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

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藏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酥油为当地的一种食品,是将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筒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久而久之,茶成为东乡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饮品,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一般来说,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随即加盖,约5分钟后开饮。这样做表示这盅茶是专门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蒙古族牧民以游牧为主,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一日一顿饭”的生活。

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人的饮茶习惯也影响到了其他民族,久而久之,茶成为诸多少数民族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藏族。藏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西藏因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蔬菜瓜果很少,藏民常年以奶、肉、糍粑为主食,非常需要喝茶以消食去腻、补充营养,茶成了当地人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在藏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叶输入藏族要追溯到唐代。相传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之后,带了大量的茶叶到藏区。文成公主不光自己饮茶,同时她还常常以茶待客,喝过茶的藏族同胞觉得神清气爽,齿颊留香。自此,饮茶之风从宫廷传向了民间。藏族人主要喝油茶奶茶、盐茶、清茶等,喝酥油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传说酥油茶也是文成公主创制,喝不惯牛奶的她将茶叶与牛奶、羊奶混合熬制,就成了今天在藏区飘香的酥油茶,文成公主在藏区也被称之为“饮茶公主”。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入酥油、盐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酥油为当地的一种食品,是将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筒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酥油茶所用的茶叶,一般选用来自云南的普洱茶或来自四川的沱茶等。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先用茶壶烧水,待水煮沸后,再把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待茶汁浸出后,滤去茶叶,把茶汁装进圆柱形的酥油茶桶内,同时加入适量酥油,还可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等,最后还应放少量的食盐、鸡蛋等,接着,盖上酥油茶筒,用力地拉动筒内的拉杆,有节奏地上下捣打,待酥油、茶、佐料混为一体,即可从桶内倒出享用了。酥油茶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非常开胃,不仅可以暖身御寒,还能补充营养。由于西藏人烟稀少,很少有客人进门,偶尔有客来访,可招待的东西又很少,因此,敬酥油茶是西藏人款待宾客的重要礼仪。

2.东乡族。东乡族酷爱喝茶,一般每餐离不开茶,从茶具、茶叶、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茶具一定要选“三炮台”,“三炮台”由盖子、茶盅、掌盘三层组成。饮用时将茶叶放在“三炮台”的茶盅里,用开水冲泡。然后,用盖子轻轻由前往后,由浅及深地慢慢刮,让茶叶徐徐沉入茶碗底。这时扑鼻的茶香迎面飘来,促使你情不自禁地想喝一口。先用左手端起碗子底盘,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环成兰花状夹起碗盖,斜着在茶碗上刮一下,一股纯正浓郁的茶香渗透五脏六腑。东乡族热情好客,若是家中来了贵客,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奉上三香茶、五香茶、八宝茶,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除了上好茶叶外,还要配上冰糖桂圆、红枣、杏干、枸杞葡萄干、无花果等,喝起来苦中有甜,甜中带酸。东乡族老人黎明即起,沐浴礼拜完毕要喝早茶午餐晚餐每餐必喝茶。东乡饮茶习俗的产生与其生活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明代河州地区茶马交易繁荣,促成东乡族的饮茶习惯。久而久之,茶成为东乡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饮品,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

3.回族。回族人民的传统饮料是茶。茶既是回族的日常饮料,又是设席待客最珍贵的饮料。回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最为集中。回族饮茶方式多种多样,著名的盖碗茶就是西北回族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据说始于唐代,相传至今,颇受回族人民喜爱。盖碗茶由托盘、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三炮台”。每到炎热的夏季,盖碗茶便成为回族最佳的饮料;到了严寒的冬天,农闲的回族人早晨起来,围坐在火炉旁,佐以馍馍或者馓子,总忘不了刮几盅盖碗茶。喝刮碗子茶的茶具俗称“三件套”,它由茶碗、碗盖和碗托组成。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刮碗子茶用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冲泡茶时,茶碗中除放茶外,还放有冰糖与多种干果,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等,有的还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类,通常多达八种,故也有人称其名曰“八宝茶”。由于刮碗子茶中食品种类较多,加之各种配料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是很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随即加盖,约5分钟后开饮。第一泡以茶的滋味为主,主要是清香甘醉;第二泡因糖的作用,就有浓甜透香之感;第三泡开始,茶的滋味开始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开始生发,具体依所添的干果而定。大抵说,一杯刮碗子茶,能冲泡五至八次,甚至更多。回族同胞认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方式。

