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地域食材、口味各有不同才有了各大菜系。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之一。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的不同,这也是影响菜系形成的重要因素。粤菜注意吸收各菜系之长,擅长多种烹饪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菜清而不淡,鲜而不俗,选料精当,品种多样,还兼容了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潮州古属闽地,故潮州菜汇闽粤风味,以烹制海洋菜和甜食见长,口味清醇,其中汤菜最具特色。

饮食文化与城市风情: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菜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各种因素。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历史超过了五千年。在这几千年的文明演变中,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早在夏商周时,各地的饮食风尚就各有不同,可以说,从文明的源头开始,我国就已经有了菜系的不同萌芽。我国幅员辽阔,纵横近万里,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地域风貌,造成了不同地域的菜肴习惯,俗谚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正是此理。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有山者采,有水者鱼”。正是“今天下四海九州,特山川所隔有声音之殊;土地所生有饮食之异。”

各地域食材、口味各有不同才有了各大菜系。《全国风俗志》称:“食物之习性,各地有殊,南喜肥鲜,北嗜生嚼(葱、蒜),各得其适,亦不可强同也。”比如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又加之东部海岸线漫长,盛产海鲜,故而鲁菜以烹饪海鲜见长。江苏在两淮流域,气候较为湿润,濒临东海、黄海,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早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如两淮鳝鱼,太湖银鱼,南湖刀鱼等。

“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只要对口味,口味不对,又如人之性情不和者,不同一日居也。”(《履园丛话》)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一年四季盆地内潮湿多雾,少见太阳,故有“蜀犬吠日”的典故。因此,人体的表面湿度与空气湿度相当,汗液不能挥发,长此以往,容易患上脾胃衰弱、风湿等病症,而吃辣椒有助于出汗,所以经常吃辣有利于身体健康。东北人爱吃辣,是因为“辣”有着驱寒的功效,他们吃辣食,喝辣酒。钱泳在《履园丛话·治庖》中说得更具体:“同一菜也,而口味各不同。如北方人嗜浓厚,南方人嗜清淡;北方人以肴馔丰,食点多为美,南方人以肴馔法,果品鲜为美。各有妙处,颇能自得精华。”山西人喜欢吃硬食,所以吃醋有助于消化。北方人容易出汗,如果不吃盐,就会“口无味,体无力”,所以有着“多吃盐有劲”的说法。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之一。清代饮食鉴赏家、评论家袁枚《随园食单》中,曾写了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烹调方法,作猪肚:“滚油爆炒,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南人白水加酒煨两炷香,以极烂为度。”可见在袁枚之前,早已形成以烹饪术而别菜系的方法了。

菜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实际上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国有着这样一句俗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为生产力的低下,所以山区之人,伐木取火,采野菜充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湖河密布的地区,由于水产丰富,顿顿吃鱼也是情理之中的。

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的不同,这也是影响菜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只能吃素食,所以在苏菜中还有“斋席”。有句佛教谚语说得非常好:“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可见佛教徒不食肉食主要是为了戒杀。《大涅槃经》云:“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虽食如子肉想,夫食者断大慈悲种。”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有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申。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戒杀食素”既为佛家修行施善的一部分,也是常人一种极高的自我约束与道德要求。四川青城山道教圣地之一,道教饮食以养生为主,比如“白果炖鸡”既是药膳,又是四川名菜。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族人的主要衣食来源。赫哲族人喜欢吃鱼,尤其喜欢吃生鱼,他们有名的菜肴叫刹生鱼。传统做法是:以黑龙江特产的鲤鱼、胖头、鲟鱼、鳇鱼、草根等鲜活鱼为原料,洗净放血后剔下鱼肉,切成细丝,拌上野生的江葱和野辣椒,放些醋和盐便可食用。没有醋时,可把野樱桃或名“酸浆”的野菜捣成浆汁拌上,味道十分鲜美。现在,刹生鱼的佐料较以往大有不同。有土豆丝、黄瓜丝、菠菜丝、白菜丝、大头菜丝、细粉丝等,再放大葱、生姜、盐、辣椒油和少许味精调料,色、香、味俱全,吃起来鲜嫩爽口,是赫哲人待客的佳肴。

