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神农氏的食物文化与城市风情

神农氏的食物文化与城市风情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的第一部茶叶历史典籍《茶经》里,关于茶祖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样的说法,而《神农本草经》里提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除了上述神农说和西周说外,饮茶还被记录在《僮约》中。唐代被公认为茶叶的“黄金时代”,“茶兴于唐”是中国史籍上通用的说法。由此可见,无论是王室贵族还是乡野农夫,茶已成为唐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神农氏的食物文化与城市风情

中国是茶叶故乡,作为文化的发祥地,广袤的中华大地有着悠久的产茶史和多彩的饮茶习俗。“茶”字最早见于唐朝药典《唐本草》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茶的历史起源于此。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与茶相关的文献记载就已出现。《诗经·邺风·谷风》有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在《尔雅》中释为“苦菜”,东晋郭璞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去者为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苦荼也。”臣等注曰:“此即今之茶字。”“茶”与“荼”仅一画之差,无论是从字形还是字义上看,两字都有相近甚至相同之处。近代学者黄现璠又对二者的关系做了更加具体的说明:“《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古书解读初探》)可见“茶”乃“荼”转变而来。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饮茶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民间有很多种关于“茶祖”的传说。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在哀牢山附近,军中将士瘴气中毒,无法行军,当地少数民族蛮濮人送来姜茶汤解毒,并教会了汉军将茶叶含在口中以防瘴气。诸葛亮见到茶叶有此功效,便大量采购茶叶,赠予沿途其他少数民族,把茶叶发扬光大,除此之外还在所到之处传授农耕技术,受到了各族欢迎。在西南边陲的基诺族人称茶树为“孔明树”,称茶山为“孔明山”,大概和这个传说密切相关。还有一说是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山顶发现野生茶叶并亲手种下七棵茶树,这七棵茶树使得吴理真成为世界上种植茶叶的第一个人,也同样被当地人称作“茶祖”。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传说,如布朗族的祖先叭岩冷发现了茶叶并人工培育了茶树。在布朗族的语言里,茶的名字叫“腊”,意为绿叶,而云南的傣族、哈尼族等也都称茶叶为“腊”。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在我国的第一部茶叶历史典籍《茶经》里,关于茶祖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样的说法,而《神农本草经》里提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于神农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茶经》在茶文化典籍里的特殊性,提到“茶祖”,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想到神农,“神农尝百草”时发现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晋代常璩著有《华阳国志》,这是第一部以文字形式记录茶的典籍,其中《巴志》卷有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可见,早在西周时期,茶就已经被视为十分珍贵的物品了。除了上述神农说和西周说外,饮茶还被记录在《僮约》中。《僮约》乃西汉王褒所作,其文曰:“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进具。哺已盖藏……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烹茶进具”“武阳买茶”说明西汉时期茶被视为一种待客之礼,它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并成为饮食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唐代被公认为茶叶的“黄金时代”,“茶兴于唐”是中国史籍上通用的说法。唐代以前,饮茶并不是全国盛行,相比之下,南方人更有饮茶之好。唐代的贡茶推动了茶的兴盛,而朝廷将制茶中心从之前的巴蜀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此时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和浙江长兴的顾渚紫笋茶都是有名的贡茶。唐代时宫廷里流行喝茶,清明茶宴就是在清明前后皇帝收到贡茶,先以茶祭祀祖宗,然后赐给宠臣,并摆“清明茶宴”与群臣同乐。唐人张文规曾在《湖州焙贡新茶》记录过茶宴的情景,“风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正是有了宫廷的带动,全国茶叶的生产与发展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社会流行风尚。唐人言:“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旧唐书》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由此可见,无论是王室贵族还是乡野农夫,茶已成为唐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而唐代包容与开放的经济政策,又使得饮茶之风遍布大江南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茶叶随之传入西藏地区。另据《新唐书》载:“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茶叶也已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消费品。此外,茶叶的品饮和种植也开始向外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这得力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繁荣。盛唐时期,日本曾派僧人前往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德宗年间,日高僧最澄到中国天台山国清寺研习佛学知识,归国后他携回若干茶种,种植于近江阪本村之国台山麓。这是中国茶种外传的最早记录。

