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概念产生于18世纪后半期,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指数的运用在发展,指数的理论在发展,关于指数的概念也在发展。同时,由于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统计学家对指数的解释也有所不同。
指数的编制是从物价的变动产生的。1675年,英国经济学家伏亨(Rice Vaughan)在其所著《铸货币及其货币铸造论》一书中,为了测定当时劳资双方对于货币交换的比例,采用谷物、家畜、鱼类、布帛、菜与皮革等样品,以1352年为基期,将1650年的价格与之作比较。这是价格指数的萌芽。到1707年,英国主教佛里特伍德(Bishop Fleetwood)出于和伏亨同样的目的,为了计算货币交换价值,将1440—1480年5英镑货币所购谷、畜、鱼、布、菜等物品的数量加以比较,以研究数百年间这些物品价格的变动。一般认为,佛里特伍德在价格指数史上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实际上都是个体指数的比较问题。由于个体指数是分别说明某种商品的价格涨落或货币升贬情况,因此,无论是计算还是理解都不会太困难。
在指数的编制过程中,总指数的编制要比个体指数复杂得多。因为同时反映多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人们容易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使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计算。比如,1738年,法国学者杜托(Dutot)在其《从政治上考虑财政和商业》中,就路易十四(1638—1715)与路易十二(1462—1515)时代的价格,从总数上加以比较,即把两期价格单纯地加在一起,来对商品的价格变动加以综合说明,这是简单综合法的初端。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一计算方法提出后采用者不多。
自从欧洲人发现美洲后,因大量金银由美洲输入,欧洲物价飞涨。为了研究货币购买力对价格的影响,1764年,意大利贵族卡里(Giovanni Rinaldo.Carli)在其《铸币金属的价值与比例》中,用1750年的粮食、葡萄酒和植物油三类消费品的价格与1500年同样的三种商品的价格对比,再把计算出来的百分数(即分类指数)相加除以3,这就是简单算术平均指数法。这种方法在各种商品价比基础上平均的方法,超脱了价格的总量形态,比杜托的简单综合法前进了一步。
1863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Jevons)在《金价的暴跌》论文中,提出了计算价格指数的简单几何平均法。为了证实这种方法的优越性,他编制了一种英国价格指数,并且通过对价格指数的分析研究而概括出金价跌落是由于1849年起黄金产量增加的缘故。
现在,物价指数编制已运用到我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中国政府每个月都发布各类指数,编制这些指数是为了帮助国人了解当前的商业和经济状况。这些指数中被广为了解和运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正如它的名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它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比如,已知某年全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8%,表示若以上年的价格水平为100%,当年全国的价格水平就相当于上年的108%,或者说当年价格上涨了8%。(www.daowen.com)
有些指数,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等,同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有些指数,如工业生产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投资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的晴雨表。
指数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数是指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如动态相对数、比较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等都可称为指数。狭义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也即专指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例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说明全部零售商品价格总变动的相对数;工业产品产量指数,是说明一定范围内全部工业产品实物量总变动的相对数,等等。统计指数理论主要是探讨复杂现象总体综合变动状况和对比关系。本章所述的指数,主要指这种狭义概念的指数。
指数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同一现象总体在各项目间变化的情况往往相差悬殊,指数不是反映一种事物的变动,而是综合反映多种事物构成的总体的变动,所以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指数。如股票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所有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价格变动,而不是某一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
2.平均性。由于各个个体的变动是参差不齐的,指数所反映的总体的变动只能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变动,即表示各个个体变动的一般程度。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当天与昨天比股票指数上涨了1.2%,表示平均来说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所有上市公司平均股票价格今天比昨天上涨了1.2%,但有的上市公司上涨超过1.2%,也有的上市公司下跌了超过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