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制度。金融业则由于其特殊的脆弱性、广泛性和公共性,产生的影响具有强大的外溢效果。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金融风险也不同于一般企业风险,它们往往与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等宏观层面紧密相关,又与市场预期、公众心理、危机管理密切相连。这些都决定了对于金融业务、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不同于一般行业和企业。
2008年,一场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金融先发展,然后监管就要跟上。监管跟上了之后,我们的金融又开始发展,监管又需要再调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中国金融有了很大的发展,需要监管体制进行调整。
比如资产证券化这一类产品,它不仅仅是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它也是个考验,它既考验监管能力,也考验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大家知道,这是新金融产品,每种金融产品就是风险合约,能不能设计出这样的产品,并且这种产品顺利地在市场上进行发行,进行流转,这取决于金融机构本身的能力。
同时,这些产品的风险能否得到监控,是为监管机构提出的挑战。所以,很多金融的发展,实际上是监管和金融机构相互提升能力的过程。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在金融监管的方面进行了很多深刻地反思,整体看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要求都在趋严。在这过程之中也形成了一些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2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第一是在兼管的框架方面,包括怎么样设定监管目标、监管机构操作的相对独立性和各类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第二是怎么样具体到监管的实施方面,中间引入了像宏观审慎原则对于系统性风险、对于逆周期的一些监管的新的概念。对于银行体系的监管,在原先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优化,像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这些方面都有具体的可操作的一些建议。
金融体系是一直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金融的监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创新的发展,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防范这些新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样重要。所以我们在监管的机构和协调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管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在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过去金融监管通常考虑的是微观审慎监管,考虑的是个体风险。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个体可能是安全的、健康的,但是变成一个总体以后,就可能存在问题,所以现在要宏观审慎。宏观审慎针对的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然后在2008年以后,中国本身也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实践,我认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两个是并行不悖的。
回顾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历史,从1992年前的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监管模式,到1992年、1998年、2003年,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相继成立,我国真正形成了“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如图21),人民银行负责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调控工作并对部分金融市场进行管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则负责对银行、证券及保险实施分业监管。这一套分业监管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在金融发展、改革与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2-1 “一行三会”成立时间线
曹远征 中国银行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会”(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的成立是历史的产物。当时随着中国金融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风险不断地暴露。首先在资本市场,证监会的成立就是在深圳1992年的“8·10事件”之后,然后大家说这个市场需要监管,随后保监会成立。2003年,商业银行开始商业化,央行把监管职能独立出来,就变成了银监会。于是,我们说这是“分业”的过程。那么现在随着市场的发展,它就“混业”了,于是这个分业监管的体制就不大适应了,于是,又要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就是监管体制再造和监管体制改革。
随着金融业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各类新金融、类金融、准金融机构无序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也借助一些“通道”业务、交叉性金融创新等进行多层嵌套、跨市场套利,证券市场、保险机构等也出现了不少“忽悠式”重组、非理性举牌、高杠杆交易等乱象,出现了金融杠杆攀升、金融链条变长,资金空转套利的现象。
与此同时,金融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也更隐蔽化和复杂。这对现行的分业监管、机构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
过去形成的“一行三会”这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总体来看是行之有效的。过去主要是针对这种金融机构的监管,但是在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业务的交叉,因此混业经营也是个趋势。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监管真空,还有监管套利等现象,这都反映出了我们监管的协调性不足。
曹凤岐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
现在是综合经营,混业经营,包括银行,银行的业务也不完全是银行的了,它底下有保险公司,有证券公司,有基金公司,连保险都进行了投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分业管理就存在一些监管不到位,或者是重复监管的问题。
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一开始就是综合经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的协调问题就非常重要了。(www.daowen.com)
近几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各种支付、融资手段飞速发展。以互联网金融为例,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的数据,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已经稳居世界第一。金融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便利了人们支付、理财与消费,更好地对接资金供需两端;另一方面网络贷款、股权众筹、互联网资管、跨界金融业务等新金融模式的迅猛增长也令以往监管模式的不适应问题开始暴露,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加大。
曹凤岐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
金融创新是肯定存在的,而且创新还会越来越多,比如移动支付、区块链等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是很大的。这些新事物需要加强监管,也需要规范,但不能因为它容易出问题就不让它发展,应该针对它的问题进行规范,让它健康发展。
因此,防范金融风险,除了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条主线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框架。十三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而要做到这一点,“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是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给出的明确发展方向。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我认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方案,是比较符合目前实际情况的,在更高层次上建立一个委员会,有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来统筹金融发展、金融改革、金融监管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曹远征 中国银行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
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最核心的力量——它的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这也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功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人们在反思金融危机后,开始发现金融问题的监管,需要宏观审慎。所谓宏观审慎就是逆周期,就不能顺周期来。而宏观审慎的监管工具,基本都在央行,因为它跟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是一致的。而宏观监管统领“行为监管”,其它三个监管委员会,更多是从事“行为监管”。
曹凤岐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
过去叫“部门监管”“行业监管”,现在已经分不清哪些应该是部门监管了,它具有综合的或者说混业的监管性质,那么怎么监管?这种监管就要按功能监管了。所谓“功能监管”,就是看企业的行为,如果是基金,那么证监会监管;如果是证券,也是证监会管;如果是信托、银行,就是银监会管。“行为监管”,即监管企业行为是否规范,对防范风险有没有好处。从“部门监管”和“行业监管”变成“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这是很大的进步。
围绕加强金融监管顶层设计,最近各金融监管机构正在着力完善金融部门的改革优化和风险防控,加强对金融行业全方位监管、推进金融结构优化、严控金融风险构成了金融监管工作的主要脉络。
2017年年初至今,银监会连发多文专项整治“三套利”“四违反”“四不当”“十乱象”,处理包括理财和同业的空转等问题,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以遏制(如图22)。从2017年上半年的监管数据看,银行业的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自2010年以来首次“双双收缩”;理财产品规模下降,增速降至个位数,同业理财明显减少;银行业信贷资金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图2-2 2017年银监会部分监管政策
证监会对再融资、减持、通道业务等方面作了新的调整和规定,监管的重点在于维持市场“三公”秩序,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查处了一大批在资本市场蒙骗欺诈、兴风作浪的严重违法违规案件,集中严惩了一大批“老鼠仓”案件,规范高送转、跟风式重组,保障投资者权益(如图2-3)。
图2-3 2017年证监会部分监管政策
从保险业看,保险市场乱象整治工作也取得初步成效。初步统计,乱象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公司自查发现问题1131个,涉及金额982亿元;通过督促保险机构对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一些业务经营的违规问题和市场乱象得到了初步遏制。同时,保监会陆续出台有关监管文件,逐步建立了整治市场乱象的长效机制(如图2-4)。
图2-4 2017年保监会部分监管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