茶在唐代的繁盛还表现在茶税制度上。西汉王褒《僮约》的“武阳买茶”是茶叶进入市场的最早记录,但茶税制度的建立始于唐中期。其实,在李氏王朝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于茶类生产都采取相当宽松的政策,甚至放任茶叶私营的自由发展。这种政策无疑为茶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直到德宗建中三年(782),茶、漆、竹、木开始征税,贞元九年(793)茶税征课制度正式建立,在原产地和商路要道按照品质等级征收总价值的百分之十作为茶税。此后,伴随着茶叶生产和贸易的不断发展,茶税收入逐渐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茶叶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大。据相关文献记载,唐有八十个州产茶,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大部分地区所产为绿茶。唐人陆羽曾按照叶子鲜嫩程度和烘干焙炒技术的不同,将茶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饼茶是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经》)制成的饼状茶。饮用时先将饼茶烤干,蒸发水分,等冷却后碾成细末,煮时再加入盐或者其他香料,它是唐代贡茶的主要类型。据李肇《国史补》记载,唐代贡茶品目大约有十余种,有剑南“蒙顶石花”,湖州“顾渚紫笋”,峡州“碧涧、明月”,福州“方山露芽”,岳州“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蕲州“蕲门月团”,东川“神泉小团”,夔州“香雨”,江陵“南木”,婺州“东白”,睦州“鸠坑”,常州“阳羡”等。(www.daowen.com)

晚唐五代饮茶普及以后,宋代饮茶之风进一步吹向社会各个阶层,已达到了“富贵贫贱靡不用”的程度。尤其是民间百姓生活中,“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吴自牧《梦粱录》)炽盛的宋代茶风早已深入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家有访客时,主人需敬一杯好茶,逢初一、十五,街坊邻居还要提壶点茶。茶不但代表了宋人的生活礼俗,还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文人雅客则视相聚品茗为雅事,在宴席之上,伴随着歌妓轻柔婉转的歌声,文人饮茶啜茗,或行茶令或唱茶词,在分茶、泡茶的过程中享受乐趣。既然饮茶被文人士子视作文学艺术的享受,那么他们在选择饮茶的环境时,也会格外的讲究。从众多茶诗、茶词来看,文人茶宴常设在清雅之地,携清风朗月,听笙笛合鸣,在歌云舞袖间享受饮茶带来的风雅闲情。饮茶亦须茶伴。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如此,茶亦如此。茶遇识趣,若有佳茗而饮非其人,或有其人而未识真趣,也是扫兴。所以,宋人强调饮茶时不光注意环境,而且也很注意茶客。

相较于唐代,宋代制茶技术有了新的突破。饼茶的制造工艺力求精美,并产生了“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的龙凤贡荼。宋代贡茶之风浓厚,除了龙凤贡茶外,还有密云龙、白茶等品种。据文献记载,宋代福建建安的北苑,以出贡茶闻名,年贡四万七千一百多斤,其采制要经过采茶、拣芽、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七个工序。为确保贡茶品质精绝,茶叶在采制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一斤茶饼要六百多个茶工,价格甚至达到了“一饼值四十千”的地步。宋代茶品辈出,促使饮茶在宫廷中成为一种“仪制”。据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天子在殿前殿后召见近臣,赐坐宣茶为客礼,天子巡视宫观、寺院等大臣赴宴、朝觐均行赐茶礼。蔡京《延福宫曲宴记》也载,宣和二年十二月的一天,宋徽宗请大臣和亲王们在延福宫参加宴会,宋徽宗亲手赐茶于诸臣,大臣、亲王们无一不“饮毕皆顿首谢。”

与唐代相同的是,宋代茶文化的普及还影响到了其他少数民族。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宋朝饮茶礼仪、风俗传入女真族,其后又影响到党项人,自此北朝茶礼蔚然成风。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着宋人整体的精神与观念。

明清时期,中国茶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首次,以茶为题的著作不断问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朱权所著《茶谱》一书。作者简化品饮程序,改革传统品饮茶具,形成了一套简单新颖的烹饮法。正如朱权在序中表达的那样,品茶者需“自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在皓月清风、明窗静牖前,追寻返璞归真,清虚自然的人生境界。这不但是作者对于品茶艺术的感悟,也是整个明代文人对茶文化内涵最深刻的表达。此外,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清人冒襄的《岕茶汇钞》又从泡茶之道上对明清茶文化做了补充和完善。其次,制茶技术不断翻新。明清时期在制茶上普遍改蒸青为炒青,同时,也使炒青等一类制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明清时期,除蒸青茶以外,出现了炒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明末清初出现了乌龙茶红茶花茶等茶类,最终形成了我国六大茶类的基本格局。再次,饮茶用具脱颖而出。明清时期不仅注重茶具的实用价值,还讲究质地和外形装饰。清代是茶具制作的鼎盛时期,形成了陶制茶具和瓷质茶具两大类型,而以紫砂为代表的陶制茶具制作达到了顶峰,造型千姿百态、独具匠心。无论是壶身还是壶底常常雕刻书画诗词,使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使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