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远道:小翔,八年级男生,学习成绩中等。在期中考试时,语文101分,英语53分,数学95分,物理81分,政治62分,历史75分(语数外满分150,物理满分120,其他满分100分),各方面表现中规中矩。请大家分析一下这个孩子有什么特点,如果要施教,应该注意什么?
早期记忆
1.幼儿园第一天上学时没哭,第二天去的时候,我站在校门口不知道为什么哭了,在门口,好久不进去。最后好像是被三个幼儿园老师弄进去了,有一个是我班上的老师,剩下的一个都不记得了。
2.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喝药,外面刮起了风,班上的窗户没有关,于是树叶吹到了我喝药的杯子里。剩下的我就实在想不起来了。
3.有一次我迟到了,我到时同学们都在吃早饭,那天吃的是稀饭。我的家长在和老师说话,我一直看着别人手中的稀饭,她拿着勺子,一勺一勺地挖着吃。
词语联想
天空:鸟,树,苹果,种子,土地,地壳,地幔,地球,太阳,木星,金星,海王星,柯伊伯带,银河系。
人:树,书,树的影子,草地,马,奔跑的狮子,鹿,大象,羊群,小山包。
网:蜘蛛,猪,食物,麦子,田地,一群人在收麦子,母亲,父亲,小孩,汽车,城市红绿灯,人行道,隧道,火箭,卫星,空间站。
可是:可乐,汽水,芬达,雪碧,火锅店,九宫格,鸳鸯锅,毛肚,年糕,粉条,鸭血煲,跑道,人,赛场,鸣枪,跨栏,刘翔,国家,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平静:黑暗,椅子,人,大脑,思考,量子,分子,中子,原子,强相互作用。
全家福和五项图
王老师对小翔的看法
王晓春老师对小翔印象最深的是词语联想中很多无情感色彩的词语或者说情感色彩不浓。人际关系的词语基本上没有,词语联想中基本上都是名词:地点,东西等,都是物,并且这些名词有不少都体现很强的动感。后来王老师又补充了这孩子词语中一个更突出的特点,空间感很强,词语中出现了大批的空间概念,似乎有一种冲动要从一个口穿过去,好像他喜欢空旷的地方,这和五项图中透明的房子有关联。王老师又把这个印象和早期记忆中校门口和窗口进行了联系。
王老师补充的后面这两点我都没有注意到。我希望借助于电话问一下一些问题:为什么房子是透明的?是教室,是家,还是一种想象或者感觉?以此来看他的认知方向。为什么朋友在爬树?树叶吹到我喝药的杯子里边,当时有什么感觉?是好奇还是别的?看到别的孩子一勺一勺地吃稀饭,自己是羡慕想吃,还是有别的什么?不通过询问当事者无法验证所有上述的猜想。
我对小翔的早期记忆的猜想
他的三则记忆中都隐含着一个没有表达出来的含义,那就是好奇。只不过他的好奇之后跟着的是不理解,而不是去探究。第一天没哭(不知道为什么没哭),第二天不知道为什么哭了(是被别的孩子的哭声感染了还是怎么的,反正他不知道)。被几个老师弄进去之后好像也没怎么的。第二则记忆,一片树叶从窗户外面飘进来,怎么落到我的杯子里了?这看起来太神奇了,树叶的飘落过程缓慢而轨迹复杂易变,我猜想他还是好奇怎么这么巧。第三则记忆,自己迟到了,别的孩子都已经吃早饭了,看着别的小孩一勺一勺地吃,那会是什么味道?是不是特别好吃啊?饥饿的人经常能目不转睛地盯着别人一口一口把一碗饭吃完,有一种眼巴巴的感觉。我想应该是好奇加羡慕吧,或者说比较馋吧。
如果是这样猜想,那么后期的词语分析,就都朝着好奇的方向去观察了。
经过我再次催促,小翔终于把电话打来了。
问:第1则记忆中,幼儿园第一天上学你没有哭,那别的孩子哭没哭?
