我走到班长的身边,他忽然一阵慌乱,紧紧地用双手捂着一本书。我发现那是一本流行的武侠小说,但看见他十分不安的样子,我当时没说什么。

放学时,他主动走进了办公室,低着头解释说:“书是同桌递给我的,我就看起来了。老师请你给我一耳光吧。”

“没什么大不了的,回去吧,以后可不要再这样了,别忘了你是班长呀。”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懂事的学生,我不想过于严历地处理他。

“老师,你还是给我一个耳光吧!”他还是坚持着。

“回去吧,我从来不体罚学生,如何会打你?不要把这事放在心上。”

然而第二天的课堂上,他就像得了大病一样的毫无精神。我有些担心,把他叫到了办公室。

“老师,你给我一个耳光吧!”他几乎在请求我。

他一定是被自己的失误压得透不过气了,他需要解脱。我鼓足了平生的勇气,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

他终于又恢复了从前的样子,自信轻松地走出了办公室。

我却有些茫然:耳光也是一副良药?(www.daowen.com)

看到这个帖子后,我感触良多,于是跟了下面的帖子:

可以说,这位老师的眼光还是敏锐的,他看出了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知道学生需要解脱。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知识的贫乏,使他无法科学地应对、处理这件事,最终不但采取了极端错误的“打耳光”,而且误认为“他终于恢复了从前的样子,自信轻松地走出了办公室”。这为其以后的生活埋下了隐患。

其实,这位学生的表现,从精神医学的角度看,是一种很典型的抑郁状态。他受到“老师发现他看武打小说”这种刺激后,马上产生了一系列应激性反应——“十分不安”,要求“老师打一耳光”,当自己请求惩罚的愿望达不到时,就“像得了大病一样的毫无精神”,当如愿以偿地挨了一耳光后,“终于恢复了从前的样子,自信轻松地走出了办公室”。

针对这样的学生,耳光岂会是良药!

这样做的结果,从表面上看,这位学生似乎在精神上得到了一时的解脱,但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一耳光无疑又加重了他身上埋伏着的心理病源,长此下去,就会向强迫型抑郁病转变。

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件事才好呢?根据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及这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倾诉心声,唤起希望。“心理治疗能使病人好转的治疗机制之一,就是帮助病人培养希望,恢复动力。”这个学生看武侠小说被老师发现后,心头可能会涌上一系列的顾虑,诸如我从此会被老师、同学瞧不起了,我的班长可能干不下去了,我从此无法再去管理其他同学了……这时候,他最需要的莫过于老师的谅解和安慰了,而并非老师的漠然置之(我当时没说什么)、轻描淡写(没什么大不了的)和带有指责性的叮咛(别忘了你是班长呀)。因此,当他主动走进老师的办公室并要求老师打耳光时,老师就应该引导他倾诉自己的心声,并对他的苦恼寄予同情,对他的行为表示谅解,同时申明自己对他的态度,解除他的后顾之忧,从而帮助他唤起正对生活的新的希望。

二、解释启发,引导领悟。要解决这个学生的心里痛苦,只有谅解是不够的。在心理治疗中,应“帮助病人分析自己的内心,使其看透自己的潜意识,了解自己的心理及行为的意义,继而发现解决心理困难、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向。”针对这个学生出现的情况,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老师应结合相关的心理、病理学知识,引导他真正理解:如果老师打他耳光,就有可能加重他的心理病痛,为以后的生活埋下隐患!而不要说打学生违法或是自己从来不打学生之类的话。这样就可以使他真正地感悟到老师确实是在为他好。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可能指挥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强化训练,自然愈合。心理病症的形成与消失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心理治疗也只能帮助求治者自己慢慢地从心理困境中解脱出来,得以康复”。这样,针对这位学生出现的心理病变,老师决不能以为“此事已了,其病已好”,而应从真正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经常给予他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使他逐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慢慢地去克服、改变自己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毛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