满族人家有祭祀或者喜庆事,家人要将福肉敬献给尊长或者客人。蒙古族除喝牛奶外,还喝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一部分做成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既可供正餐食用,也可作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壮族人平时爱吃酸菜,几乎每个家庭都有酸菜缸罐(壮话叫“引”),因而一年四季都腌制浸泡有酸豆角、芥菜、辣椒、萝卜、荞头、芋荚等佐膳。肉类酸制法是先将肉切成块,用文火焗熟,拌以炒米粉放入边缘有槽可盛水密封的陶坛内,不日即变酸肉,壮话叫“拜抓”或“挪候散”。腌酸后可保存一年左右,若经常更换炒米粉,则经久不坏,这是一种传统的肉类贮藏法。吃时通常不再蒸煮,如逢宴客则蒸热而食。

抓饭是乌孜别克族招待宾客的风味食品之一。用大米、新鲜羊肉、清油、胡萝卜洋葱等原料做成。其实,抓饭也有不放肉而放葡萄干等干果的,俗称甜抓饭或素抓饭。

历史文化原因也是菜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不断融汇的多元文化,在几千年的进化、发展中,吸收了多种文化因子。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化产生的摇篮。在《尚书》《诗经》等上古文献中,就有不同菜肴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观点,从烹饪的火候、调味、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方面提出了各种主张,后来孟子又完善到“食治、食功、食德”的三层次饮食观。

粤菜 粤菜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山珍海味、蔬果时鲜无所不有,这对于粤菜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并以广州风味为代表。粤菜注意吸收各菜系之长,擅长多种烹饪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菜清而不淡,鲜而不俗,选料精当,品种多样,还兼容了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潮州古属闽地,故潮州菜汇闽粤风味,以烹制海洋菜和甜食见长,口味清醇,其中汤菜最具特色。东江菜又称客家菜,客家为南徙的中原汉人,聚居于东江山区,其菜乡土气息浓郁,以炒、炸、焗、焖见长。其三种地方菜总体特点是:选料广泛、新奇且尚新鲜,菜肴口味清淡,味别丰富,讲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粤菜主要菜品有:鸡烩蛇、护国菜、龙虎斗、烤乳猪、东江盐焗鸡、白灼基围虾、烧鹅、蚝油牛肉广式月饼、沙河粉、艇仔粥等。以护国菜为例,这当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相传,南宋末代皇帝赵显和陆秀夫几个大臣在残兵败将的护卫下,来到了广东的一个庙里。一行人早已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庙里和尚颇有爱国之心,想要做一些丰盛的饭菜来招待皇帝,无奈兵荒马乱,庄田荒芜,庙里香火一直冷落,生计艰难,只好到后园里采摘一些野菜,经过精心烹制,给皇帝充饥。赵显此时已是饥渴难耐,三下五除二吃得一干二净,饱餐之后还赐其菜名为“护国菜”,以示恩典。后来这款菜传留后世,几经名师改进,竟成了闻名全国的粤菜。

图17 粤菜代表:烤乳猪

图18 苏菜代表:清炖狮子头

苏菜 苏菜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著名菜系,覆盖包括现今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以及江西、河南部分地区,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誉,声誉远播海内外,其主要由淮扬菜、苏锡菜、金陵菜、徐州菜组成。苏菜汇于江苏,同时烹饪界习惯将淮扬菜系所属的江苏地区菜肴称为江苏菜,这样,苏菜成为以扬州、淮安为中心,以大运河为主,南至镇江,北至洪泽湖、淮河一带,东至沿海地区的地方风味菜。淮扬菜选料严谨,讲究鲜活,主料突出,刀工精细,擅长炖、焖、烧、烤,重视调汤,讲究原汁原味,并精于造型,瓜果雕刻栩栩如生。口味咸淡适中,南北皆宜。淮扬细点,造型美观,口味繁多,制作精巧,清新味美,四季有别。淮扬菜主要菜品有:清炖狮子头、拆烩鲢鱼头、扒烧整猪头、清蒸鲫鱼、水晶肴蹄、三套鸭、软兜鳝鱼、炝虎尾、炒蝴蝶片。金陵菜烹调擅长炖、焖、叉、烤。特别讲究七滋七味:即酸、甜、苦、辣、咸、香、臭;鲜、烂、酥、嫩、脆、浓、肥。金陵菜以善制鸭馔而出名,素有“金陵鸭馔甲天下”的美誉。苏锡菜擅长炖、焖、煨、焐,注重保持原汁原味,花色精细,时令时鲜,甜咸适中,酥烂可口,清新腴美。近年来又烹制“无锡乾隆江南宴”“无锡西施宴”“苏州菜肴宴”和太湖船菜。徐州菜在历史上属鲁菜系,随时代变迁,已介乎苏、鲁两大菜系之间,口味鲜咸适度,习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浓而不浊。其菜无论取料于何物,均注意“食疗、食补”作用。另外,徐州菜多用大蟹和狗肉,尤其是全狗席甚为有名。江苏菜主要菜品有:盐水鸭肫、炖苏核、炖生敲、生炒甲鱼、丁香排骨、清炖鸡子、金陵扇贝、芙蓉鲫鱼、菊花青鱼、菊叶玉版、金陵盐水鸭、叉烤鸭、叉烤鳜鱼(以上为南京名菜);松鼠鳜鱼、碧螺虾仁、翡翠虾斗、雪花蟹斗、蟹粉鱼唇、蝴蝶海参、清汤鱼翅、香炸银鱼、染溪脆鳝、镜箱豆腐、无锡肉骨头、常熟叫花鸡、常州糟扣肉(以上为苏锡菜);霸王别姬、沛公狗肉、彭城鱼丸、荷花铁雀、奶汤鱼皮、蟹黄鱼肚、凤尾对虾、爆炒乌花、红焖加吉鱼、红烧沙光鱼(以上为徐州菜);天目湖砂锅鱼头、淮安软兜、金蹼仙裙。