回族人民把盖碗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喜庆活动,家里来了客人时,热情的主人都会给您递上一盅盖碗茶,端上馓子、干果等,让您下茶。敬茶时还有许多礼节,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打开,放入茶料,冲水加盖,双手捧送。这样做表示这盅茶是专门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分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给主客。喝盖碗茶时,要用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注意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轻轻地“刮”几下。刮盖子很有些讲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每刮一次后,将茶盖呈倾斜状,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慢慢饮。主人敬茶时,客人一般不要客气,更不能对端上来的茶一口不饮,那样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

4.蒙古族。奶茶是蒙古族的传统饮品。蒙古族牧民以游牧为主,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一日一顿饭”的生活。每日清晨,女主人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然后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温着,供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蒙古族咸奶茶的茶原料主要是青砖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煮茶时,先把砖茶敲成小块状,并将洗净的铁锅放在火上,盛水2000~3000克,烧水至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25克左右。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羊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的盐,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要煮一锅清香可口的奶茶并不简单,煮茶的器具、茶叶的质地及用量、茶叶与水的比例、投奶放盐的时间等都十分讲究,只有做到茶器、茶、奶、盐、水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香适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蒙古族人喝奶茶一定佐以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其中盐或糖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茶中添加,炒米可放在奶茶中一起饮用,也可以单独吃,奶豆腐是一种耐饥食品,一般用来蘸白糖吃。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人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5.苗族。提到万花茶,人们就联想到苗家人热情好客,用万花茶待客的习俗。万花茶清香沁人心脾,喝一口,余馨经久不散。万花茶晶莹透亮,是苗家人敬客的上乘饮料。这种茶的制作程序是:把成熟的冬瓜与未老的柚子皮,切成手指模样大小、形状各异的片片条条,接着在其上加工,雕刻出花色多样、形象靓丽、栩栩如生的虫、鱼、鸟、兽、花草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活灵活现,酷似彩蝶飞舞花间,有的活像喜鹊欢聚枝头,还有的则仿佛“鱼欢秋水”“银树挂果”“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新荷含苞”“蝶恋牡丹”,如此等等,宛若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草,各放光彩,各显其姿,实在美不胜收!每当秋天到来的时候,天高气爽,苗家姑娘们一个个身着花边褶裙,头缠花帕,围坐在村口的树荫底下,右手捻着小刻刀,左手捏着冬瓜片,精雕细刻着万花茶。经过雕镂的万花茶,还得再用一番功夫。将之浸泡于水中,让它去掉生涩苦味,接着与明矾等用文水煮沸返青的方法,使之仍然脆嫩、新鲜。然后再把水沥干,添加白糖、桂花蜂蜜细心地搅拌均匀,再反复暴晒,达到透亮若白玉的样子,方大功告成。饮用时,抓几片置于杯碗中,用滚开的水冲泡,就成为浓郁香甜、美名远扬的万花茶了。用这种清香浓郁的茶种招待宾客,苗家人是有他们的习俗规定的。首次上门的客人,茶杯中大都有三片万花茶;假若是多次上门的常客,茶杯中就只放两片万花茶。饮茶时,主人还在各个茶杯中置有一枚特制的小汤匙,方便客人品茶。喝完茶后,杯子不能随便乱放。要做到确切不误地置于端茶来的盘子中的原来位置上,或者等待送茶的女主人亲自端茶盘来收。苗家小伙子和姑娘用它来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当小伙子登门求婚时,假如姑娘中意,便在茶杯里奉献给小伙子透明如玉的四片万花茶:其中两朵“并蒂莲花”,两朵“凤凰齐翔”。如果姑娘不中意,那么,茶杯中就少了一朵万花茶,仅有三朵,并且都是些单花独鸟,不是成双成对。万花茶是我国茶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独放的奇葩,是出自苗家人手中饮食与艺术结合的珍品。

苗族待客的饮料还有油茶。油茶清香味浓,做法与侗族油茶不同。首先把油、食盐、生姜、茗茶倒入锅内同炒,待油冒烟,便加清水,煮沸,用木槌将茶舂碎,再用文火煮,然后滤出渣滓,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黄豆、花生、米花、糯米饭的碗里,再放些葱花、蒜叶、胡椒粉和山胡椒为佐料。夏秋两季,可用豆角,冬季可用红薯丁等泡油茶。苗家不但喝茶,而且还有表示感谢的茶歌。喝茶时主人给每人一根筷子,如果不再喝了,就把筷子架在碗上,不然主人会一直陪你喝下去。