答:第1天别的孩子哭,我没有哭。第二天,别的孩子没有哭,而我不知道为什么哭了,就我一个哭了。
问:树叶吹到杯子里边,你什么感觉?
答:就觉得奇怪。
问:看着别人一勺一勺地吃稀饭,你有什么感觉?
答:就想吃。
问:五项图里面的房子为什么是透明的?
答:这是我的想象。
问:朋友为什么在爬树?
答:去摘果子。
问:家里边的情况怎么样?
答:爸爸在机车厂开火车,妈妈是打工的。
问:放假这几天在干什么?
答:就是看电视,玩玩具。
问:喜欢画画吗?(www.daowen.com)
答:不怎么喜欢,但是喜欢想象一些画面。
王晓春:看到思远道老师提供的新材料,我又思考了一阵,小翔这个案例,我觉得我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逻辑网,能包住了,有没有漏洞,我还不敢保证,不过现在大体上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我把它概括地说一下。
咱们先说小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个孩子在个性上有一点是比较突出的,就是他情感方面比较钝,有点木,起伏小,喜怒哀乐不明显。在思维方面,我认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他的思维动感很强,再一个是空间感很强。他的早期记忆和词语联想都很有动感,很有空间感。你看那早期记忆,第一则,突出了幼儿园的门口,里面外面。第二则喝药,外面刮起了风,有一片树叶从窗户飞进来,飞进一个空间,飞是个动作。第三则,吃早饭。说的是“我”到的时候,同学们都在吃早饭,吃稀饭,“我”的家长和老师在外面说话,“我”在里面看着一勺一勺挖着吃,里面外面是空间,吃是动作。早期记忆都有动感和空间感,但是你注意,他的动感,不是自己动,而是看别人动。
他画的五项图,自己在屋里静静地坐着看书,外面是动的,一个朋友往树上爬,要摘果子吃。实际五项图这个爬树的孩子,跟他早期记忆里吃稀粥的孩子,作用是一样的,模式是一样的。总之是我看别人动。他的词语联想的动感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
我看到思远道老师提供的新情况,他爸爸是个火车司机,我就乐了。火车司机的工作方式最突出的就是两点,一个是动感,一个是空间感。对不对呀?火车是主动往前开的,但是因为相互运动,司机看到的是周围的人和物往后移动。这个非常有意思,我搞不清这个是什么关系。有可能小翔父亲因为做司机,他的生活方式,他的语言影响了孩子,因此孩子也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有可能是遗传,其父小的时候也类似这样的人,所以最后选择了司机这个职业。也有可能是影响和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记得曾经说过,感觉小翔似乎有一种冲动,要从什么出口穿出去。这是我的主观想法,证据不足,早期记忆和词语联想都有点儿证据,证据都不足,等我看他爸爸是司机以后,我就觉得这还真有点像,因为司机就是做这事的,他从一站穿过去,到另一站。这种思维,跟小翔的思维方式有相似之处。
那么教育这个孩子应该注意什么呢?目前我想到的是这样几点。一个是,动之以情的方式对他可能效果不好,所以当老师在前面进行励志教育或者是情感教育,如果他没有反应,你不要批评他,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别冤枉孩子。我见很多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会指责说:“人家都感动了,就你无动于衷!”不要这样,人跟人是不一样的。