江苏的烹饪文化也十分灿烂。元代无锡人倪瓒所著《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是一部反映元代无锡地方饮食风格的专著,书中汇集饮食五十多种,都以菜品命题,逐条而记,除记述原料、配料外,都说明烹饪方法。书中有不少菜肴,如:烧鹅、煮麸干、雪菜、青虾卷等比较精致。书中菜肴有些被后世烹饪书籍复录,特别是“烧鹅”一品,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加以记录,并改用倪瓒之号题名为“云林鹤”。明代江苏吴县人韩奕所著《易牙遗意》,是编仿《古食经》之遗,上卷为酿造、脯鲊、蔬菜三类,下卷为笼造、炉造、糕饼、汤饼、斋食、果实、诸汤、诸药八类。

湘菜 湘菜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个地区的菜肴。湖南地处长江中游,三面环山,北边至长江为洞庭湖平原,是一个马蹄形盆地。湘西山区因多民族杂居,山峦起伏,其饮食多用山野肴蔌和腊制品,粗拙而质朴,不假饰而纯真,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而洞庭湖区,常用水产动植物为原料,多用煮、烧、蒸法制作菜肴,清新自然、不尚矫饰,充满着农家田园之乐。湖南菜最大特色是酸辣。总体说来,湘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刀工精妙、形味兼美。湘菜的基本刀法有16种,诸如“发丝百页”“溜牛里脊”等说法。二是长于调味、酸辣著称。湘菜讲究主味的突出和内涵的精当。其所使用的调味品种类繁多,可烹制各种菜味。三是技法多样,又重煨。如在调味上分为“清汤煨”“浓汤煨”“奶汤煨”。湘菜主要菜品有:东安仔鸡、腊味合蒸、组庵鱼翅、冰糖湘莲、红椒腊牛肉、发丝牛百叶、火宫殿臭豆腐、吉首酸肉、换心蛋等。

图19 湘菜代表:酸笋炒腊肉

湖南多雨潮湿,而辣椒有御寒祛风湿的功效,加之湖南人终年以米饭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振食欲。吃的人多起来,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湖南人吃辣椒花样繁多。将大红椒用密封的酸坛泡,辣中有酸,谓之“酸辣”;将红辣、花椒、大蒜并举,谓之“麻辣”;将大红辣椒剁碎,腌在密封坛内,辣中带咸,谓之“咸辣”;将大红辣椒剁碎后,拌和大米干粉,腌在密封坛内,食用时可干炒,可搅糊,谓之“鲊辣”;将红辣椒碾碎后,加蒜籽、香豉,泡入茶油,香味浓烈,谓之“油辣”;将大红辣椒放火中烧烤,然后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酱油凉拌,辣中带甜,谓之“鲜辣”。此外,还可用干、鲜辣椒做烹饪配料,吃法更是多种多样。尤其是湘西的侗乡苗寨,每逢客至,总要用干辣椒炖肉招待。劝客时,总是殷勤地再三请吃“辣椒”,而不是请吃“肉”,可见嗜辣之甚。