6.哈尼族。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红河西双版纳及江城、洲沦、墨江、元扛等地,有学者经过调查后指出,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哈尼族种茶饮茶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哈尼族在每年初春举行的全寨性祭祀活动“甫玛突”节中,有一个对茶树的祭拜仪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茶树神已经是春天了,赶快从冬眠中醒来吧,祈求茶树多发芽。届时,主持祭祀的摩匹率众跪在一棵选定的古茶树下,不断诵经祈祷,神秘而又严肃。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哈尼族人煮土锅茶的方法非常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女主人会先用土锅(或瓦壶)烧开水,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分钟后,将茶水倾入竹制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用土锅煎煮的茶水清香可口,令人回味无穷。煨酽茶,以土锅煨煮酽茶饮用,是哈尼族最古老的饮茶方式。将土质陶罐洗净烘干,抓适量的茶叶放入陶罐中,把陶罐置于熊熊燃烧的火塘边烘烤一段时间,烤至茶叶散发出诱人的阵阵清香时,将清水舀入罐中,再把陶罐置于火塘边煨煮。煨煮时间可长可短,既可煨煮片刻即饮用,也可煨煮一至两小时甚至更长,但以煮至罐中水剩一半时的色泽和口感最佳。正宗的哈尼族煨酽茶茶水色泽深黄带紫,味苦涩,兼有一股浓烈的烟熏味。“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阮福《普洱茶记》),说的就是哈尼煨酽茶。

7.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主食面粉,最常见的是用小麦面烤制的馕,色黄,又香又脆,形若圆饼,进食时,总喜与香茶伴食,平日也爱喝香茶。他们认为,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铜制的长颈茶壶,也有用陶质、搪瓷或铝制长颈壶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维吾尔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通常制作香茶时,应先将茯砖茶敲碎成小块状。同时,在长颈壶内加水七、八分满后加热,当水刚沸腾时,抓一把碎块砖茶放入壶中,当水再次沸腾约5分钟时,则将预先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芘等细末香料,放进煮沸的茶水中,经轻轻搅拌,经3~5分钟即成。为防止倒茶时茶渣、香料混入汤,在煮茶的长颈壶上往往套有一个过滤网,以免茶汤中带渣。南疆维吾尔族老乡喝香茶,习惯于一日三次,与早、中、晚三餐同时进行,通常是一边吃馕,一边喝茶,这种饮茶方式,与其说把它看成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还不如把它说成是一种佐食的汤料,实是一种以茶代汤,用茶做菜之举。

8.裕固族。西北的裕固族人每天吃一次饭,却要喝三次茶,这是他们三茶一饭的习俗。牧民们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煮茶。用铁锅将水烧开,倒入捣碎的茯砖茶熬煮。直到茶汤浓时,再调入牛奶和食盐,用勺子在汤内反复搅动,使牛奶和茶汤搅和均匀。茶碗中先放入酥油、炒面、奶皮、曲拉等,搅拌而食。热茶倒入碗中,化开的酥油就像一块金色的盖子,盖住碗面;再用筷子一搅,炒面、奶皮、曲拉就成了糊状。这早茶就是他们的早餐了。午餐也饮茶,饮时与烫面烙饼同食。下午再喝一次茶。一天总共喝三次茶。晚上放牧归来,全家才吃一顿饭,所以是“三茶一饭”。

9.瑶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毗邻的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山区也有部分分布。瑶族的饮茶风俗很奇特,喜欢喝一种类似菜肴的咸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对居住在山区的瑶族同胞而言,咸油茶是一种健身饮料。做咸油茶时很注重原料的选配。主料茶叶,首选茶树上生长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经沸水烫一下,再沥干待用。配料常见有大豆、花生米、播把、米花之类,制作讲究的还配有炸鸡块、爆虾子、炒猪肝等。另外,还备有食油、盐、姜、葱或韭等辅料。制作成油茶时,先将配料或炸,或炒,或煮,制备完毕,分装入碗。尔后起油锅,将茶叶放在油锅中翻炒,待茶色转黄、发出清香时,加入适量姜片和食盐,再翻动几下,随后加水煮沸3~4分钟。待茶叶汁水浸出后,捞出茶渣,再在茶汤中撒上少许葱花或韭段。稍时,即可将茶汤倾人已放有配料的茶碗中,并用汤匙轻轻地搅动几下。这样,香中透鲜、咸里显爽的咸油茶就做好了。由于咸油茶加有许多配料,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碗茶,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由于敬咸油茶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因此,按当地风俗,客人喝咸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这叫“三碗不见外”。

