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的源头是什么?
绩效的本质是在创造客户价值的同时培养人才。绩效的源头是人才的成长,绩效从只关注财务,到逐步关注客户,再到关注人才,是绩效内涵的逐步升级和丰富化。
战略绩效指的是从战略到绩效创造的经营过程,好的战略未必有好的绩效。战略绩效不仅明确公司的战略,而且通过自下而上的目标设定和自上而下的方向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每个部门和个人明确自己的战略定位和绩效目标。同时通过绩效合约的方式,制定清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绩效达成会怎样,绩效没有达成会怎样,从而实现战略真正落实到一线作战部门,也为年度、季度和月度的战略绩效跟进工作坊做好充足的准备,确保每个战略绩效都有非常明确的负责人,同时每个部门和个人都有明确的战略绩效目标。
2014年,我辅导一家食品出口公司,这是一家已经有2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由父亲创业,儿子参与;父亲是董事长,儿子做总经理。在第一次战略绩效工作坊时,我们惊讶地发现虽然公司的财务绩效表现不错,不仅市场份额在全球的细分市场排名在前10名,而且利润率也不错;但谈到客户、产品和人才方面的绩效时,简直不可思议,一方面客户投诉次数高居不下,产品质量不稳定,另一方面员工抱怨频频、管理者敢怒不敢言。
那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哪呢?经过深入对话,年轻的总经理逐步意识到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认为做企业就是赚钱,只要有生意就是大事,而所谓生意就是差价,低价进高价出,因此只要购买进来的东西就是越便宜越好,无论是原材料、设备、人员工资、场地等无不是价格越低越好;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公司追求规模效应,寻找采购量大的客户,即使价格低一点也没事,只要有大订单。长此以往导致质量无人关注,工人被忽略,管理一片混乱。
从2015年之后,总经理及管理团队达成共识,即使年长的董事长反对,公司也需要导入正确的绩效观念,那就是真正以业务为导向,而不是以财务为导向。接下来公司开始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内部PPM和外部PPM相结合;对设备进行改造,同时增加关键设备的投入;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导入“以一线员工为中心”的管理文化,激发员工自主性和质量意识;对客户进行重新梳理,不再是单纯的按照区域来管理客户,而是按照客户的类型来服务客户,把客户分为贸易商和制造商等。贸易商量大,关注价格而对质量要求不高;而制造商虽然量小、但更看重质量而对价格不敏感;为了提高公司的产品品质,确定了公司未来的战略客户为制造商而非贸易商,并制定了客户结构的标准。同时加大了产品研发,不仅是产品工艺的开发,还有产品的组合,产品配方的研发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才引进和绩效制度的创新,等等。(www.daowen.com)
这样经过长达3年的战略绩效系统的导入和管理升级,到2016年这家公司已经成长为行业内领导者,不仅客户满意度大幅提高,员工的敬业度与日俱增,而且公司的品牌形象在行业开始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市场份额不断增大、营业额增加一倍、利润翻了三番。
可见,对绩效的认知比绩效本身更重要。绩效既是公司价值创造的衡量指标,更是公司奋斗的方向和指引。
有一家汽车面料生产商,过去品质部门的指标一般会选择:客户投诉次数、质量损失金额、内部异常处理及时性、直通率等。而通过绩效观念的引领,公司开始把绩效指标调整为客户满意度、最佳供应商等,也就是说,不只是关注品质稳定,达到客户要求,创造客户满意,而且要相对比竞争对手创造更大的客户价值。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技术的迭代更新,战略绩效已经走向以人才发展为中心的时代。过去管理者的绩效指标中几乎没有明确的人才发展指标,管理者只是关注财务目标,而忽略人才的发展和培养,导致后劲不足。而成长型组织以人才发展为中心,把人才培养写进每个管理者的战略绩效指标中,并通过长期的战略绩效跟进系统确保管理者在实现战略绩效的同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实现公司收入与利润双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