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文化与婚姻习俗:婚礼中的三茶仪式

茶文化与婚姻习俗:婚礼中的三茶仪式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即成为合法婚姻。也有将其“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举行婚礼时,还有行“三道茶”的仪式。“定亲茶”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即举行定亲仪式。有趣的是,“茶”在我国的婚礼中,不但与订婚、结婚关系密切,且与“退婚”也有关联。

茶文化与婚姻习俗:婚礼中的三茶仪式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奇特的饮茶风俗。茶礼有缘,古已有之,这是我国汉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所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茶风茶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俗”,乡风乡俗千姿百态,茶风茶俗也同样丰富多彩,各有千秋。五彩缤纷的茶俗,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情趣,在人们的身边广泛传播。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直到现在,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君子相交之情如清香宜人的茶水。

以茶待客,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最普遍、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古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茶叶有色、香、味、形四美,特别贵在高尚的内在之美,公德正气、情操纯洁,所以中国人向来崇尚以茶为礼。尤其是在新春佳节,有宾客来访,主人总要先敬茶。茶和中国人的关系如此密切,是由于茶伴随着中国人民经历了许多沧桑岁月,在漫长的历史中茶已成为中国人的亲密伙伴。在中国人重要的人生四大礼仪:生、冠、婚、丧上,茶也总在其中担当重任。“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渗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礼俗。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岁月的流逝,各种饮茶习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1.茶与小孩出生礼仪

在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这样的风俗:当有小孩出生,第一个来看望产妇的人,俗称“踩生人”,其进屋后,主人必须先用双手端上一碗米花糖茶敬客,“踩生人”也必须用双手接过茶喝下。民间认为喝这样的茶可以辟邪祈福,意味着人一出生就必须得到茶图腾祖神的保佑。而新生儿诞生的第三天,俗称“三朝日”,按国内很多地方的习俗,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吃原始煮茶”仪式。这是原始茶部落庆祝新生命到来的庆典遗韵,后人称之为“三朝茶礼”。在江西等地,孩子初生,家长即以红茶七叶、白米七粒包一个小红纸包,共包二三百包分发给亲朋好友。亲朋好友们收到小红包后必须回以一些钱为礼。家长用这些钱买一把银锁,挂在孩子的脖子上。锁的正面写有“百家宝锁”,反面写有“长命百岁”等字样。民间认为孩子戴上这锁可防病避灾,保延寿命。在浙江,当孩子满月时要行“搽茶剃胎发”仪式:先敬清茶于堂上,待茶稍凉后,主仪式的妇女就边蘸茶水边在孩子额头上轻轻揉擦,同时念念有词道:“茶叶清白,头发清白”,然后才开始剃,民间叫作“茶叶开面”。剃净后再用茶水抹头顶一遍,而后将胎发和刚拔下来的猫毛狗毛杂揉一团,用红线穿起,将胎发团居中、桂圆在下的“胎发团串”,挂在孩子母亲的床边,意味着孩子永远在母亲的身边,永远受娘的保护。

2.茶与婚礼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坚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坚贞不移”,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祝福新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故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即成为合法婚姻。如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民间向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旧时在江浙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也有将其“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举行婚礼时,还有行“三道茶”的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或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叶”,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揖,尔后将茶杯向嘴唇轻轻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依旧如此,至第三道茶时,方可接杯作揖后饮之。在浙江德清地区婚姻中的茶俗,则更为丰富多彩,如:“受茶”是男女双方对上“八字”后,经双方长辈同意联姻,由男方向女方赠聘礼、聘金,如女方接受,则谓之“受茶”。“定亲茶”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即举行定亲仪式。这时双方须互赠茶壶十二把并用红纸包花茶一包,分送各自的亲戚,谓之“定亲茶”。男女举行婚礼后,新婚夫妇或双方家长要用茶来谢媒,因在诸多谢礼中,茶叶是必不可少之物,故称“谢媒茶”。喝新娘茶:我国南方地区历来有喝“新娘茶”的习俗。新娘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洗漱、穿戴后,由媒人搀引至客厅,拜见已正襟危坐的公公、婆婆,并向公婆敬茶。公婆饮毕,要给新娘红包(礼钱),接着由婆婆引领新娘去向族中亲属及远道而来的亲戚敬茶,再在婆婆引领下挨门挨户拜叩邻里,并敬茶。敬茶毕,新娘向敬茶者招呼后,即用双手端茶盘承接茶盏,这时众亲友或邻里乡亲饮完茶,要随着放回杯子的同时,在新娘托盘中放置“红包”,而新娘则略一蹲身,以示道谢。在喝新娘茶时,无论向谁敬茶,都不能有意回避,否则被认为“不通情理”。有趣的是,“茶”在我国的婚礼中,不但与订婚、结婚关系密切,且与“退婚”也有关联。茶不但是联姻的使者,也是断亲的表示。旧时贵州地区,姑娘往往被父母包办婚姻,订婚后女方若对亲事不满意,想断亲时,姑娘即用纸包一包茶叶,选适当时机,在高度“机密”的情况下,带至未婚夫家,借故与男方父母客套一番后,即放下茶叶包迅速离去,意谓退了“定亲礼”,称为“退茶”。(www.daowen.com)

