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酒文化:祭祖祭奠、庆功犒赏,酒与民俗紧密相连

中国酒文化:祭祖祭奠、庆功犒赏,酒与民俗紧密相连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酒坛上部高档的“清酒”要先用于祭祀祖先。如《小雅·北山》:“祭以清酒,从以骍牡。”酒坛下部澄清过的叫“酾酒”,用于犒赏重体力劳动后的家人。《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儒家讲究“酒德”二字。酒与民俗不可分,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中心物质。

中国酒文化:祭祖祭奠、庆功犒赏,酒与民俗紧密相连

礼记·效特牲》中说:黔熬在施舍时“左奉食,右执饮”。古人吃饭离不开饮料,特别是酒,饮酒已经成了一种习俗。《诗经》中酿酒原料最主要的是谷物,如稻、黍等。此外枣也是酿酒的好原料。《豳风·七月》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酒在口味上有醇酒和甜酒,比较单一。如《周颂·丰年》中的“为酒为醴”,醴,是一种甜酒。在酒的品质上,酒分为成年窖藏的“昔酒”和清澈的“清酒”。酒坛上部高档的“清酒”要先用于祭祀祖先。如《小雅·北山》:“祭以清酒,从以骍牡。”酒坛下部澄清过的叫“酾酒”,用于犒赏重体力劳动后的家人。如《小雅·鹿鸣》:“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旨酒”是醇美的酒,如《周颂·丝衣》《小雅·桑扈》:“旨酒思柔”,当为入口不辣之意。用于款待尊贵的客人。如《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嘉宾之心。”还有作为一般饮料的酒,佐食而用。在喝酒上也有了一定的规范。比如提醒人们饮酒要适度。《小雅·小旻》:“人之齐圣,饮酒温克。”意即喝酒时要向圣人看齐,酒风温和,酒量有度。《小雅·桑扈》:“既醉而出,并受其福。”意即喝醉了主动离开,在筵席吵嚷对大家都不是好事。宴会饮酒在《诗经》中显得尤为突出,如《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描写了用美酒敬宾客时的燕飨礼节。酒也成为《诗经》时代重要的祭品之一。《大雅·旱麓》歌颂周文王祭祖得福,诗中写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诗经》中在提到祭祀宴饮时,多次提到用来盛食物的器具。釜、鬻等属于炊具,须放到灶上才能使用。簋、篷、登等都是食器,但它们的分工略有不同,“簋”是一种普通的食器,由青铜或陶制成;“篷”是用来盛果脯的竹器;“登”和“豆”形状相似略浅。“爵、翠、卣、瓒、兕觥”是酒器,它们形状各异,千姿百态。

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礼制也渗透到饮食生活当中。《小雅·伐木》:“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告诫人们兄弟之间不要因为一点饮食小事而失和,而失去了德行。

楚人好饮酒,在《楚辞》中记载的酒,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上乘。有一宿熟的醴(甜酒)和多次酿制纯度较高的“酎”。也有采取酒酿酒的办法,酿造的浓美清酒“楚沥”。楚人喜清酒,所谓“吴醴白蘖,和楚沥只”(《大招》),就是将吴人的浓醴和以白米之麹,共作楚沥。还有冰镇的“冻饮”。《招魂》云:“挫糟冻饮,酎清凉些。”近年出土的楚文物中有所谓“冰鉴”者,系一种冰酒器:热天贮冰水使酒变凉,冬天则贮沸汤使酒变温。《大招》云:“清馨冻饮”,这个“冻饮”即“冷饮”之意,是一种清香醇酿的冰冻酒,最宜消暑解渴。缩(即沥)酒的办法也较先进,即用楚地特产的香茅滤酒,酒味香冽。为了增添酒浆的香味和色泽,楚人常于酒中加椒、桂等香料。“华酌既陈,有琼浆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招魂》)。楚地盛巫风,酒也是祭祀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

先秦至两汉时期,酒在人们眼中还是世俗的,实用性很强的东西。西汉邹阳说它是“庶民以为饮,君子以为礼”,言下之意就是饮酒为乐,而上层人士则用之以行礼,而“行礼”就包含了一套仪式以及一定的寓意。故而,也可看出有一些有识之士再三警告人们,对酒要节制,不及于乱,不能沉湎其中,以致丧身败德。晋人葛洪抱朴子·酒诫》篇说:“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药,无分毫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君子以之败德,小人以之速罪。耽之惑之,鲜不及祸。”酒能让君子败德,平民招祸,且有损身体,这从某种程度上强调了酒的坏处,给人警醒。