10.土家族。在湘、邵、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居住着许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来,他们世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就是喝擂茶。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从茶树上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合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好瘟疫蔓延,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疫秘方擂茶,结果茶到病除。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是治病良药。如今制作擂茶时,用料除茶叶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等。制作十分简单,擂钵、擂棒清洗干净后,将茶和多种食品以及辅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倒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汤匙轻轻搅动几下,一钵香喷喷的擂茶就做好了。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茶的环节,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茶的水必须是现沸现泡。如果想加强其药用效能,还可在这些基本原料之外再加入金银花、黄菊花、甘草、陈皮等,可增加止咳化痰、清凉解毒之功效,成为地道的保健茶。土家族人都有喝擂茶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不过,如果有亲朋进门,那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必须设几碟茶点。茶点以清淡、香脆的食品为主,如花生、瓜子、米花、炸鱼片之类,以增添喝擂茶的情趣。

11.彝族。彝族同胞有喝罐罐茶的嗜好。每当走进农家,只见堂屋地上挖有一口大塘(坑),烧着木柴,或点燃炭火,上置一把水壶。清早起来,主妇就会赶紧熬起罐罐茶来。这种情况,尤以六盘山区一带的少数民族中最为常见。喝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少数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的。罐罐茶的制作并不复杂,使用的茶具,通常一家人一壶(铜壶)、一罐(容量不大的土陶罐)、一杯(有柄的白瓷茶杯),也有一人一罐一杯的。熬煮时,通常是将罐子围放在壶四面火塘边上,倾上壶中的开水半罐,待罐内的水重新煮沸时,放上茶叶8~10克,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再向罐内加水至八分满,直到茶叶又一次煮沸时,才算将罐罐茶煮好了,即可倾汤入杯开饮。也有些地方先将茶烘烤或油炒后再煮的,目的是增加焦香味;也有的地方,在煮茶过程中,加入核桃仁、花椒、食盐之类的。但不论何种罐罐茶,由于茶的用量大,煮的时间长,所以,茶的浓度很高,一般可重复煮三至四次。

由于罐罐茶的浓度高,喝起来有劲,会感到又苦又涩,好在倾入茶杯中的茶汤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但对当地少数民族而言,因世代相传,也早已习惯成自然了。喝罐罐茶还是当地迎宾接客不可缺少的礼俗,倘有亲朋进门,他们就会一同围坐火塘边,一边熬制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如此边喝酽茶、边嚼香食,可谓野趣横生。当地的少数民族认为,喝罐罐茶至少有四大好处: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健康!

12.布朗族。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以及临沧、澜沧、双江、景东、镇康等地的部分山区。喝青竹茶是他们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在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采用。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然后,找些干枝落叶,点燃于竹筒四周。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量的茶叶。待3分钟后,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筒内,便可饮用。竹筒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令人久久难忘。

13.景颇族。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以茶做菜的食茶方法。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腌茶时,先用竹篇将鲜叶摊晾,失去少许水分,而后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匀,放入罐或竹筒内,层层用木棒舂紧,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静置二、三个月,至茶叶色泽开始转黄,就算将茶腌好。腌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入瓦罐,随食随取。讲究一点的,食用时还可拌些香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佐料的。

14.布依族。饮茶,以茶水待客,是布依族人的习俗。布依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一有客人来到布依族人的家中,主人往往先递上烟,然后敬茶。布依人用的茶叶都是自采自制,他们有时也上山去采和茶叶一样能泡开水饮用的其他植物,然后和茶叶一起进行加工,再加入金银花,制成混合茶叶。这种混合茶叶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还具有清热提神的作用,泡出来的茶水是很好的饮料。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每当清明节前,她们就上茶山去采茶树枝上刚冒出来的嫩尖叶,采回来的茶叶通过热炒,使之保持一定的温度后,就把一片一片的茶叶叠整成圆锥体,然后拿出去晒干,再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就制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

