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美食文化:质、色、香、味六方面完美呈现

中华美食文化:质、色、香、味六方面完美呈现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支流,在数千上万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的祖先从享受“烧烤大餐”,到进一步创造出很多种美味可口的菜肴。菜肴的属性一般表现在三方面,即:“色、香、味”,更全面地说,菜肴的属性应该是“质、色、香、味、形、意”六方面。于是,美食家称菜肴质地为菜之“骨”!所谓“味”,是菜肴特有的能尝到的咸、甜、酸等滋味。有“味”的菜肴要好看、好闻,更要好吃,其中滋味之美最为重要。

中华美食文化:质、色、香、味六方面完美呈现

图15 梅菜扣肉

菜肴出现之前,远古先民的饮食主要是烧烤。据考证,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一些陶做的烤箅,将它做成一个齿状,上面放上食物,用来烤鱼烤肉。在青海齐家文化喇家遗址里我们发现了一座烤炉。它是用石板做的,再用一块薄石板把它支起来,下面烧火,然后上面放食物。应该说这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一座烤炉。这说明除了明火直接烤以外,我们已经有了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烤炉。

菜肴,是人类文明最简明的代表。人类在这颗水蓝色的星球上繁衍生息了数百万年,菜肴是人类最自豪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支流,在数千上万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的祖先从享受“烧烤大餐”,到进一步创造出很多种美味可口的菜肴。可惜随着岁月的变迁,今天的我们已不能还原古代的食材,更不用说品味其中的佳肴,只能通过文人墨客那魔幻般的笔墨,天马行空地想象着“玉盘珍馐”是何其美好!由于古代“君子远包厨”的思想影响,以及“重男轻女”的社会思潮,女性作为饮食烹饪的主要劳动者,却因为教育制度的不公平,丧失了识字传授的能力,使很多菜肴无法记载流传下来,史书上记载的有关典故也只能让人读而兴叹!

菜肴的属性一般表现在三方面,即:“色、香、味”,更全面地说,菜肴的属性应该是“质、色、香、味、形、意”六方面。

所谓“质”,包括菜肴的营养价值,利于消化的熟、嫩、脆、烂的火候程度,合乎杀菌消毒的卫生要求等。菜肴质感,是由视觉和触觉两种感受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诸如光滑、粗糙、细腻、软滑、爽滑、坚实、蓬松、干燥、滋润、弹脆、脆嫩、老韧、酥烂等等。美食家一直在乎这些,我们在烹饪实践当中,也经常为了达到合理的质感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于是,美食家称菜肴质地为菜之“骨”!拌粉皮的滑爽,炸虾仁的酥嫩,是很能吊人胃口的,所以,好的菜肴质地,也是舌尖上的艺术组成部分。杨静亭赞美名菜“东坡肉”云:“原来肉制贵微火,火到东坡腻若脂;象眼截痕看不见,啖时举箸烂方知。”这恰是一种肥而不腻、肉质酥烂的口感体验的结果。在方岳笔下则是:“紫莼共煮香涎滑,吐出新诗字字秋。”可见,莼菜的脆嫩、滑爽竟也能催生新诗,又是质之美的另一种表现。

所谓“色”,包括主料与辅料色泽配合、料与汁色泽的配合以及装饰料色泽的配合。主要指食物的色彩和色泽,也可以说是“品相”或“卖相”。好的卖相能直接引起人的食欲,孔子论语·乡党》中提出“色恶不食”的饮食标准。这就是要求菜肴的颜色须纯正、新鲜、好看、搭配协调,符合人们的饮食要求和普遍的欣赏习惯。明代的名菜“水母脍”,即今天的“凉拌海蜇”,因其晶莹剔透的亮丽特点,让诗人谢宗大加赞颂:“海气冻凝红玉脆,天风寒洁紫云腥。”如果说谢宗的诗只是揭示其“红玉”“紫云”的色的表象特点,那么宋代林龙发描绘名菜“拨霞供”的诗句“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则将翻腾的汤水比作波涛汹涌的“晴江雪”,把粉红色的兔肉喻作“晚霞”的余晖,更具有动态的情状,无不蕴含着色的神韵。(www.daowen.com)

