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江流域石器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及安徽薛家岗遗址石器特点

长江流域石器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及安徽薛家岗遗址石器特点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下游地区较早的新石器,出自浙江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始于5000年前左右。良渚文化中出现了三角形石器、双翼形石器和斜柄石刀前所未见,其中长而大的三角形石器,应属农具。良渚文化的石器工艺,已经达到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高峰。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以多孔石刀著称,孔多奇数,最多的有13孔,长达半米多,目前为全国新石器中所仅有。

长江下游地区较早的新石器,出自浙江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始于5000年前左右。河姆渡文化早期的石器工具一是种类少,只有斧、锛、凿3种;二是器形小,多数长6~7厘米。还出土有用鹿角或树杈制成的斧柄和木质曲尺形的锛柄。这些工具多用于砍伐和木作加工,没有发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石器。当时已出现稻作农业,骨耜是主要农业工具。太湖地区先后存在着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的石器器形较小,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

与其形成对比的河姆渡文化中骨器制作比较先进,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全为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而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的耒耜(图四)。

图四 耒耜(来源:网络)(www.daowen.com)

耒耜,象形字,中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耒耜的发明也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但是前文中已经提到,新石器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器的进步表现形式是石器从打制石器进步到磨制石器,从图五和图六当中石镞与耒耜的器形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石镞的制作技艺更加精细,出现了磨制石器的显著特征。所以从整体看,马家浜文化的石器似胜河姆渡文化一筹。崧泽文化的石器更加规整,有棱有角,遍体磨光,有的器体也更扁平,多用管钻工艺,显示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良渚文化中出现了三角形石器、双翼形石器(有人称为“耘田器”)和斜柄石刀前所未见,其中长而大的三角形石器,应属农具。良渚文化的石器工艺,已经达到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高峰。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中,既有旧石器时代的砍斫器、刮削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棱形器、扁圆形有孔石器,并在其中发现有华南地区洞穴罕见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清晰地层堆积,这为探讨人类如何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这一世界性大课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湘、鄂、川东间的大溪文化,有些磨制石器未经通体磨光而尚留琢痕。圭形石凿的刃部呈圭形,是大溪文化中普遍存在又具特色的器形。屈家岭文化中的石器一般更加趋向扁平规整,特别是近方柱体石斧是屈家岭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形制。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以多孔石刀著称,孔多奇数,最多的有13孔,长达半米多,目前为全国新石器中所仅有。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总的说有以下特点:1.与黄河流域相比,石器种类稍少;2.以斧、铲类为主的较多石器,扁平有孔,与黄河流域同类器的厚重和少孔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两者的装柄方法有一定差异;[2]3.多管钻孔,与黄河流域多漏斗状孔有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