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各部门当期生产创造的价值,但并不等于各部门最终获得的收入。各部门最终收入是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获得的。
(一)初次分配总收入
初次分配是针对各生产单位当期生产的增加值的分配。其前提是生产要素必须参与生产过程,由此所产生的收入都与生产有关,是参与生产过程的结果,所得收入属于生产性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个机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各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之和就等于国民总收入。即
在以上关系中,生产要素收入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付出劳动所获得的收入。生产税净额是政府因对生产活动或生产要素征税而获得生产税或因对生产进行补贴而支付的生产补贴。财产收入,是资产所有者通过将资产投入生产经营过程而获得的收入。具体内容包括: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利息,因股票买卖而产生的红利,因土地等资产出租所形成的租金,因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使用权转让而产生的无形资产使用费,等等。在现实经济活动过程中,一个部门既可以将自己的资产转借给其他部门使用,也可能使用了其他部门提供的资产,因此,财产收入的获得和支付可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国外之间相互发生。
但是,由于各种初次分配流量在各部门间具有特定流向,因此,各部门所获得的初次分配总收入与所生产的增加值在量上不会相等。如劳动报酬对住户部门主要是收入,其他部门为支出;生产税对政府部门主要是收入,其他部门是支出。与增加值的部门比例相比,企业部门占有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会大大降低,而住户和政府部门的比例则会提高。
(二)可支配总收入(www.daowen.com)
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基础上,通过经常性转移的形式对初次分配总收入进行再次分配。再分配的结果形成各机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之和被称为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即
经常性转移包括:(1)收入税。政府从收入较多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收入税;(2)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是居民部门为保证在未来某个时期能获得社会福利,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如失业保险、退休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是符合条件的居民从政府或其他部门所得到的收入,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基金向居民提供的福利和社会救济福利;(3)其他经常性转移。其他转移是除上述转移之外发生于各机构部门与国外之间和机构部门内部的经常性转移。如捐赠和援助支出、会费支出等。
国民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个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之使用去向首要的是用于消费,从各部门可支配收入中扣除用于消费的部分,所结余的数额就是各部门可用于投资的自有资金,通常称为储蓄。这样,可支配收入就等于总消费和总储蓄之和。在国民经济层次上的上述关系可表示为:
根据国民净收入计算的国民可支配收入,称为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它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即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