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研究:三个基本原理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研究:三个基本原理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协同学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协同学研究中面临着对两种现象的解释,一是有序的集体行为的发生,二是自组织行为的发生。对集体行为和自组织行为发生学的阐释就构成了协同学中的三个基本原理:自组织原理、支配原理和耗散结构原理[56]。1.自组织原理自组织原理是协同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理论。

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协同研究:三个基本原理

协同学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协同系统是指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55]。协同学研究中面临着对两种现象的解释,一是有序的集体行为的发生,二是自组织行为的发生。对集体行为和自组织行为发生学的阐释就构成了协同学中的三个基本原理:自组织原理、支配原理和耗散结构原理[56]

1.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是协同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理论。哈肯认为,组织依据进化形式可以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他组织是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的组织系统;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指不存在外部指令时,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内生而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自组织过程是开放系统的非平衡相变过程。不论是在宏观系统还是在微观系统,只要存在着开放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有序的结构。

根据自组织理论,知识系统的自组织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系统的自增强性。企业知识系统内部的知识能够在技术、资金、人力等要素的支撑下产生汇聚和增殖,来达到知识系统的“自生长”目的。同时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压力增大,与同行企业进行着更为频繁的交流、学习和模仿,因此企业知识系统不断地进行着自增强。

第二,知识系统的自调整性。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个部门并非是独立的,它们进行着共同决策与行动,这种共识和潜移默化的行为准则能够促进企业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促进部门之间的稳定合作,从而保证了企业知识系统的一致性和协调稳定性。

第三,知识系统对环境自适应性。知识系统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一些新的组织形态和新功能的出现。企业知识系统内部会根据外部环境的不同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知识战略方向、加速知识创新、变革知识系统的组织结构等等。总之,企业知识系统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这种对外界环境的自适应性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知识系统的有序发展。

第四,知识系统的迭代趋优性。企业知识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发展过程,其在远离平衡态的区域反复迭代,逐步有序。企业知识系统从出现到形成再到升级优化,需要历经无数次的突变。当发生突变时,系统经过自重组、自调整,逐渐达到一个平衡点,进而使系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随后又会发生新的突变,经过无数次的迭代循环过程,企业知识系统逐步实现高级有序化[57]

2.支配原理(www.daowen.com)

支配原理又被称为役使原理或伺服原理,以“序参数”为核心。用一句话来概括,支配原理描述的就是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的宏观行为和有序化程度。序参量是一种描述宏观系统有序度的一个参数,它代表着宏观系统的序的状态,哈肯称之为“使一切事物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的无形之手”[58]。哈肯引入“序参数”这一概念用来描述处于无序状态的系统是如何形成有序状态的系统。可以说,“序参数是系统相变前后所发生的质的飞跃的最突出标志,它是所有子系统对协同运动的贡献总和,是子系统介入协同运动程度的集中体现”[59]。换句话说,序参数由各个子系统的协作而产生,反过来,序参数又支配各个子系统,使系统形成了新的有序状态[60]

哈肯认为,支配原理适用于任何自组织现象。支配原理揭示和阐明新系统结构形成的内在机制[61]。企业知识系统中,在系统参量变化趋近临界点的情况下,系统内各子系统间形成合作关系,彼此协同行动,此时序参量会在各知识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下产生出来。序参量反过来会支配着知识元的行为,“役使”它们按知识系统演化的总趋向统一行动,众多的知识元与序参量相互配合,在其统驭下相互合作,彼此协调,统一行动,将系统引入一个新的状态——产生了知识系统整体的协同效应,从而由原有结构产生出新的有序结构,即新知识。综上可以归纳,基于支配原理,企业知识系统运作的内在机理为:系统内众多子系统形成合作从而产生序参量,在序参量的支配下,知识元进程排列与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使企业知识系统产生新的有序结构[62]

3.耗散结构原理

耗散结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某一系统形成自组织的有序结构需具备以下前提条件: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存在涨落现象。企业内部的知识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子系统,可以认为是一个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的、动态演变的、由无序到有序、由旧结构向新结构迭代的非线性系统。耗散理论中企业的知识系统有这样的几大特性:

第一,企业知识系统的开放性。知识系统受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创新活动、人员调度、文化积淀等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协同演化,涉及外部知识获取、企业内部知识的创新与输出等。因此,企业知识系统中不仅存在着内部职能部门及上下层级之间的知识转化,更存在着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学研机构、产业联盟甚至是政府之间的知识转化。同时知识本身的传播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和延伸性,所以企业知识是一个开放系统,企业知识系统的开放性也为其获取自组织所需的负熵提供了条件[63]

第二,企业知识系统的非平衡性。企业知识系统的非平衡性首先可以体现在部门、个体之间知识分布的不平衡。由于企业资源有限,物质、信息和机会等在各职能部门间分配不均衡,且部门内部中的个体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知识在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甚至每个个体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同时企业知识系统本身就处于一个内外部双向交互的环境之中,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企业知识能力的动态性导致企业不断地适应环境变化,产生的新知识进一步加速企业知识多项流动[64],企业知识系统经历着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演化过程。若将系统划分为许多“小局域”,那么在一个短时刻内可以认为企业知识系统达到了局部的均匀和平衡,但从整体来看,企业知识是一个始终朝着远离平衡的方向动态演进的系统。

第三,企业知识系统的非线性。一个线性系统满足叠加性质,即在给定地点与时间,由两个或多个因素产生的合成效应是由这几个因素单独产生的效应之和。知识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开放性和非平衡的复杂系统,系统的输入输出具备非线性特征,知识系统内部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或制约,使得其产生突变、耦合或发散。在企业内部,新旧知识之间的协同与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冲突,最终导致知识系统产生非线性的增加或减少,这显然不满足叠加性质,企业知识也绝不是简单的“1+1=2”的线性系统。知识元素之间运动的非线性也保证了企业知识系统一直处于自组织的状态。

第四,企业知识系统的涨落性。耗散结构理论中的“涨落”,是指系统的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原有稳定性的偏离,涨落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随机的。涨落性表现了企业知识系统非稳定性的一个因素,企业知识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系统中的某个因素或行为对平均值必然发生偏离,在知识系统接近平衡态时,系统会通过涨落现象使系统失稳,从而进入新的耗散结构。涨落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企业知识系统的一种驱动力,它对企业知识进行着创造性的“破坏”,使其经历着不断地更新迭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