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方法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态度与责任中主要包含了科学伦理、科学态度、科学本质、STSE等要素,其中STSE是最为重要的要素。现代科学观点把科学视为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对于大自然的探究过程。STSE教育要求学生的认识过程更接近科学发现者认识过程的原型。这样,当与科学有关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学生就能进行自我适应。

科学态度与责任中主要包含了科学伦理、科学态度、科学本质、STSE等要素,其中STSE是最为重要的要素。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能够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备学习与研究物理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能够主动和他人合作、尊重他人,基于证据与逻辑发表自身的看法,实事求是;在开展物理研究与物理成果应用的时候,能够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环境、技术的关系,节约资源,具备保护环境意识,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的责任感。

一、STSE的教育概论

(一)STSE的界定

1.科学(Science)

具体指自然科学。由分科到综合,分科、综合并进,自然科学处在向高、精、尖全面迅猛发展的态势中。科学不只是通过它的理论,更是通过它的应用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并在社会生活中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科学已经积累并逐步普及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现代科学观点把科学视为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对于大自然的探究过程。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科学探究的结果。学校的科学教育应侧重科学的探索活动和研究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由此可领悟到科学概念的物质力量。因此,STSE教育中的“科学”不只是静态的科学结论,还包含动态的科学过程。在科学探索过程中不仅要有明确的科学态度、顽强的科学精神,还要有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的世界观。现代科学观点的教学同传统教学的区别也许只是一字之差,变“学”科学为“做”科学。使认识主体的学生直接面对认识客体的自然界,自然界在青少年一代的认识活动中得到了应该得到的重要地位。青少年也因为认识客体即大自然的实际存在而成为真正的认识主体。STSE教育要求学生的认识过程更接近科学发现者认识过程的原型。

2.技术(Technology)

技术是客观的物质手段与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技术是人类取得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技术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培养劳动观点和基本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培养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意识和能力。对基础教育而言,后者是更为重要的。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工具、器材等是现代技术的雏形,应该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实验工具、器材的技能、技巧。但传统教学中往往忽视这种技能、技巧的培训,只是记述背诵科学结论,这是十分错误的。当今社会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已经组成动念系统,成为第一生产力。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起桥梁作用,并把不同的学科综合起来。技术作为学校自然科学课题的重要部分,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每一门学科,并把这些学科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因而,教育是科学技术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介,教育必须把技术同科学并列,作为重要的认识对象。通过改革教育使青少年对技术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学会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了解新科技的作用等,从而实现生产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生活在一个现代技术社会中,不断变化的新技术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渗透到生活的每一角落。基础教育不应该回避这个现实的问题,如何让学生适应这个技术社会,并能积极参与这个技术社会,现在应该成为引起基础教育高度重视的焦点问题。没有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各种学科知识的机会,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它能让学生了解技术活动的巨大力量和开展技术活动的关键环节,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培养创造意识和革新能力;它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技术素质。

3.社会(Society)

传统的物理教育教学不涉及社会,充其量只是提到自然物的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效益,理科教育限于探索自然界,根本不触及社会。但是,自然界和社会毕竟不能绝对分开,彼此之间有着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方面,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另一方面,大工业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及破坏,使自然科学家猛醒,自然界离不开社会,这是科学文化史上的大飞跃。“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和方法,“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做指导,使学生懂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价值观念是全面的整体观念,不局限于眼前利益而要顾及长远利益,不局限于局部利益而要顾及全局利益。是非利害要有直接的亲自体验,然后理智地思索未来。带着一定的价值目标讲授科学,可以使学生对于本人经验范围内学到的东西具有直接的明确的目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一种机会,使他们能对自己的价值观阐明和思考。这样,当与科学有关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学生就能进行自我适应。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要受社会的检验,我们培养的人才要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前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发展的决策能力,社会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地区、社区的发展也应成为科技教育的内容,并以此来努力培养青少年一代对社会建设的事业心和对事业的责任感。决策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艺术和科学,既以可靠的科学知识、有效的技术为基础,同时又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尺度。作为科学教育的受教育者,他们将运用学到的知识对事物做出解释,并且根据他们所处的环境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一相互作用,这将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生活中与科学有关问题做出明智的选择。