3.茶与丧俗

在我国多种多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他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可作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两千一百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给死者做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二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入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缭绕,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表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4.饮茶与家庭礼俗

茶在人们的品饮过程中,不但形成了丰富的茶俗,而且与家庭礼制相结合,发展成一套极为完备的家庭茶礼。我国历来提倡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和敬亲睦、勤俭持家的风尚。这种风尚不断与饮茶结合,形成了以“奉茶明礼敬尊长”为核心的家庭茶礼。家庭茶礼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们的沟通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其中也有不少糟粕:如男尊女卑。

等级的封建观念很明显。如江西大家庭里,有包壶、膝壶、小杯盖碗茶之分。“包茶”是一个特大锡壶,用棉花包起来,放在一个大桶中,木桶留一小缺口,伸出壶嘴,稍一倾斜即可倒出来。这种茶是供给下人、长工、轿夫喝的。“藤壶”是略小的瓷壶,放于藤制盛器中,有点像明代的“苦节行省”。倒茶时提出瓷壶,斟在杯中。这是一般家人和一般来客泡的盖碗茶。家庭茶礼虽含有“等级观念”,但以茶明长幼显而易见,且为主流。概言之,茶是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是民间礼俗、礼仪最重要的载体。对维护家庭、社会、国家的安定团结,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融发挥了巨大作用。除酒之外,我国再也没有哪一样东西能像茶这样遍及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自然芸芸物类中,茶能在民间礼俗中占有如此重要一席,其原因除了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栽种范围极广,具有与礼俗结合的自然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茶的本身特性及自然功用与我国传统文化、民间风俗的许多内容暗相吻合。例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在民间风俗中同样强调“和谐”“尊让”。茶生长于名山秀水之间,其性中平而味苦,品饮时追求的就是和谐的气氛。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品饮出茶的清纯淡雅。人们在饮茶时易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接受天地雨露的恩惠,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涤去胸中的积郁,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趣味。这样一来,茶的自然功用和本身特质与我国传统文化、民间风俗就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再者,茶能在民间生活中迅速礼俗化,唐代禅寺茶风的兴盛起了极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唐时期,茶已成为城乡贵族“无异米盐”“难舍须臾”的日常生活饮料。它迅速与民间礼俗结合,这与禅寺茶风的兴盛是分不开的。“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以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相仿效,遂成风俗”(《封氏闻见记》)。正因为饮茶成风,为各族人民所接纳,才加速了茶礼俗化的进程。人们在礼仪化的过程中发现:茶是“礼”的最佳载体。我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礼,国之经也,亲民之结也”(《左传》)。“礼”不但是维系社会、国家和个人的纽带,而且是日常生活中指导人们交往的指标。人的内在情感和品质表现出来就成为一种仪式和礼节,是人的民俗化、社会化的必然过程。这种仪式和礼节常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中。喝茶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普遍的事情,它可以不受时间限制,也可以不受太多物质条件的限制。正因如此,茶才被人们用来行礼仪、明礼节,作为礼俗的最好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