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733—804),一名疾,字季疵、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中国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鉴赏家。生活于唐玄宗至唐德宗年间。陆羽为人正直,讲义气,守信用,多诙谐,善言谈,生性淡泊,不慕名利,到处为家,随遇而安,尽管长寿,但一生极其坎坷。陆羽十分爱茶,《新唐书·陆羽传》记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为了研究茶的品种和特性,陆羽游历天下,遍尝各地出产之茶和各地之水,常要亲身攀葛附藤,深入产地采茶、制茶。陆羽的文学修养亦十分出众,结交了颜真卿、张志和等一批名士,史书称其有文采,好深思。朝廷听说陆羽很有学问,就拜他为太子文学,不久又叫他做太备寺太祝。但陆羽对当官毫无兴趣,只是一心扑在研究茶事上,隐居于苕溪(今浙江湖州)专心著述,积累多年经验终于写出了《茶经》这部中国第一部,亦是世界第一部的研究茶的专著。全书共三卷十篇,记述详备,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加工、享饮方法及用具等皆尽论及,称得上是饮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此书开茶书之先河,后世百余种茶书都来源于此。古人称:“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陆羽遂被后人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七十二岁时病逝于湖州天杼山。死前,他有一首《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充分体现了他的人品似茶叶一般清纯。
图42 中式茶具和茶
陆羽的《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潜心求索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写照。茶是民族的骄傲,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陆羽被尊为“茶圣”或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经》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茶仙”的尊称,但在时人眼中,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并受到推崇的。这是因为在当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无法和古老的文学相比。再者,《茶经》一书是撰于陆羽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之后,即陆羽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文人达士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天宝五年李齐物贬官竟陵时,陆羽还身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火门山邹夫子墅”读书。但至十一年崔国辅谪任竟陵司马时,陆羽便学成名遂,文冠一邑。据记载,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羽“游处凡三年”“谑谈永日”,并把他们唱和的诗汇刊成集。陆羽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而更加显要,同时也从崔国辅身上学到了不少学问。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如权德舆所记,他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移居洪州(今江西南昌)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之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正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才华横溢和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所以,从上述的种种情况来看,陆羽在生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被《茶经》掩盖,成为茶业的一个传奇的话,那么他生前茶学方面的成就被文学所掩盖。(www.daowen.com)
陆羽之前的时代,茶有着药的属性。华夏民族的鼻祖神农氏终生都在寻找对人有用的植物,神农尝完百草而成《神农本草》,里面记载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质,体现了华夏人对自然的简单认识: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神农氏说遇到七十二种毒,皆可以用荼来化解。而“茶”不一样。《茶经》开篇就把茶作为主体,陆羽用史家为人作传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开始了对茶的全面的定义,陆羽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对茶做了评判辞,涉及茶的产地、形状、称谓、生长环境、习性等方方面面。而茶与人的关系,就像茶自身因为生长环境有所区别一样,也需要区别看待。在陆羽看来,要喝到好茶就要花足够的心思。茶的时令、造法一旦有所误差,喝起来不仅不能提升人的精气神,反而适得其反,受其累其害,最终失茶。陆羽秉承神农衣钵,凡茶都亲历其境亲自采摘、亲自品尝对比,尽显虔诚姿态。此后,华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陆羽的论述里。在《茶经》后几节中,“茶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茶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茶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茶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陆羽认为水有“三沸”:“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及当壶边缘水珠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茶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茶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茶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茶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从茶的实物到器皿再到水的选择,由茶而呈现的各地风俗在华夏的版图上变得清晰可见,并最终形成了茶的文化与仪式,《茶经》所要表达的意图也十分明了: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合在格物运化之中,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再回到自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