4.环境(Environment)

环境在国际教育界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术语。自1962年卡逊女士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后,环境教育问题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时至今日,虽然环境教育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已颇为普遍,但有关环境教育的界定却一直存在着分歧。

以下是环境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的环境教育定义:

1965年,德国基尔大学的教育大会:所谓环境教育,属于一个认识价值,明白概念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态度与技能。对鉴别、理解人类、文化、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讲,这些态度与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环境教育还促使了人们对环境质量问题做出决策,对自身的行为准则做出自我的约定。

1969年,美国《环境教育杂志》创刊号:“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一个对生物物理环境和伴随着的问题具备广博的知识,意识到如何去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并且积极为此工作的整体公民。”

1970年,国际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联合会:“所谓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与观念是为了认识、培养与评价人及其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态度和技能。环境教育还能够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相关的问题做出决策,并且形成和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这是最早在国际会议上起用的关于环境教育的定义。

1972年,英国著名环境教育学家亚瑟·卢卡斯教授:“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这是环境教育最普遍的形式,它以教育的内容作为特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有关本地和广为广阔范围内环境中各类要素的知识,加深他们的理解,还包括让他们了解对待环境的各类不同的价值观与态度。它较为强调有关自然系统、过程、影响人们环境利用决策的政治因素与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属于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理解、发展;在环境中的教育是在实际环境中的教育,它以教学的方法作为特征,以学生在环境中的体验作为教育的中介。其主要目的是在学习中加入现实因素、相关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和环境直接接触来获得对环境的感知。这种体验,也可以养成数学采集、数学处理和使用科学一起的技能,以及合作与集体责任等社会技能。在环境中的教育还可以培养环境忧患意识),是为了环境的教育,它以教育的目的作为特征,是直接为了环境的保护或者特定的保护目标。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改善与保护环境而学习,明显地将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变革问题纳入了讨论的范围,在鼓励学生解决与探索解决环境问题,从而养成可持续性发展价值观,并且促进与可持续性地利用资源相互兼容的生活方式。”

5.STSE四者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可以传承、积累、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科学技术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科学技术承担的社会责任,须靠教育的作用来保证,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关键在于个人与社会在使用科技成果和产品时的道德、伦理、文化等价值观的取向,而要取得正确的价值观,唯有依靠教育,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基础教育。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手段。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科学技术,如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激光、光纤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并且正在逐步形成一个新兴的科技群体。现代科技发展有两个明显同时存在的发展趋势:一是科学迅速转化为技术,转化周期在不断缩短:二是技术升华为科学,形成新的科学。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如环境问题、和平问题、价值观问题等都与教育紧密关联,而教育不仅要能满足人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谐的个人发展、社会正义等),还要能面对世界的重大问题,所以教师应培养青年一代适应明天的世界及其基本要求的能力。因此,教育要具有鲜明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技能的培养、社会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的培养都是通过教育来得以实现的,教育是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以及相关知识的重要载体,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地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必须将四者有机地结合。

(二)STSE教育的基本内容

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对STSE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STSE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前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分析概括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与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STSE教育的可行性论证

1.物理教学与STSE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容性

物理学科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由于其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它在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由于其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上的优势,它在人才培养方面又有着特殊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自17世纪牛顿力学建立以来,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一直居于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主导地位。一切相关学科的发展,各种工程技术中的每一次重大的改进和许多新兴边缘学科的兴起,通常都或多或少地与物理学中的某项重大成就分不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产生和成长的早期阶段与基础物理的研究发展密切相关。物理学中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常常成为人类文化进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纵观历史,物理学带动整个自然科学迅猛发展,诱发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和产业,导致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引起人类生活的深刻变化,驱动社会生产力巨大飞跃。物理学的种种思想观念渗透到其他科学领域和一切技术领域,尤其是相对论量子力学、耗散结构、自组织等理论内涵的科学观对人类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与演绎、类比和假设、分析和综合、理想化和模型化等都是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物理学由于其丰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在培养人的科学意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具有卓越的教育功能和特殊的文化价值。

