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吸收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主要以企业吸收新知识所具备的基础和能力及企业相关的激励机制等为观测指标,见表4-1。
表4-1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吸收量表
早期关于知识吸收的研究偏重于技术方面的知识,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市场知识也作为外部知识吸收的重要内容,另有学者认为对制造相关的知识也应给予充分重视[4]。Lane等提出的外部知识吸收量表最为全面,该量表包括新技术知识、新市场知识、产品开发知识、管理技巧以及制造流程知识的吸收情况[5]。故本书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进行观测时,也将注意技术、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根据徐瑞平等和谢翔的研究,可用环境氛围、行为活动、态度三个观测指标来测度知识吸收[6][7]。本书结合技术标准联盟的特点,从信息获取的及时性、有用性、知识吸收过程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诠释和测度。
2.知识转移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针对本书的研究特征,采用企业间文件交互、线上交流和线下交流这三个观测指标来衡量知识转移,见表4-2。其中,企业间文件交互包括了书面文件和电子文档,线上交流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线下交流主要指企业组织员工观摩、访谈、学习和考察。
表4-2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转移量表
3.知识整合
在对知识整合进行内涵界定后,结合本书研究背景,对知识整合的理解更侧重于通过知识进行重构,将新知识和原知识融为一体。本书将以企业对新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能力、企业能够有效整理知识的能力、企业能够有效调整知识的能力三个观测变量来反映知识整合这一抽象构念,见表4-3。(www.daowen.com)
表4-3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整合量表
根据Grant和Van等的研究,在测度知识整合时应考虑企业内不同部门、团队或个人的知识整合[8][9]。Kogut等认为整合的主要形式是对外部学习和内部学习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10]。此外,Henderson强调了关于跨越领域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的重要作用[11]。故本研究在观测企业知识整理能力时将从以上方面进行考察:企业内部创造的知识和外部获取知识的整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团队或个人知识的整理;属于不同技术或应用领域知识的整理;新掌握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的整理。Eisenhardt等认为,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流程重构也是知识整合的重要方面[12]。故本书在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后,在知识整合的测度中加入对知识的调整这一观测指标,将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运营流程和外部关系网络这三方面来衡量。
4.知识运用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应用内涵的阐释相对统一,认为是知识物化为生产或者服务的过程,是知识资源向生产力的转化。本书延续学者们的观点,从利用整合后新知识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能力、运用知识规避错误的能力等两个能力指标和知识对接速度一个效率指标对知识应用进行测量,见表4-4。
表4-4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运用量表
5.知识创新
在现有的研究中对知识创新的测度意见分歧较大,如在知识管理研究中,对知识创新的研究多从知识和组织过程角度展开,Prieto等曾在新产品开发背景中构建了动态能力的构思,并对知识创造进行了测度[13]。John等指出,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数是衡量创新绩效的代表性指标[14]。若企业在某一年度具有较多的发明专利数,则表明企业的知识创新效率较高;研发投入反映了企业对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可以较好地衡量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15]。本书在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后,采用企业的发明专利数、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企业知识创造能力三个观测指标来测量知识创新,如表4-5所示。
表4-5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创新量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