川菜 川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在秦始皇派张仪、司马错征战巴蜀之时,曾迁移大量中原移民,从而也带去了烹饪技艺。到了唐宋时期,川菜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华菜系之一种。宋代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4《食店》记载了北宋汴梁(今开封)“有川饭店,则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据徐珂《清稗类钞·各省特色之肴馔》一节载:“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说明了现代川菜在定型初期,即已在全国饮食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近代时期,是川菜大发展的阶段。抗战期间,东南、东北、华北等地区的名厨、名人全部云集四川,使得川菜能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达到新的境地。2010年2月,成都市获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并被授予“美食之都”的殊荣。这是世界对川菜文化的肯定,同时也对川菜文化的传承、川菜烹饪技术的提升、川菜餐饮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川菜用料繁多,味浓而韵长,以麻辣味最为出名。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从烹制方法来讲,川菜有煎、炸、爆、炝、烘、烧、烤、煮、烩、烫等40多种。

其中最负盛名的菜肴有:干烧岩鲤、干烧鳜鱼、鱼香肉丝、怪味鸡、宫保鸡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锅、干煸牛肉丝、夫妻肺片、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等。

图20 川菜代表:宫保鸡丁

以麻婆豆腐为例:麻婆豆腐,由清朝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麻婆豆腐的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陈家店铺称之为八字箴言。麻的秘诀在于选用了上好的花椒,麻婆豆腐的花椒用的是汉源进贡朝廷的贡椒,麻味纯正,沁人心脾。如若别地花椒,麻味卡喉,令人气紧,谁还会有食欲,谁敢再夹豆腐?20世纪30年代初,军阀割据混战,汉源花椒告罄,店铺除向外县重价购买汉椒外,还在铺门贴出告示声明无上好花椒,麻婆豆腐宁停不卖。这一坦白经营的做法,也在同业中传为美谈。

又以夫妻肺片为例:其食材有牛肚、牛杂、花生仁、芹菜、食盐、酱油、醋、味精、姜、蒜、大葱、小葱、辣椒油、花椒粉、白糖。制作流程则为:

1.将牛肚、牛杂洗净放入沸水锅内煮净血水捞起,置另一锅内,加入香料(内装花椒、肉桂、八角)、盐、白酒、葱段、姜片,再加清水,用旺火烧沸约30分钟后,改用小火煮90分钟,煮到牛杂熟而不烂,先熟的先捞出,晾凉待用。

2.把花生米放在锅里用油炸透,捞出剁成颗粒备用。(www.daowen.com)

3.把大葱切成细丝放入盘里垫底,然后把煮熟的牛肚切成薄片摆盘。

4.把芹菜切成丁后与花生米一起撒在牛杂上。

5.接下来是调汁了,这一步是做这道菜的关键。先把姜蒜切成末,然后把小葱、红辣椒油、花椒粉、盐、酱油、味精、醋、白糖兑成调料汁。

6.把做好的调料汁淋在切好摆盘的牛杂上,然后切点细葱叶丝放在上面装饰一下就做成了。

鲁菜 鲁菜是八大菜系中历史最为久远的。《尚书·禹贡》中记载至少在夏代,山东已经用盐调味了。《诗经》中提到食用黄河鲤鱼,在今天的鲁菜中仍然有糖醋黄河鲤鱼。鲁菜的历史源远流长,其雏形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山东经济繁荣,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魏的《齐民要术》对当时黄河流域山东地区的烹调技术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这本书对于鲁菜的形成和发展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在历经了隋、唐、宋、金各个时代的提高和锤炼,鲁菜逐渐成为北方菜的代表。鲁菜即山东风味菜,由济南、胶东、孔府菜点三部分组成。济南菜尤重制汤,清汤、奶汤的使用及熬制都有严格规定,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代表菜有糖醋黄河鲤鱼和闻名于世的九转大肠。清代光绪年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制作的红烧猪大肠倍受欢迎,后来在制作上改进为将蒸熟的猪大肠入油锅炸,之后加入香料调味烹制,这道菜肥而不腻,受到文人雅士的欢迎。胶东菜起源于福山、烟台、青岛,以烹饪海鲜见长,口味以鲜嫩为主,偏重清淡,讲究花色。相传,明代兵部尚书郭忠皋回老家福山探亲,把一名福山名厨带回北京,后来这位名厨成为皇帝的御厨,直到告老还乡多年后。皇帝还思念山东福山的“糟溜鱼片”,派人传名厨进京,后来这位名厨的家乡被人称为“銮驾庄”。孔府菜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具体体现,其用料之精广、筵席之丰盛堪比过去皇朝宫廷御膳。“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宴寿宴的第一道菜,这道菜一上桌便开始开锣唱戏,此菜选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芦笋、火腿为“八仙”,鸡脯肉剁成泥后做成罗汉钱的形状,辅以青菜、姜片等,烧好鸡汤浇在上面,颜色鲜艳,作为头盘显得热闹非凡,充满喜庆色彩。总之,山东菜调味极重、纯正醇浓,少有复杂的合成滋味,一菜一味,尽力体现原料的本味。另一特征是面食品种极多,小麦、玉米、甘薯、黄豆、高粱、小米均可制成风味各异的面食,成为筵席名点。山东著名风味菜点有:炸山蝎、德州脱骨扒鸡、原壳扒鲍鱼、九转大肠、糖醋黄河鲤鱼等。

