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饮食

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饮食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藏族人民在敬酒、喝酒时也有不少规矩。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饭后饮的这杯酒,叫作“饭后银碗酒”。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咂酒一经开坛,剩酒无论浓淡,均不复再用。壮族的其他酒,如蛤蚧酒、三蛇酒等,均属于药酒。

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饮食

以酒满足精神需求,是东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大诗人、大文豪,也常常以酒诱发灵感、借酒浇愁。大多数少数民族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欢庆节日、新人成婚、朋友光临,借酒表达欢悦的感情;亲友去世、遇到困难、心中不快,借酒消愁除哀。即使是在既无大喜大悲的平静心态下,只要有空闲时光,也难免要相互邀约喝上几杯。“把酒话桑麻”,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想,觉得是快慰之事。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也有着悠久的酿酒、饮酒的历史,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的少数民族饮酒的特点:

1.满族。满族人好饮酒。据《大金国志·女真传》载:女真人“饮宴宾客,尽携亲友而来。及相近之家,不召皆至。客坐食,主人立而待之。至食罢,众宾方请主人就座。酒行无算,醉倒及逃归则已。”又说:“饮酒无算,只用一木勺子,自上而下,循环酌之。”可见满族人日常饮酒的习俗已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满族所饮之酒,主要有烧酒和黄酒两种。所谓黄酒,为小黄米(黏米)煮粥,在冬季发酵酿成,家家均能自制。后又发展到饮制果酒。秋季水果成熟时,各户都习惯自制果酒,常见的有山葡萄酒、元枣(猕猴桃)酒和山楂酒。

2.藏族青稞酒,藏语叫作“羌”,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青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酿造青稞酒无须复杂的程序。在藏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酿造前,首先要选出颗粒饱满、富有光泽的上等青稞,淘洗干净,用水浸泡一夜,再将其放在大平底锅中加水烧煮两小时,然后将煮熟的青稞捞出,晾去水气后,把发酵曲饼研成粉末均匀地撒上去并搅动,最后装进坛子,密封贮存。如果气温高,一两天即可取出饮用。青稞酒色微黄,酸中带甜,有“藏式啤酒”之称,是藏族同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习俗,客人来了,豪爽热情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壶,斟三碗敬献客人。前两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点,但不能一点也不喝。第三碗斟满后则要一饮而尽,以示尊重评价。藏族同胞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

藏族人民在敬酒、喝酒时也有不少规矩。在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饮酒时,如有条件,应采用银制的酒壶、酒杯。此外应在壶嘴上和杯口边上粘一小点酥油,这叫“嘎尔坚”,意思是洁白的装饰。主人向客人敬头一杯酒时,客人应端起杯子,用右手无名指尖沾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洒。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三口一杯是连续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给你添上一次酒,当添完第三次酒时,客人就要把这杯酒喝干。另外,主人招待完饭菜之后,要给每个客人逐个敬一大碗酒,只要是能喝酒的客人都不能谢绝喝这碗酒,否则,主人会罚你两大碗。饭后饮的这杯酒,叫作“饭后银碗酒”。按理说,敬这碗酒时,应该需要一个银制的大酒碗,但一般也可用漂亮的大瓷碗代替。唱祝酒歌也是藏族人民的普遍习俗。大家常爱唱的歌词大意是:“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但愿我们长久相聚。团结起来的人们呀,祝愿大家消病免灾!”祝酒歌词也可由敬酒的人随兴编唱。唱完祝酒歌,喝酒的人必须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能喝酒,可用无名指蘸点酒,举手向右上方弹三下,主人就不会勉强。

3.蒙古族。大部分蒙古族都擅长饮酒,所喝的酒大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三至四日后待奶全部变酸,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的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4.苗族。苗族的酿酒历史也非常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咂酒别具一格,饮时用竹管插入瓮内,饮者沿酒瓮围成一圈,由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汁吸完后可再冲入饮用水,直至淡而无味时止。咂酒一经开坛,剩酒无论浓淡,均不复再用。