2.物理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思想

现代科学观点把科学视为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对于大自然的探索过程,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科学探索的结果。STSE教育中的“科学”,不只是静态的科学结论,也含有动态的科学过程。在科学探索过程中,还需要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坚韧的科学精神,就STSE教育来说,主要是提高人的这些科学素质。物理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假如能把这些内容同具体的物理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使之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物理研究方法和物理思维过程,则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是很有促进作用的。

3.物理教学中有着丰富的STSE教育内容

物理教学中的STSE教育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即使在物理教科书上也有不少体现。例如,噪音的危害问题、惯性与交通问题、能量与能源问题、内能利用与污染问题、电器使用问题、核能与核辐射问题等。在物理教学中,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学习进行拓展、加深,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懂得科学知识的应用,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4.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与STSE教育任务是一致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常见、常用知识,是今后学习文化、科学、技术、适应现代化所需要的预备知识。”教学目的也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知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的,都蕴含了STSE教育的思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只要将物理再向生活和环境延伸,给学生的智慧和思想以倾向性的触发,既体现了STSE教育思想,又有益于完成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教学要求。

5.《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要求在学科教育中进行STSE教育(www.daowen.com)

1996年12月10日,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委印发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搞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纲要》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可见,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展开的,环境教育足以实现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是培养人们能够理解和评价人、文化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的过程。环境教育对在生态平衡、人类素质、后代需求等基础上提高的环境道德,具有无比的重要性。

(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STSE教育的意义

1.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十分严重,致使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相脱离,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特别忽视培养适合科技迅猛发展并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灵活变通的创造能力和态度。实施STSE教育有利于将升学模式的教育转入素质教育轨道,它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使之具有关心社会的意识和以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等。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在物理教学中需要充实的素质教育内容。科学技术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成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成为综合国力的一个决定因素。面对这样的势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E教育,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意识到正确利用科学技术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相反,科学技术得不到合理利用,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挑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国际竞争的核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科技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物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作为基础科学教育的物理教育别无选择地被卷入了这场竞争的旋涡。中学物理教育是青少年接受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和实验素养起着突出作用,所以我们中学物理教学要适当介绍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发展、新成就以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例如,现代静电技术、光纤通信超导体的应用,激光的应用,红外遥感技术磁悬浮列车,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及神舟号载人飞船等,加强学生对现代物理知识的了解及价值观的培养。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提高人类的科学素质,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又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要想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STSE教育。

2.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它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巨大深远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核能发电造福于人类,但随之而来的核辐射又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怎样防止核辐射、核电站的安全性等问题就应当让公众有所了解,而这些关于核能问题、环境问题的争论,单纯从科学和技术的观点来考虑是无法得到满意解答的,应该开展STSE教育,使受教育者明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沿着健康的道路可持续发展。西方的一些教育学家和专家们认为,科学、技术愈发达,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就愈紧密。因此,我们再也不能培养出那些不懂得自己的工作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人是“社会盲”,社会进步决不能依赖于这种科技人员。学校教育为社会输送的应该是具有科学头脑、掌握科学技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STSE教育则能为实现这一教育任务发挥应有的作用。

3.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世界正在被科学技术所改造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已摆在学生面前或即将呈现在学生面前。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因为只有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人,才能更好地从事发明、创造,才能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要实施跨学科整体策略,就必须有学科问题的协调与合作。STSE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形成受教育者的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素质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与技能、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与技能、环境价值观与态度,最终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模式。