15.德昂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等地。德昂族自古尚茶,因为德昂族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由茶树变的。酸茶又叫“湿茶”“谷茶”或“沽茶”,是德昂族人日常食用的茶叶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将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放入事先清洗过的大竹筒中,放满后压紧封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即可取出食用,味道酸中微微带苦,但略带些甜味,长期食用具有解毒清热的功效。德昂族人还有腌茶的习俗,一般选择在雨季将茶树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直到放满为止,再用厚重的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可将茶取出,与其他香料拌和食用。此外,也可用陶缸腌茶,将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拌和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即可取出当菜食用,也可作零食。(www.daowen.com)

16.基诺族。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基诺山,有凉拌茶和煮茶的习俗。基诺山是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洱茶是当地的特产。他们的饮茶方法较为罕见,常见的有两种,即凉拌茶和煮茶。凉拌茶是一种极为罕见、较为原始的吃茶法,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辣椒、食盐等辅料制作而成,一般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做凉拌茶的方法并不复杂,通常先将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新梢,用洁净的双手捧起,稍用力搓揉,把嫩梢揉碎,放入清洁的碗内;再将黄果叶揉碎,辣椒切碎,连同食盐适量投入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置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凉拌茶味道清凉咸辣,爽口清香,吃后能提神醒脑,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基诺族人把凉拌茶称为“拉拨批皮”。基诺族另一种较为常见的饮茶方式是喝煮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溶解于水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汤注入竹筒,供人饮用。就地取材的竹筒是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器具。

17.怒族。盐巴茶是生活在云南怒江一带的怒族较为普遍的茶饮。茶叶是怒族人的生活必需品,怒族人每日必饮三次茶,有谚语说:“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怒族人的盐巴茶,原料为当地生产的紧茶或饼茶,再加上少量盐巴;茶具是一个特制的小瓦罐和几只瓷杯。制作方法是:先取(敲)下一块紧茶或饼茶,砸碎放入小瓦罐内,随即把瓦罐移至火上烘烤,当茶叶烘烤到“噼啪”作响并散发出焦香时,缓缓冲入开水,再煮5分钟,然后把用线扎紧的盐巴块(井盐)投入茶汤中抖动几下后移去,使茶汤略有咸味,最后把罐内浓茶汁分别倒在瓷杯中,加开水冲淡即可饮用。边饮边冲,一直到瓦罐中的茶味消失为止。盐巴茶汁呈橙黄色,喝起来咸中微带苦味,很受怒族人的喜欢。当地人喝盐巴茶的同时,还吃玉米粑粑或麦面粑粑。盐巴茶既有茶香,又有盐分,可以代替蔬菜。生活在高寒地区的各兄弟民族缺乏蔬菜,须臾离不开盐巴茶,往往全家每人一个茶盅,一日三餐餐餐喝盐巴茶。

18.拉祜族。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沦、孟连、沧源、耿马、动海一带。烤茶又称“爆冲茶”,拉祜语叫“腊扎夺”,是他们古老、传统的饮茶习俗,沿用至今。饮烤茶通常分为四个程序。一是装茶抖烤,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之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为止。二是沏茶去沫,用沸水冲满盛茶的小陶罐,随即拨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分钟后待饮。三是倾茶敬客,就是将罐内烤好的茶水倾入茶碗,捧茶敬客。四是喝茶吸味,他们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振精神,是上等好茶,因此,喝烤茶总喜欢热茶吸饮。烤茶汤色清润微黄,带有焦香味,醇和中略带苦涩味,有解渴开胃的功能,久饮会使人精神倍增。

19.佤族。佤族亦是“濮人”的后裔,是云南最早利用茶的民族之一。擅长“烤茶”,佤族烤茶又叫“铁板烧茶”,是人类用火时代早期古老的茶利用方式的孑遗。方法是:先用壶将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或瓦片盛上新嫩茶树鲜叶在火塘中烧烤,至茶色焦黄,闻到香气后,将茶倒入开水壶中煮。待茶煮好后,将茶水倒入茶盅中饮用。佤族更爱饮苦茶。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茶膏。苦茶虽味苦,但喝后有清凉感。饮茶的方式别有特色:将自家制作的茶叶(一般是绿茶),用小铝锅烤成金黄色,待散发出香味后,放入底大口小的小型土制陶缸里,茶叶约占陶缸体积的三分之二。然后倒进清水,并在缸口内放进一块小木片,用炭火煎茶,不时用小木片把茶叶压下,以防茶叶随着茶汁沸出缸外。第一遍倒进的水快煎干时,再加进第二遍清水,煎到剩二分之一时,茶汁即可斟出饮用。