5.白族。白族大都喜饮酒,酿酒是白族家庭一项主要副业。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各不相同,家酿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四十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6.土家族。土家人好喝的酒一般为自家所酿的咂酒。咂酒是用糯米、苞谷或高粱加曲酿成,用坛藏好。一般至少储存七八个月或一年,数年不等,饮酒时将酝取出,冲上凉水,插上一支竹管,轮流吸喝,边吸边冲水,味甜又香。现在石柱、成丰等地仍盛行咂酒,其他地方的多数人,已用土碗盛苞谷或大米酿成浓度较高的烧酒。因为烧酒倒在碗里,冲起的泡沫经久不散,土家人就把这种酒取名“堆花酒”。

7.哈尼族。云南红河两岸的哈尼族自酿自饮的烧酒叫“焖锅酒”。哈尼人的焖锅酒具有悠久的酿造历史。焖锅酒的酿造原料以玉米、高粱、稻谷、苦荞为佳,稗、粟、薯等亦可,焖制器具与彝家小锅酒大致相同,而酿造程序上却有独到之处。焖锅酒清澈晶莹,醇厚甘甜,是哈尼山寨节庆必备的饮料。

8.壮族。壮族人过去的酒水主要是自家熬酿的米酒、白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高。米酒是过节及待客的主要酒水。壮族人做米酒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人的习惯是客人到先敬米酒,以示欢迎。壮族的其他酒,如蛤蚧酒、三蛇酒等,均属于药酒。蛤蚧酒是用蛤蚧、当归浸泡好酒而成,有补肾、壮阳、润肺等功效。三蛇酒是用去毒的过山龙、扁头凤、金环蛇或银环蛇浸泡好酒而成,其中也加入一些草药,是一种名贵的药酒。

9.瑶族。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天天常喝两三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兑水。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叶果汁

10.布依族。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11.傣族。傣族人也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傣家人用土方制作米酒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酒醇香、浓厚,喝上一口让人心旷神怡,久久回味,而且吃了还有去痛、润喉、去火的作用。

12.黎族。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家人常用这种酒款待贵宾。有的地方习惯以小竹管吸酒敬客。(www.daowen.com)

13.傈僳族。傈僳族家家都养蜂,每年秋季,家家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粱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十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14.佤族。佤族一般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佤族人爱喝酒,特别喜爱自己酿制的水酒。水酒是佤族的传统酒,佤语称“布来农姆”,是“年酒”的意思。可见,佤族人早就知道:酒装得时间越长,就越醇和,越好喝。特别是存放时间较长的水酒,其味清凉、香甜、醇和,度数不高,一口气可以饮下几筒(竹酒杯,一筒约半市斤),真正可以开怀畅饮,二、三筒不会醉。但它的后劲来得慢,喝过量了,一醉就不容易醒。

水酒是佤族民间传统的一种散热、解毒、驱乏、壮身的清凉饮料。主要以小红米、稻谷、玉米、高粱、小麦、苦荞、糯谷等粮食作物为原料,其中,以小红米、高粱为最佳。水酒的酿制方法是将原料炒黄、粗磨,糠、米不分,洒上少量清水后拌湿,然后用甑子蒸熟,再堆晾在篾笆上。凉了后拌进适量酒药(过去佤族以糯米为原料,自己制作酒药),拌均匀后,用芭蕉叶垫在箩筐里将酒料捂严,支在火塘边或阳光照射的地方受热。四五天后发酵,散发出香甜的酒味,这时,打开又装入备好的酒坛里,将坛口裹严,放置在墙角安全处。数月后,酒就可以打开灌水、泡虑饮用了。

15.高山族。姑待酒亦称“嚼酒”,为高山族的传统酒饮料,流行于台湾西南沿海地区。据县志记载,姑待酒制作时,“捣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为曲,调粉为酿。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姑待酒味甘酸或微酸。外出劳动,盛于葫芦中,兑以泉水饮用。

16.水族。水族喜爱喝酒,家家都会烤制米酒。逢年节、庆典或亲朋来访,都会以酒待客。水族好客有着悠久传统,轮流过端就是热情好客的文化表露。水族人民素以肝胆酒招待客人,表示肝胆相照,苦乐与共。他们在杀猪时,一般都把猪胆留了下来。当客人入席,酒过三巡,主人便取出猪胆,剪开管口把胆汁注入酒壶,给在座的人各斟一杯,由客人先喝,然后才轮到主人。