历史上,儒家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礼仪同样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二字。“酒德”,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如商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烦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了。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古代饮酒讲究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嘉宾而不用,形成远古酒事活动的俗尚和风格。随着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其形式生动活泼、姿态万千。

酒与民俗不可分,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中心物质。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若无酒,缅情先祖、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就无以寄托;婚嫁之无酒,白头偕老、忠贞不贰的爱情无以明誓;丧葬之无酒,后人忠孝之心无以表述;生宴之无酒,人生礼趣无以显示;饯行洗尘若无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怀无以倾诉。总之,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

早在夏、商、周三代,酒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就已紧密相连,并且公式化、系统化。当时,曲蘖的使用,使酿酒业空前发展,社会重酒现象日甚。反映在风俗民情、农事生产中的用酒活动非常广泛。

夏代,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此诗描绘的是一幅先秦时期农村中乡饮的风俗画。在开镰收割、清理禾场、农事既毕以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屠宰羔羊,来到乡间学堂,每人设酒两樽,请朋友共饮,并把牛角杯高高举起,相互祝愿大寿无穷,当然也预祝来年丰收大吉,生活富裕。

周代风俗礼仪中,就有冠、昏(婚)、丧、祭、乡、射、聘、朝八种,大多有酒贯穿其中,例如:男子年满二十要行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在冠礼活动中,有文献记载“嫡子醮用醴,庶子则用酒”。在人生重大的庆典之中,酒总是占据一席之地。

周代的婚姻习俗,已经走向规范化、程式化,从提亲到完婚,已形成系统,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讲究,男子若相中某一女子,必请媒提亲,女子应允后,仍有纳采、问名、纳吉等过程。婚期至,“父醮而命之迎,子承命以往,执雁而入,奠雁稽首,出门乘车,以俟妇于门外,导妇而归,与妇同牢而食,合卺而饮。”新婚夫妇共同食用祭祀后的肉食,共饮新婚水酒,以酒寄托白发到老的愿望。周代时兴射礼,虽等级有三,但“凡射,皆三次,初射三耦射;再射三耦与众耦皆射;三射,则以乐节射,不胜者饮。”酒在射礼中成为失败者的惩罚之物,是古人的乐趣所在。

周代乡饮习俗,以乡大夫为主人,处士贤者为宾。活动过程中,“凡宾,六十者坐,五十者立”。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表现。

三代风俗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传承沿袭,不少风俗现象仍保留至今,比如婚礼酒、丧葬酒、月米酒、生期酒、节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可在周代风俗文化的“八礼”中寻到源头。(www.daowen.com)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俗活动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其内容、形式乃至活动情节均有变化。然而,唯有民俗活动中使用酒这一现象则历经数代仍沿用不衰。

生期酒:老人生日,子女必为其操办生期酒。届时,大摆酒宴,至爱亲朋,乡邻好友不请自来,携赠礼品以贺等。酒席间,要请民间艺人进行表演。如在贵州黔北地区,花灯手要分别装扮成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等八个仙人,依次演唱,边唱边向寿星老献上自制的长生拐、长生扇、长生经、长生酒、长生草等物,献物既毕,要恭敬献酒一杯,“仙人”与寿星同饮。

婚礼酒:提亲到定亲间的每一个环节中,酒都是常备之物。打到话(提媒)、取同意、索取生辰八字,媒人每去姑娘家议事,都必须捎带礼品,其中,酒又必不可少。婚期定下,男方家酒、肉、面、蛋、糖果、点心一应俱全,躬请姑娘的舅、姑、婆、姨,三亲四戚。成亲时,当花轿抬进男方家大院,第一件事就要祭拜男方家列祖列宗,烧酒、猪头、香烛摆上几案,新人双跪于下,主持先生口中念念有词,最后把猪头砍翻而将酒缓缓洒于新郎新娘面前。之后,过堂屋拜天地,拜毕,新人入洞房,共饮交杯酒,寄托白头相守、忠贞不贰的感情。洞房仪式完毕,新人要双双向参加婚礼酒宴者敬酒表示致谢,此时,小伙们少不了向新婚夫妇劝酒,高兴起来,略有放肆,逗趣、玩笑自在其间,婚礼酒宴充满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

月米酒:妇女分娩前几天,要煮米酒1坛,一是为分娩女子催奶,一是款待客人。孩子满月,要办月米酒,少则三、五桌,多则二三十桌,酒宴上烧酒管够,每人另有礼包一个,内装红蛋等物。