4.时代赋予的重任

物理教学中实施STSE教育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经历的这次新科技革命具有与以往几次科技革命不同的特点,它将促使现代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今天的人们没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和科学素养,将难以对自己活动的目的、追求目标做出正确的决策,STSE教育正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形成的,所以这一教育的核心就是面向公众的科学教育,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而物理学恰是科学技术的最重要的基础,所以它与STSE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结合或实施STSE方向上的教育,有着十分广阔的天地,很值得我们物理教师研究和发掘。

5.推广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要求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建议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曾明确指出:“必须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于是,可持续发展变成了跨世纪的最强音。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主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所谓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下一代人需求能力的一种发展。就在全球化迈进中国的过程中,在对环境污染同益关注的民众声浪中,环境教育的新发展从基础教育中逐渐崭露头角,教育部开始关注环境教育对教育改革的意义,并决定为中小学制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课程标准与相应的课程指南。所谓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就是从单纯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教育转变为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关系的教育,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教育的准绳。而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他们才有能力去评估并解决他们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见,国际社会已越来越重视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二、STSE教育的理论探讨

(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STSE教育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一切被认识的事物都离不开作为认识者的人;同一事物可能因人、因地而产生不同认识。但事物是客观的,在科学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STSE把人类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有机体,通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进行教育。

2.理智性原则

STSE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理性的教育。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都要经过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考;决不允许随意胡编、信口开河,也不能容忍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主观随意性是科学的大敌。STSE教育要让学生克服自己的任性、意气用事、随心所欲等毛病,养成一切都要经过理智过滤的良好习惯。

3.实践性原则

STSE教育的理性思维过程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实际,STSE教育也必须从实践出发。在科学活动中,学生从观察注意到的事物本身的矛盾提出问题、创立假说,设法排除干扰因素来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到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运用实验工具和实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STSE教育是实施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4.发展性原则

不断进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本性,是STSE教育应该培养的重要品质。STSE教育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否则现代科学技术只是空中楼阁。但是,STSE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推进作用,还应注重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而是饶有兴趣、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的积极思维。概念会发展,结论会深入,人的认识总有局限性,永远不会有尽头。STSE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由谈科学到做科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在物理教学中实行STSE教育的教学研究

1.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培养科学素质

课堂渗透课以教材中的物理知识为主,在教授科学结论的同时,与学生共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因为STSE教育是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在现行的教材中有关STSE教育内容虽有不少,但并不是以一种显现方式存在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现有素材,还要在教材中去努力挖掘、精心组织,有时要大力地创造和突破。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心中有STSE教育的意识,就一定能将STSE教育贯穿到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去。

2.在科技活动中加强STSE教育,注重技术实践

科技活动课以知识点为参考,结合教学内容拓展各种科技活动,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问题、小讨论等。当今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可算是技术社会,现代技术不仅广泛渗透在生产及各种工作职能之中,而且已经不可阻挡地进入了家庭生活,从而成为一个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现代生产的发展要求新一代人不仅具有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科学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使技术教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科技活动课一般随课堂教学进度,以课本小实验、小制作为主,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和设计性的小实验、小制作等,鼓励学生利用身边条件,就地取材地做一些课外制作或实验。由于物理课时有限,主要活动在课外进行,一般利用布置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然后交出“作品”,教师利用辅导课时间安排“制作讲评课”,并有目的地对一些“作品”进行评价,尤其是有创新的作品或作品中有创新的部分,学生会从不同的“作品”中获得不同启发,学到意想不到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得课堂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以激发学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品质。在学生独立完成小制作和小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可以激发出学生创造的火花。

3.在社会活动中丰富STSE教育,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社会实践课围绕与物理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题研讨。社会实践课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以教材中“想想议议”和“科学世界”为起点,引导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观察、调查活动,了解和体验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引起对一些科技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并写出简单的观察、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以出专栏、开展研讨课的形式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的问题能力以及调查、研究问题的初步方法。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家庭、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社会中的物理,既增长了知识、增加了知识的实用性,也认识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负作用,会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