图21 鲁菜代表:糖醋黄河鲤鱼

浙江菜 浙江菜有悠久的历史,它的风味包括杭州、宁波和绍兴三个地方的菜点特色。杭州菜重视原料的鲜、活、嫩,以鱼、虾和时令蔬菜为主,讲究刀工,口味清鲜,突出本味。宁波菜咸鲜合一,以烹制海鲜见长,讲究鲜嫩软滑,重原味,强调入味。绍兴菜擅长烹制河鲜家禽,菜品强调入口香绵酥糯,汤浓味重,富有乡村风味。浙江菜具有色彩鲜明、味美滑嫩、脆软清爽、菜式小巧、清俊秀丽的特点。它以炖、炸、焖、蒸见长,重原汁原味。浙江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

起源时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距今大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是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地层之一。在出土遗址当中,有大量的谷壳,也有陶制的灶台、盆、钵等陶器,也有花生、芝麻、葫芦等食品。

积累时期: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中江浙一带出现了最早的国家——越国,他们主要种植水稻,已经懂得了如何贮藏食物。

图22 浙菜代表:桂花糯米藕

成熟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现在的江浙省基本属于会稽郡的范围,两汉至三国,江浙一带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六朝时期,中原士族南迁带来的先进生产力以及先进烹饪技艺,使得浙菜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到了唐代,浙菜已经成为“南食”的代表。

繁荣时期:两宋经济发达,尤其是南宋,都城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更是全国的饮食中心。南宋饮食的繁荣有以下几个方面:烹饪原料丰富,食材更加广泛。店铺林立,出现了夜市。在《东京梦华录》记载食店的情况有:“大凡食店,大者谓之分茶,则有头羹、石髓羹、白肉、胡饼、软羊、大小骨角、炙犒腰子、石肚羹、入炉羊罨、生软羊面、桐皮面、姜泼刀、回刀、冷淘、横子、寄炉面饭之类。……每店各有厅院东西廊称呼坐次。客坐,则一人执箸纸,遍问坐客。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臕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市场菜谱逐渐形成,部分菜名初具雏形。《梦粱录》收录的南宋都城各大饭店的菜单,菜式共有335款。

飞跃时期:明清两代的五百多年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江浙一带聚集了大批文人墨客,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美食家,对于浙菜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朱彝尊的《食宪鸿秘》、袁枚的《随园食单》等都是关于浙菜的理论著述。

名菜名点有:龙井虾仁、西湖莼菜汤、虾爆鳝背、西湖醋鱼、炸响铃、新风鳗鲞、咸菜大汤黄鱼、冰糖甲鱼、牡蛎跑蛋、蜜汁灌藕、嘉兴粽子、宁波汤团、湖州千张包子等。

图23 袁枚的《随园食单》

闽菜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涵盖了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和莆田“闽南金三角”地带的菜肴,和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菜肴有重要渊源关系。泉州历史悠久,设州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见证了闽菜的产生与发展。它既是文化名城,有各种文化遗址和宗教遗址,又是重要的港口。在唐朝时即是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同海外联系频繁,宋元时期,它以“刺桐港”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亚历山大港”和“光明之城”。