祭拜酒:涉及范围较广,一般有两类,一是立房造屋、修桥铺路要行祭拜酒。凡破土动工,有犯山神地神,就要置办酒菜,在即将动工的地方祭拜山神和地神。鲁班工匠的先师,为确保工程顺利,要祭拜鲁班。仪式要请有声望的工匠主持,备上酒菜纸钱,祭拜以求保佑。工程中,凡上梁、立门均有隆重仪式,其中酒为主体。二是逢年过节、遇灾有难时,要设祭拜酒。除夕夜,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酒菜,燃香点烛化纸钱,请祖宗亡灵回来饮酒过除夕。此间,家人以长幼次序磕头,随及肃穆立候于桌边,三五分钟后,家长将所敬之酒并于一杯,洒于餐桌四周,祭拜才算结束,全家方得起勺用餐。在民间,心有灾难病痛,认为是得罪了神灵祖先,于是,就要举行一系列的娱神活动,乞求宽免。其形式仍是置办水酒菜肴,请先生(也有请花灯头目)到家里唱念一番,以酒菜敬献。祭拜酒因袭于远古对祖先诸神的崇拜祭奠。在传统意识中,认为万物皆有神,若有扰神之事不祭拜,就不会清静。

袁枚《随园食单》里“戒纵酒”篇说:“所谓惟酒是务,焉知其味,前治味之道扫地矣。”只顾一味喝酒,妄对精心烹制的美味。袁才子主张边品尝美味边喝酒,或先尝过菜品再放开量喝。“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饮酒斟过了三遍,各味菜肴已然尝过,品酒更品菜,多么惬意!寻常百姓喝酒,酒类品种、地域习俗不同,对酒菜的选择各有千秋。

蒙古族哈达视为最圣洁、最崇高、最吉祥之物。一般在新年初一向佛祖叩拜时使用,晚辈向长辈问候拜见时使用。婚筵上向尊贵的宾客献哈达,表示以最崇高的礼节欢迎。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在喝酒之先,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表示尊重。现在政府部门为迎接远方最尊贵的客人时也使用这一礼节。农村民间普遍使用的哈达,多是一尺见方的白布或蓝色缎子叠成三角形的哈达。旧时则用五尺或七尺长丝绸,折成五寸见宽,唱起祝酒歌以助兴。这种传统的敬宾礼俗仍沿用至今。

京城的“老北京”喝二锅头,须是五十六度的,猪耳朵、花生米、葱芯拌豆腐丝各一盘,那是最佳、最爱的下酒物。当然,北京不少知名店铺的各类卤、熏酱货也很受青睐。

沪上人家多喝老酒,亦即绍兴酒,熏鱼、糖醋小排、糟鸡,还有素火腿、素鸭等最是得意的下酒菜。

江浙一带,南京人白干、绍酒皆可用,盐水鸭、盐水鸭肫、熏鱼、炸臭豆腐干等必不可少。

苏杭、无锡多饮绍兴黄酒,糖醋排骨、肴肉、醉鸡、酱鸭、油焖虾、腌笋干、黄泥螺,加之陆稿荐、采芝斋、稻香村等百年字号多种品类的卤酱制品,酒菜可谓极大丰富。绍兴的咸亨酒店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而得名,于今做成了大买卖,茴香豆、毛豆、盐水花生、青鱼干、醉鸡、臭豆腐早已成为招牌酒菜。

天津百姓最爱白干,度数越高越带劲。中华老字号天宝楼的酱肉、酱肘子、粉肠、小肚儿、大腊肠、烧鸡、乳鸽,月盛斋的酱牛肉、腱子肉、牛蹄筋,冠生园的鸡腿、鸡翅、鸡爪、鸡脖和卤豆腐干……无不受酒友们的光顾。而一包酱杂样、大果仁、炸素丸子,搭配很是得当,也是白酒的好搭档。而这并非穷喝,像“老北京”的猪耳朵几样菜一样,是从多种选择的实践中优选出的最适宜下酒的美味。津城爱酒的人,还爱在家里动手做凉拌菜,且多彩多姿。拌粉皮、拌菜心、拌黄瓜、拌菠菜、拌西红柿、拌豆角、拌萝卜、拌豆腐、拌豆腐丝、拌蜇头蜇皮、拌麻蛤、拌肚丝、拌腰花、拌白肉……都是下酒的好菜。至于热炒下酒菜肴,家家户户各有千秋。

喝酒喝的是菜,酒类有别,菜亦有异。无须多说,爱酒常饮者各有其好,酒菜也会安排得当。反之,有的人习惯于先想到吃什么菜,再选择饮何类酒。显然,他是会饮、善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