17.景颇族。景颇人喝的酒,是家家户户都会制的水酒,它度数不高,近于啤酒,其味醇香,清凉可口,少饮可解渴,多饮也易醉。水酒的制造工艺简单,只需把大米淘洗干净,用甑蒸熟后再晾干,然后拌上酒药,用芭蕉叶包好后放上几天,待闻到有浓烈的酒香味后,再把它放入土罐中密封保存,过上十来天后,再加上凉开水,就制成水酒了。景颇人无论上街赶集、串亲访友,还是婚丧节庆,人人的“筒怕”(挎包)里总是放着一个小巧精致的竹制“特勒”(酒筒)。凡知己相逢、熟人见面、客人来访,他们都会拿出自己的“特勒”传递给对方,对方也会掏出自己的“特勒”传递过来。先接到“特勒”者斟出一杯酒来,首先敬给传递者饮,然后双方对饮;若还有第三者、第四者在场,则传递者又会把酒依次敬给他们饮,然后彼此共饮。酒,成为一种联络感情的必不可少的佳酿,又是一种以礼相待的美味。景颇人认为,不用酒待客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若违背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就会为人所不齿而遭到唾弃,故景颇人个个都是“海量”。

18.仫佬族。仫佬族人民用牛奶来酿酒,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仫佬族人民酿出来的奶酒,专供仫佬族人民特有的隆重的节日——依饭节招待亲友,故称依饭奶酒。长期以来,人们以喝依饭奶酒为荣。此外在农历九月,稻子收获的季节。人们还会使用最好的糯米酿制成浓醇而后劲很大的糯米酒。因是重阳节,故称“重阳酒”。

19.羌族。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独特的饮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吮,因而称之为喝“咂酒”。边饮边加清水,直至味淡。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孩子和妇女们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

20.布朗族。布朗族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而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21.毛南族。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说。有的人家还自己用高粱、玉米酿制。毛南人酒类较多,经优胜劣汰筛选,到20世纪40年代尚产糯米酒、高粱酒、金樱子酒、万字果酒、小米酒、红薯酒、木薯酒、南瓜酒、芭蕉芋酒和药酒,尤以前四种著名,味醇且富有营养和特色。

22.仡佬族。仡佬族人爱饮酒,多为自酿。先年有咂酒,以编谷、高粱、玉米、小米、大麦等为原料,发酵后贮坛密封,预置竹管,用时含管吸饮。后多为甜酒、烧酒。甜酒俗称醪糟,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酿制,多用于煮汤圆、鸡蛋,或用凉水冲饮。烧酒亦称火酒,用玉米或高粱酿制,其味浓烈,平常待客和筵席必备。

23.俄罗斯族。俄罗斯族人喜爱饮酒,善于制作各种食品和饮料。著名的是烤制面包和制作啤酒。俄罗斯族人称啤酒为“毕红菜汤瓦”,自制的味甜,不像一般啤酒味苦。

24.土族。土族喜欢饮酒,酒在土族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土族特有的酒文化。历史上,土族人家几乎都能酿造“酩馏”(一种低度的青稞酒)。现在,酿酒已成为土族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互助牌系列青稞酒已经声誉远播。热情好客是土族历来的风尚,迎送客人三杯酒就是这种风尚最突出的表现。主人在客人到来之前就拿着酒壶、酒杯在大门口等待,待客人下马或下车,先敬“下马三杯酒”;客人进门时又敬“进门三杯酒”;待客人脱鞋上炕、盘腿坐下时再敬“吉祥如意三杯酒”;当客人离去时还要喝“出门三杯酒”和“上马三杯酒”。对每次敬酒总是三杯的缘由有不同的说法,但总而言之土族人认为三是个吉祥的数字,“三”代表佛、法、僧三宝,日、月、星三光,天、地、人三才……而敬三杯酒的含义是祝福客人吉祥如意。

25.阿昌族。酒是阿昌族长年不断的饮品,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藏之于瓮,节日和待客时饮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