20.普米族。普米族人爱喝打油茶,打油茶的制作方法也十分考究。热罐,加油米,加茶,烤香,加水煮沸,加盐及草果,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烫后,加猪油或香油,再加一小撮米煎至黄热,然后加茶叶,待茶叶烤香后,加开水煨涨,将茶叶汁滤入碗中,加盐和火麻子与草果的混合物,然后饮用。有的是现将花生米、芝麻、黄豆、糯米粑、干笋等放在油锅中,用旺火炒黄炒熟,取出来放在碗中,然后把茶放在油锅中炒至黄时注入清水,煮沸片刻,将茶叶捞出,再将茶汤倒入放佐料的碗中,即可成为饮用的“打油茶”。此种茶叶的煎煮方式,大有陆羽之前“瀹蔬式杂煮”之遗风,让人不能不发出“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感慨。

21.傈僳族。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一带,散居于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以及四川西昌等地。这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盐茶是傈僳族人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饮茶方法。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供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2~3分钟,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傈僳族同胞常用它来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方式。

喝响雷茶是傈僳族特有的饮茶习俗。其制法是:先将大瓦罐加入适量的水烧开,另准备一个小瓦罐,加入敲碎的饼茶,放在火上烤,待到茶香微透时,将大瓦罐里的开水加入小瓦罐熬煮,大约5分钟后滤去茶叶沫,将茶汁倒入酥油筒内,加入酥油以及事先已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然后将一块烧热的鹅卵石放入酥油筒内,鹅卵石和酥油筒内的茶水接触,发出如雷鸣般的声音,响声过后马上用木杵使劲地上下捣打,使酥油呈雾状,均匀溶于茶汁中,此时倒出趁热饮用。

傈僳族还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籽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22.纳西族。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风景秀丽的云南丽江地区。这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民族,他们平日爱喝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龙虎斗”。此外,还喜欢喝盐茶。纳西族喝的“龙虎斗”,制作方法也很奇特。首先用水壶将水烧开,另选一只小陶罐,放上适量茶,连罐带茶烘烤。为防止茶叶烤焦,还要不断转动陶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叶发出焦香时,向罐内冲入开水,烧煮3~5分钟。同时,准备茶盅,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盅内。这时,茶盅内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纳西族认为“龙虎斗”是治感冒的良药,因此,提倡趁热喝下。如此喝茶,香高味醉,提神解渴。纳西族喝的盐茶,其冲泡方法与“龙虎斗”相似,不同的是预先准备好的茶盅内,放的不是白酒而是食盐。此外,也有不放食盐而改放食油或糖的,分别取名为油茶或据茶。

23.白族。白族人饮茶十分讲究,“三道茶”是热情好客的白族人待客的独特礼节,称为“一苦二甜三回味”。据说,这原来是白族人家接待女婿的一种礼节。第一道茶为“苦茶”,用云南沱茶经烤香后冲泡的浓度高的茶水。第二道茶为“甜茶”,是烤茶水中加红糖、核桃、芝麻、乳扇丝、米花等配料。第三道茶为“回味茶”,是在茶水中加肉桂、花椒、生姜、蜂蜜、红糖等,回味甘甜。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第一进茶,称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茶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只听得“咔嚓”一声,罐内茶叶翻腾,泡沫涌起滋出罐外,像一朵盛开的绣球花。白族人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等泡沫落下,又冲入沸水,茶便烧好了。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第二道茶,称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在陶罐内加水,接着拿出几个茶盅,茶盅内放入切成薄片的核桃仁和少许红糖,等陶罐内的茶汤煮沸就倒人茶盅内,只见茶水翻腾,薄桃仁片抖动似蝉翼,此时沏成的茶清香扑鼻,味道甘甜,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苦尽甘来”。第三道茶,称为“回味茶”。煮茶方法与前相同,只是茶盅内放的原料已换成半匙蜂蜜,再加上两三粒红色花椒、少许炒米花及一小把核桃仁,等茶水煮沸后注入茶盅,待七八分满时敬奉给客人饮用,客人边晃动茶盅边饮,只觉其味甜而微辣又略苦。有的地方还有放些切碎的乳扇(白族等云南西北部少数民族制作的奶酪)在茶盅内,同时加入一些红糖。第三道茶之所以称为“回味茶”,是因为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意思是说“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

