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常态:有疗无诊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常态:有疗无诊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老师的日常工作中,有疗无诊这种情况是有其合理性的。这也是我们很多教师日常工作中有疗无诊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可以说,有疗无诊,缺乏诊断,是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常态,有诊有疗倒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我们这个研究组里都是研究型教师,或者起码是想做研究型的教师,我们就不能有疗无诊了,我们必须有诊有疗。有些案例应该重点研究治疗的部分,诊的部分作为非重点。这不是我们有意的,是不得已地把治疗放在第一位,把诊断缓一缓。

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常态:有疗无诊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我们研究问题生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要有诊有疗。诊与疗,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侧重。

注意观察我们会发现,中小学老师在日常工作中,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所谓诊断的,遇到问题就抓,所谓抓,就是治,就是管,没有什么诊断。这种情况似乎很不科学,很不高明,但其实有存在的理由。在老师的日常工作中,有疗无诊这种情况是有其合理性的。为什么合理呢?有这么几条理由。

第一条,老师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以管理为主,管理这事,天然就要有一刀切的色彩,你不一刀切,就没法儿管了。上课铃响了,学生说本小姐不想上课,还想在外边玩一会,行吗?这不管什么理由,得让你先上课,对不对呀?这就得一刀切。

第二条,诊断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被诊断者都有个性。我们现在对个性宣传得很厉害,说什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文学语言,这么说是可以的,然而实际生活中,人的个性特点并不是都很突出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可以分类的,一类人都有类似特点,个性极突出的人其实挺少的。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个性,但是这个差别是比较小的。既然大家差不多,那就不一定非得一个一个诊断再采取措施,所以有疗无诊,在这一方面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理由就是教师精力不够。现在虽说提倡小班,班额也还是挺大的,40多人的班常见,更大的班也不少。如果一个一个学生进行诊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在是没那个精力。老师总要休息,老师又不是神仙,对不对?这也是个理由。

第四个理由是老师们一般不太愿意谈到的:诊断需要诊断能力,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对于人的思维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恐怕有很多老师并没有这个能力,你让他诊断,给他时间诊断,他也诊断不出什么来。这也是我们很多教师日常工作中有疗无诊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可以说,有疗无诊,缺乏诊断,是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常态,有诊有疗倒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我们这个研究组里都是研究型教师,或者起码是想做研究型的教师,我们就不能有疗无诊了,我们必须有诊有疗。

但是我在这里特别要说的一点是,即使像我们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对诊和疗也应该是有所侧重的,不全一样。有些案例应该重点研究治疗的部分,诊的部分作为非重点。这是什么情况呢?一种情况是这学生问题比较清楚,原因也比较清楚,不属于疑难杂症,属于常见病,多发病。这种情况,我们就不必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诊断、分析、研究上,而要用更多的精力讨论怎么办,因为即使同样的病,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在治疗方面也需要有创造性。第二种情况就是孩子小。小学几年级的孩子,你想认真地挖一挖他的人格特点等等,有点儿早。这时候我们也是要多在疗的方面下功夫,看有什么招能让孩子有所转变,至于他的人格特点、他的思维方式,有的还没有显现得特别清楚,我们可以不侧重地抓他这个方面。

当然有些案例是应该以诊为主,不深入分析搞不清楚,这就属于疑难杂症了。疑难杂症必须把重点放在诊断上,否则你后面的治疗无从着手。问诊也好,会诊也好,都要下功夫。

我们这些想研究个案诊疗的老师,对待不同的案例,疗跟诊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杨老师提供的案例中的小刘,我觉得这个学生,就应该在治疗方面多下点功夫,不要在诊断上过多纠缠,因为他的问题比较清楚,比较大众化,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小学成绩很好,到中学下来了,尤其理科不好,女孩子为多。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重点研究一下对策,看看能解决到什么程度,不必过多争论她的人格特点等等。(www.daowen.com)

下面是有关问题的讨论。

夸克:今天听了王老师关于把重点放在“疗”上面的录音,总结了如下两种情况可以把重点放在“疗”上。

1.学生问题比较常见,比较普遍。如上面女生到初中成绩退步的案例。

2.学生年龄小,各方面未成型。

我觉得,是否还有第三种情况:比如在“诊”的这一方面困难较大,材料分析难度大,得出结论不容易。或者分析材料的几个老师分歧较大。这个时候可以把重点放在“疗”上面,反过来根据“疗”的现象反馈来倒推帮助“诊”。

一般我们是先诊后疗,对于特殊情况,我们也可以边疗边诊。

我觉得夸克老师说得很对,确实有这种情况,需要边疗边诊。这种情况跟前两种情况不同在哪呢?前两种是我们根据情况确认,对于该生,治疗比诊断要重要一些,于是把治疗放在第一位,把诊断放在第二位。我们是自觉主动这样做的。这第三种情况不是。第三种情况,其实我们还是很想把它诊断清楚,到底是什么问题,但是诊不动,诊不出来,或者是诊断的意见高度不一致。那怎么办呢?作为教育者我们又不能不管学生,我们只好先治着。根据什么治疗呢?就是根据常规的、我们通常用的治疗办法。就是管吧,劝吧,或者我们听到一些偏方什么的,我们就治着试试。过程中可能对我们诊断有所启发,或者过段时间我们突然发现新情况,我们就诊出来了,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了。也就是说,这种治疗其实是等待时机,是一种临时的措施。这不是我们有意的,是不得已地把治疗放在第一位,把诊断缓一缓。这不得已的办法有时候也是需要的,夸克老师说得很对。

夸克:是的,我觉得这种情况下,边疗边诊,一是稳住,二是等待,三是试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