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1914年战争爆发时,政府却出现了分裂。德国入侵比利时,计划借此攻入法国,而比利时在当时是受英国保护的中立国。这一事件对英国决定参战至关重要,因为它为敌对行动提供了道义上的必要性。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法国和比利时的西线战场上的堑壕战,这些战役虽然并不以重要领土为目标,但对双方造成的伤亡却相当惨重。这场战争也被看作是军事徒劳的缩影。这导致很多评论家,尤其是在2014年一战百年纪念时,低估了英国参战的必要性——防止德国统治欧洲,也低估了英国在1918年成功击败德国的意义。这一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在“炮兵—步兵”配合作战的情况下,英军发展出了能够让二者在发动和维持进攻时有效协调的方法。此外,尽管参战条件非常艰苦,但人们普遍拥有决心,出于良心的反对者并不多见,大多数士兵似乎都能够找到投身其中的某种理由。
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惨烈程度考验了调动和管理资源的能力。人力和军需物资都对战争的走向至关重要,同时也导致了政府管理权力的扩大。1914年的《领土保卫法案》(Defence of the Realm Act)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的权力,政府接管了铁路(1914年)、煤矿(1917年)以及面粉厂(1918)的控制权,还成立了劳动部和航空部,1917年成立了粮食生产部,并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制。
战争的规模是空前的。位于伍尔维奇的皇家兵工厂雇用了8万多人,其他地区也体现出战争的影响。在伦敦北郊,埃德蒙德建起了大型军医院,而恩菲尔德则成了主要的军需生产中心。1916年,征兵制开始实行。长期以来,没有征兵制都被视为英国自由的一个方面。这使得英国武装部队的规模在1917—1918年扩大到450万人,占男性劳动力的三分之一。
与以往的战争不同,战争期间没有举行大选。尽管联合内阁是在政治争议和分裂的条件下产生的,但提供了相当高的政治凝聚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也遵循了这一模式。为笼络民意,政府成立了信息部(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并在1918年成为固定的政府部门。作为对电影成为宣传手段可能性的回应,陆军部还成立了一个电影委员会(Cinematograph Committee)。(www.daowen.com)
监视工作也变得越发重要,其规模与权限都有了很大发展。特别处的人数从1914年的80人增加到1918年的700人,军情五处从14人增加到844人。国内对战争的反对是有限的,尽管1916年,都柏林爆发了一场民族主义叛乱,即复活节起义,但也很快被镇压。然而,对于这一行动中民族主义领袖和同情者的后续报复,反倒使得他们的事业得到了更多支持。
从更普遍的角度来看,战争是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主导力量。传统的权力结构受到质疑,社会观念也随之改变。女性就业率上升,她们也开始扮演新的角色。很多女性出现在工厂中,尽管她们的工资相对较低,同时还要接受男性工头的管理。选举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18年的《人民代表法案》(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带来了男性普选权(21岁及以上男性),以及有限程度的女性普选权:30岁及以上的女性户主或户主的妻子。战争期间最有可能在工厂中工作的女性由于相对年轻,因此大多没有选举权。但由贵族制到民主制的过渡,到那时已经基本完成。到1928年,女性在与男性相同的基础上获得了投票权,使得1929年的选民人数达到3200万,而1910年仅为770万。战争也帮助工党崛起,尤其是赫伯特·阿斯奎斯(Herbert Asquith)的支持者,与1916年接替他成为首相的大卫·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之间的矛盾,导致自由党分裂,破坏了战前英国主要的政治力量。作为首相,劳合·乔治依赖于保守党的支持。同时,工党加入了联合内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