所谓“香”,包括能嗅到的合乎标准的肉香、鱼香、菜香、果香等香气。一款菜的香气四溢,不仅能刺激人的食欲,而且能引起人的情感冲动和思维联想。听福建人介绍,福建名菜“佛跳墙”,用鱼翅、鲍鱼、海参、鱼肚、猪肚等和鸡、鸭蒸烧煨制而成,其菜各味相融,味中有味,浓郁袭人。坛启之时满屋香味四溢,使当时的秀才们拍手称奇,趁酒酣耳热之际吟诗作赋:“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真正在嗅觉上引起了人们的审美愉悦和无限遐思。查阅历史诗句便会发现,明代李流芳曾对名菜“西湖莼菜汤”感叹道:“玻璃碗成碧玉光,五味纷错生馨香。出盘四座已叹息,举箸不敢争先尝。”这更使香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试想:望着“碧玉光”,闻着特别的“馨香”,叹息之中不想“举箸”,这只有沉浸在如此香的氛围中才能拥有的不经意的举动,谁不想忘情一回?

所谓“味”,是菜肴特有的能尝到的咸、甜、酸等滋味。有“味”的菜肴要好看、好闻,更要好吃,其中滋味之美最为重要。因为味道体现菜的本质特征,人们只有通过品尝之后,才能获得心理快感。有的菜本味独特,如宋代的杭州名菜“清蒸鲥鱼”就引来苏东坡赞曰:“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有的菜“五味”变幻无穷,同时代的“东坡羹(荠糁)”又让陆游赞不绝口:“荠糁芳甘妙绝伦,啜米恍若在峨嵋。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异味颇思修净供,秘方当惜授厨人。午窗自抚彭亨腹,好住烟村莫厌贫。”是啊!这道羹比天下有名的莼菜羹、牛乳酥还要好吃,其“味外之味”一定令人回味无穷。如老子哲学所云的审美境界。

所谓“形”,包括菜肴中的主料、辅料成熟的形状,以及菜肴盛装在容器中的形象。菜肴的直观形态美,将一种单纯地满足人们口腹的食物,升格为具有更高美学价值的审美对象。厦门南普陀寺素菜馆的名菜“半月沉江”,系用面筋、香菇、冬笋、当归等原料烹制而成。当年郭沫若游寺后进餐,见此菜造型奇特优美,似半轮明月沉于江底,便挥毫写下“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的诗句。静态造型是一种令人沉醉其中的美,而另一种“气韵生动”之美则更使人难以忘怀。“西施舌”是清代福建和浙江地区的名菜。所谓“西施舌”是生活在近海泥沙中的一种名贵软体海蚌,因其形似人舌,肉质细嫩,味极鲜美,故人们形容它为“西施舌”。

所谓“意”,即是讲究意趣使菜上升到艺术的境界,也是给予饮食者产生更多想象和情感共鸣的空间。宋代林洪夸赞当时名菜“莲房鱼包”:“锦瓣金蓑织几重,问鱼何事得相容。涌身既入莲房去,好度华池独化龙。”涌入莲花房的鳜鱼去干什么?原来去西王母莲花池化为龙了。那么食到如此清香味鲜的佳肴,不也可以成仙了吗?其情趣自是不言而明。上海松江最著名的“四鳃鲈鱼汤”让宋代杨诚斋赏心悦目:“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春风已有真风味,想得秋风更迥然。”品尝到鲈鱼那细嫩、鲜美无比的滋味时,如沐春风,又如春江垂钓的老者,思绪清空之时,与自然万物化为一体了。细品之余,感受着“情以物兴”“神与物游”的超然意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