正因为它的独特风味是一苦、二甜、三淡。所以,有人把这三味用来比喻人生的“三重境界”。指青春、中年、老年三个时期。平常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都是规劝年轻人要吃苦耐劳。把青春喻为喝苦茶,犹如农民必须在春天辛苦地播种、插秧、耕耘一样,苦中孕育着希望。有首《七苦诗》说得好:“苦苦苦无限,不苦苦无穷。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青春期喝过苦茶,中年期便能喝上甜茶,恰如农民春天苦苦劳作,到秋季可尝丰收的甜头。

24.傣族。竹筒香茶是傣族人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国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西双版纳最为集中。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喝竹筒香茶。这种竹筒香茶的制作和烤煮方法很奇特,一般分为五道程序:一是装茶,就是将采摘细嫩,再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层陆续装实。二是烤茶,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为使筒内茶叶受热均匀,通常每隔4~5分钟翻滚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泽由绿转黄时,筒内茶叶也已烘烤适宜,即可停止烘烤。三是取茶,待茶叶烘烤完毕,用刀劈开竹筒,就制成清香扑鼻、形似长筒的竹筒香茶。四是泡茶,分取适量竹筒香茶,置于碗中,用刚沸腾的开水冲泡,经3~5分钟即可饮用。五是喝茶,竹筒香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所以喝起来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5.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还有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与吃饭一样重要,当地流行一句俗语“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奶茶对于当地牧民来说是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哈萨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是铝锅或铜壶,喝茶用大茶碗。煮奶茶时,先将整块砖茶打碎成小块状。同时,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然后抓一把碎砖茶入内,待煮沸5分钟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约为茶汤的五分之一,轻轻搅动几下,使茶汤与奶混合,再投入适量的盐巴,重新煮沸5~10分钟即可。讲究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糖和核桃仁的。这样,一锅(壶)热乎乎、香喷喷的奶茶就煮好了,可随时饮用。他们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人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从远方来,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人入帐,席地围坐。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拿出烤羊肉、奶油、蜂蜜、苹果等,再捧上一碗奶茶。一边喝茶进食,一边聊天,饶有风趣。

26.朝鲜族。大麦茶是我国朝鲜族的一种传统清凉饮料,是将大麦炒制后再经过沸煮而得,闻之有一股浓浓的麦香。长白山盛产人参,朝鲜族人喜欢喝人参茶。人参茶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洗净人参并剔除须根,将人参放水煮出味后加蜂蜜调味即可。人参切条煮味道更容易出来,将人参和大枣一起放入,煮两天喝的量最为合适。朝鲜族还爱喝三珍茶,三珍茶就是用黄芷、枸杞、菊花泡出的茶,黄芷具有排毒去污功效,被称为“人体清道夫”,可以增长元气;枸杞具有滋阴补肾作用,肾生精,精是生命之本;菊花可以聪耳明目,有益于大脑保健。将三种药材放到一起,长期饮用,对人的健康很好。

27.高山族。“柚子茶”是高山族一种民俗茶饮。制作“柚子茶”要于初秋柚子成熟上市期间购买柚子然后加工而成。通常先在柚子果实的顶部(果蒂处)略向下一些横切,并把带蒂的柚子皮留着当盖子用,再把柚子的果肉(囊瓣)挖去,然后取包种茶或红茶用力塞进柚果内膛,再将被切下的带蒂的柚子皮盖上,并用线缝密或扎紧,挂于通风如屋檐处,自然风干。待第二年夏天取出包种茶或红茶冲泡饮用。台湾人更喜欢于端午节当天才泡饮。

28.俄罗斯族。祖塔城市俄罗斯族喜欢喝红茶,在茶中加柠檬片和糖;或加入黑加仑、蓝莓等形成口感极佳的果味茶。倒茶时,先从茶炊里倒出一些酽茶,然后用水冲淡。因为俄罗斯族的饮食以奶油、肉类等高脂、高热量荤食为主体,所以他们每天均要饮用大量的红茶,这对降低血脂、减肥、防止心脑血管硬化十分有利。

29.撒拉族。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起来别具风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