小翔将来适合朝哪个方向发展呢?这我看得不太清楚,但是他不适合向哪个方向发展,我有点想法。我认为他将来不适合探究式或研究式的思考型的工作,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素养。反思性的工作他也不太适合,因为他的性格不是内向的,他是外向的,他喜欢观察别人的动作。他好像也不太适合社会性特别强的工作。这孩子很奇怪,他比较外向,但是不太适合做人际交往的工作,这是另一种外向。还有,因为他情感方面比较钝,所以他不太适合文艺性的工作。至于他适合做什么,思远道老师可以问一下他有什么理想,看看他的选择,跟咱们的估计像不像。或许他将来会选择一些视野比较开阔、空间感比较强或者是跟吃有关的工作,因为他是比较馋的,看人喝稀粥摘苹果,他很馋。这个孩子总的教育方针,我主张不要太积极,因为可能没什么效果。他的表现中规中矩,我觉得这是合理的。
现在我来回应一下几位老师的看法。关注体验老师比较强调这个孩子善于观察周围,作出反应。关注体验老师有个意见我是赞成的,就是这孩子比较外向,内心活动不明显。内向的人主要特点就是观察自己,内心活动特别明显,这孩子显然不是。但是关注体验老师说这孩子通过观察,做出自己的反应,这点我不太赞成,因为这孩子不是观察外面然后自己调整自己那种,他是比较被动的。你看他第一个早期记忆,人家都哭,我不哭,人家不哭,我倒哭了。为什么这样?他不感兴趣,他也不是说要调整一下,以后我不哭了,没有这个意向。只是这件事有点新鲜,他就记住了。第二个记忆,吃药,树叶落在杯子里了,觉得很新奇。这里没有什么反应,他不是因此调整自己行动。第三则,吃稀粥,也是他看别人吃。
思远道老师认为孩子好奇。好奇心有没有呢?有,但是我觉得他的好奇特点是被动的。他不是那种探究式、钻研式、主动发现式的好奇,而是那种有点新鲜事,我就记住了,也就这样。萌妈妈老师说,这孩子佛系,还真不是没道理。这孩子,他就在那儿静静地看着别人,馋归馋,没见他有什么行动,所以他是比较被动的,有某种佛系的特点。萌妈妈还说他懒,懒不懒我不敢说,因为材料不足。总而言之,白老师、思远道老师和萌妈妈老师都正确地看到了一些东西,有的地方我赞成,有的不赞成。现在这个案例,就我个人来说,大体上形成了完整的认识。
思远道:通过王老师的分析,我也对这个孩子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我教了他一年物理课,现在想想这个孩子的表情变化比较少,今天和他通话的时候我还特意让他自拍一张照片发给我。他不属于表情丰富的那类孩子。他所在的这个班级属于特别活跃的,只要稍微一引就会有说的,有笑的,有闹的,很容易受到语言的激发而活跃得不可收拾,但这个孩子无动于衷。课堂发言他不积极,但也没做错过什么,我一般提的问题他也能答上。
我还不能系统地看问题,就是王老师强调的不能形成逻辑链、逻辑网。判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一些面,一些点,看不到点和面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核心规律,这方面的直觉不敏锐。在小翔的案例里边,我没有觉察到这个孩子对空间变化的敏感和动感的词汇丰富,正因如此,当他说他爸爸是火车司机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我问他在哪个厂,这孩子又说是在机车厂里边工作。我对火车司机没有任何感觉。如果王老师的判断准确的话,我倒认为这个孩子将来适合开火车或大吊车,自己坐在操控室里边,按着他的意愿吊起货物,把它转移到合适的地方,他可以看着吊臂一下一下地吊起重物。或者子从父业当一个火车司机或者地铁司机,或者大货车司机也行。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人性就像洋葱,剥掉一层还有一层。普通人很容易像盲人摸象一样只摸到大象的某一个侧面,对不对呢?当然对。但仅凭一个侧面还不能形成对象的整体的认识把握。只有把各个面组合起来,形成逻辑网,才能形成一个整体认识。每一个人平常显示给别人的也只是某些面相或者某些特点,甚至还特意隐藏了某些面相,而普通人恰好就是那种知人知面难知心的认知能力。因此,学习心理学也好,在这里诊疗也好,就是要锻炼我们的认知能力。
对小翔信息的一点补充
问:你将来想干什么?或者说你认为自己将来适合干什么?希望你思考一下之后给我回复。