闽菜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福州菜清鲜、爽淡,偏于甜酸,尤其讲究调汤,另一特色是善于用红糖做配料,具有防变质、去腥、增香、生味、调色作用。闽南菜以厦门为代表,同样具有清鲜爽淡的特色,佐料长于使用辣椒酱、沙茶酱、芥末酱等调料。闽西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以客家菜为主体,多以山区特有的奇味异品作原料,有浓厚山乡色彩。总的来说,闽菜的任何一个部分都离不开本地的自然资源。烹饪原料是烹饪的物质基础、烹饪质量的保证,在烹饪作用的发挥、烹饪效果的产生和烹饪目的的实现等诸环节当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闽菜以炸、熘、焖、炒、炖、蒸为特色,尤以烹制海鲜见长,刀工精妙,人趣于味,汤菜居多,具有鲜、香、烂、淡并稍带甜酸辣的独特风味。

主要菜点有: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沙茶焖鸭块、七星鱼丸、糟醉鸡、煎糟鳗鱼、半月沉江、燕皮馄饨、福州线面、蚝仔煎等等。

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属闽菜系。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为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创。关于此菜有这样一个典故: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了,情急之下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佛跳墙”的制作食材达十八种之多:海参、鲍鱼、鱼翅、干贝、鱼唇、花胶、蛏子、火腿、猪肚、羊肘、蹄尖、蹄筋、鸡脯、鸭脯、鸡肫、鸭肫、冬菇、冬笋等等。烹调工艺非常繁复:先把18种原料分别采用煎、炒、烹、炸多种方法,炮制成具有它本身特色的各种菜式,然后一层一层地码放在一只大绍兴酒坛子里,注入适量的上汤和绍兴酒,使汤、酒、菜充分融合,再把坛口用荷叶密封起来盖严,放在火上加热。制作时的用火十分讲究,需选用木质实沉又不冒烟的白炭,先在武火上烧沸,后在文火上慢慢煨炖五六个小时。严谨的制作工艺保证了此菜一百多年的名声,更是在2002年第十二届全国厨艺节中荣获宴席最高奖——中华名宴。

图24 佛跳墙原料

徽菜 徽菜风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点特色。说起徽菜,就不能不说起徽商。在明清时期,徽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集团,他们商业经营范围之广、资本之雄厚甚是惊人。徽商富甲天下,却偏爱家乡风味,他们走到哪里,就自然地开馆营业,以至于哪儿都有徽菜馆,上海一地的徽菜馆最盛时有500多家。

徽菜的传统品种约有千种以上。皖南以徽州地区的菜肴为代表,是徽菜的主流和渊源。皖南菜包括黄山、歙县(古徽州)、屯溪等地,讲究火功,善烹野味,量大油重,朴素实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肴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炖、煨而成,汤清味醇,原锅上席,香气四溢。皖南虽水产不多,但烹制经腌制的“臭鳜鱼”却知名度很高。沿江菜以芜湖、安庆地区为代表,以后也传到合肥地区,它以烹制河鲜、家畜见长,讲究刀工,注意色、形,善用糖调味,尤以烟熏菜肴别具一格。沿淮菜以蚌埠、宿县、阜阳等地为代表,菜肴讲究咸中带辣,汤汁色浓口重,亦惯用香菜配色和调味。著名菜品有:无为熏鸭、毛峰熏鲥鱼、符离集烧鸡、方腊鱼、石耳炖鸡、云雾肉、绿豆煎饼、蝴蝶面等。

图25 徽菜代表:徽州肉圆

徽菜的款式在长期适应消费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常有的款式是筵席大菜、和菜、大众便菜、家常风味菜等,筵席菜式是招待宾客的菜式,通常都由一定数量的冷菜、热菜、大菜以及面食、水果组成;和菜低于筵席菜,高于大众菜,也是组合菜式,常用于朋友聚会和人数较少的集体用餐;大众便菜即是城市菜馆普遍供应的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菜式,大体分为点菜、客菜、大锅菜。在此以无为熏鸭为例:无为熏鸭又名无为板鸭,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其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穷,给人家放牛。但是东家不给他吃饱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鸭子的活计来了。他们不敢带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来熏烤。有时烤不熟,便埋在火灰里,等第二天扒出来,鸭肉又香又烂,好吃极了。后来,这一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并由安徽省无为县卖牛肉的回民马常有发扬光大,还摸索出用锯末熏鸭的独特制作工艺。从此,无为县的马常有清真熏鸭的生意做大了,而“无为熏鸭”成了风靡全国的地方风味食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