答:我想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
答案有点出乎所料。
记得一年前我第一次走进他们班教室的时候,我问全班同学,喜不喜欢科学,有没有同学喜欢将来当一个科学家?喜欢科学的同学很多,但喜欢当科学家的同学一个也没有。这是我当时课堂随机调查的结论。
一年后的今天,竟然有一个同学说想当科学家。
王晓春:关于小翔这个案例,我又有了点想法,说出来供大家参考。我发现小翔的空间感有个特点,他总习惯于把两个空间贯通,他不是在一个空间里头思考。他第一个早期记忆是校门内和校门外通着的,第二个窗内窗外是通着的,窗户没关,树叶吹进来,掉到喝药的杯子里。第三个最有意思:“有一次我迟到了,我到时同学们都在吃早饭,那天吃的是稀饭。我的家长在和老师说话,我一直看着别人手中的稀饭,她拿着勺子,一勺一勺地挖着吃。”这其实还是两个空间,一个是我的家长和老师一块儿在干什么,一个是我在这儿干什么,我在看人吃稀饭。其实要从叙述的角度来说,“我的家长和老师在说话”这句完全没用,我就说那天吃稀饭,就一直看着她吃稀饭,我很馋,不就完了吗?不行,他必须得把那部分人交代一下,跟我这边贯穿起来。
联想到五项图,你就明白他那房子为什么是透明的了,他要把室内的空间和室外的空间贯通。你看他这个房子,前后两个窗户,跟外面是通着的。有两点比较有趣,一个是房子没有门,他说他是想象中的房子,可见不是真实的房子,是他的一种感觉。为什么他不画门,我还没想清楚。房间前面窗户有窗帘儿,后面窗户没有,而他面朝前面那个窗子在看书。有一种感觉,就是我要观察外界的时候,我可以观察,不想观察,我就把窗帘挂上。你看他自己坐在桌子前面,中规中矩地在那儿坐着看书,这可能是他的外部行为的一种描述,他人就是这样。但是他的心呢,要往外飞,眼睛往外看。他这人像是一个观察者,这是我的新体会。
有的老师可能要问,你研究这么细致有意思吗?有用处吗?有意思,有用处。了解与不了解就是不一样。如果我们对他的了解正确的话,那么这个孩子你用动之以情的教育方式教他,效果可能是不好的,但晓之以理可能会有用。而你在跟他做重要谈话的时候,可能你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视野宽阔的地方,效果会比狭窄的地方好。如果非在屋子里谈不可,你坐在窗边跟他谈,窗户打开,效果可能比其他要好。这很微妙,但可能确实如此。我们都有这种生活的经验,我们在一个屋子里,坐在某个座位上,可能就觉得比较舒服,坐在另一个座位上就觉着不对劲,浑身别扭,又说不出道理。这就是你的个性的某些特点在潜意识里起作用。这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就会更有针对性,你就可以少冒很多傻气,少做很多无用功,你的效率就比别人高。这就是专家型教师和一般老师的区别。我觉得在可预见的将来,至少百年之内吧,在中小学,研究型的教师不会是多数,但这是方向。这种人很少,但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就希望培养出一些这样的老师来。
还有,这种人格分析,能指导他的职业选择。一个人如果选了适合自己禀赋的职业,那他的生活是比较快乐的,质量高,幸福感要强。反之,如果你做的工作不符合你的禀赋,那工作对你来说就只是挣钱的一种营生,你在工作中就体会不了多少快乐。你只能在工作业绩比较好的时候,发工资的时候能体会到快乐。这生活质量就差太多了。比如我观察到,有些人其实不适合做中小学老师,他们过得很烦躁,但是也很努力,有的甚至还得了好多奖状,被评为优秀教师。最近有一个辱骂学生的老师,不就是优秀教师吗?我怀疑他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性格不适合做老师,但是既然干这个事儿,他就拼命地干,然后业绩就很突出,实际上他生活得并不幸福。他应该去做别的工作。
我们再回来说小翔。他适合做什么工作呢?目前我们不好说。刚才思远道老师说调查了,说小翔想当科学家。这非常有趣。这有可能是他对自己不算太了解,但是也有可能他觉得自己的某些特点是适合当科学家的。所以我就主张思远道老师不妨追问小翔两个问题。第一个,你想当哪一类科学家,研究哪一类科学?第二,你觉得你身上有哪些特点是适合当科学家的?他自己或许有想法,我们再一起分析。他的想法较符合他的实际,也是可能的。比如说我就想,科学家有很多种,有的科学家是以分析思考为主,有的是以观察为主。他如果当观察型的科学家,我觉得也不是完全不靠谱。比如说做天文学家,我就专门找星星,找黑洞,他做这事也许挺适合的。所以我们不要着急做结论,我们要随时准备修正自己所做的结论,要把事情尽可能地搞清楚,思远道老师这种刨根问底的研究心态是非常好的。
思远道:下面是小翔对两个问题的回答:
问:第一,你想当哪一类科学家?研究哪一类科学?第二,你身上的哪些特点适合当科学家?
答:第一,研究太空电梯和远程无线输电。第二,我理科学得还行。
研究太空电梯是为了让人类用更方便的方式上太空,而不是用火箭。远程无线输电是为了无须再用电线来输电。
王晓春:思远道老师又提供了一个新情况。这个孩子的理想是研究太空电梯和远程无线输电。你注意这两个项目,都是远程的,都是空间的,都是动态的,都有穿越感。可见人真的是不会违背自己的本能,不会违背自己的人格秉性。不过,我对这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评价不算高,也可能是我失误了,这需要理科老师来评价。但也可能我的判断是对的,那这个学生实现理想的可能就要打折扣。他还小,我们祝愿他好梦成真,不要打击他。像我这种判断,不要告诉他,让他自己努力,这样他即使实现不了理想,也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其他类似的不违背他本人禀赋的行业中,收获幸福。
思远道:我能感觉出来,王老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心,而群里边的很多老师似乎对此并没有什么兴趣。
记得陈嘉映教授讲过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大概的意思是中国人自古因为理性而不屑于构建理论,久而久之最后反而不具有构建理论的能力。所以今天的中国文化人以随笔见长。
很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也是如此。一开始是嫌麻烦不去研究学生,时间久了反而不能研究学生,缺乏研究的能力,能力是长期练出来的。
王晓春:思远道老师称赞我对这个工作充满兴趣,这是真的。我研究问题生教育,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生活,我脑子天天都在转,就跟游戏一样,这对我来说是个乐趣。一个人的乐趣,同时又能够对社会有点贡献,真是太幸福了。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另外有一点我跟大家强调一下,我发现真正喜欢学习,真正对学习有兴趣的人,爱学习的人,都不乐意逼别人学习。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知道自个儿不是逼出来的,他有切身体会。我就不是任何人逼出来的,没有人指点过我。我就是自己慢慢摸索过来的,所以我不太相信逼迫。可是我非常遗憾地说,现在多数的校长和老师,他们的主要精力不是用在自己学习,而是用来迫使别人学习上。我可以判断这些人其实是不爱学习的人,一个不逼迫就不学习的人,以己度人,就会以为学生也是不逼不学。
真爱学习的人,真爱学习的老师,他也给学生布置作业,他也检查,他也督促,但是你会发现他骨子里不跟学生较劲。看起来这种人像是不负责任,其实不一定是。有的人确实不负责任,然而像我,有时候对学生要求不怎么高,不会也就得了,我不是不负责任,我知道这事儿逼不出来,你能逼上去一两分,但可能会伤害他更多的东西。我赞成素质教育,就是因为应试这东西,你逼太紧了,是毁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