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知识管理的发展和流派

知识管理的发展和流派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知识管理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知识管理依然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1986年,国际劳工组织会议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知识管理”一词。此后,世界各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理论进行着不断地扩充和发展。在知识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大致可分为技术学派、行为学派、经济学派。

知识管理的发展和流派

知识管理的思想虽然萌芽较早,但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正式提出,成为组织积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利器。

1.知识管理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知识管理依然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1986年,国际劳工组织会议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知识管理”一词。1991年,托马斯·斯图尔特(Thomas Stewart)发表了论文《脑力》,使得知识管理的概念开始广泛传播。1995年,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出版了图书《创造知识的企业》,标志着知识管理理论的正式诞生。此后,世界各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理论进行着不断地扩充和发展。

知识管理专家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将知识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以技术为中心的第一代知识管理主要讨论的是企业如何通过对显性知识的整合和处理来形成核心竞争力[38],解决组织发展过程的各种问题[39]。这一阶段知识被看作是一种有形资产,涉及的理论包括信息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第二代知识管理侧重于人力资源和过程的主动性,提倡通过构建学习环境和知识空间,加强个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来促进知识的创造,依托的理论为人力资本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嵌套知识域理论和复杂性理论;Metaxiotis Kostas等人将知识管理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个体知识为核心的时期、以群体知识为核心的时期、知识系统的测度与应用期。在知识管理理论中,知识协同被看作是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协同化发展阶段,此时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各要素达成一种有效率的协同状态,能够将知识恰当地组织与传达出去[40]

在知识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大致可分为技术学派、行为学派、经济学派。技术学派强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知识库系统,对知识进行管理;行为学派注重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他们的研究偏向于组织间知识管理、企业知识战略等;经济学派主要针对企业知识资产,如专利、许可证、版权等的研究[41]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知识创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跨国知识转移、大数据时代中的知识管理等领域

2.知识管理的内容

由于学者们对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角度不同,因此关于知识管理所包含的内容也有不同的理解。

基于知识演进基本过程,Wiig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来源、编辑、转化、传播、应用和创造[42];我国学者盛小平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生产、组织、传播、营销、应用、消费和人力资源管理[43];也有学者提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分发和知识应用[44],或者更为细化的知识的创造、获取、存储、识别、编码、转化、共享、传播和运用等[45]

从知识管理的对象来看,尹继东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无形资产管理、职工教育与培训、人才管理等[46];邱均平将知识管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包括知识特性及运动规律研究、知识组织管理研究、知识信息管理研究、知识管理方法体系研究,应用研究指在各领域内对知识创新和管理的应用拓展[47]

依据知识管理的目的,卡尔·维格将知识管理的内容划分为自上而下地监测和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从知识的特性角度,知识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显性知识的管理研究、隐性知识的管理研究、显隐性知识转化的管理研究[48]

3.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知识显隐性转化机制

一般而言,标准化工作是围绕着标准开发过程所展开的。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标准全生命周期过程由Cargill公司提出,它是一个五阶段的模型,包括:初始需求、基础标准开发、文件/产品开发、测试和用户执行反馈[49];Söderström认为标准开发的过程分为标准准备、标准制定、产品开发、标准执行、标准使用和标准反馈等[50]。De Vries将标准化周期划分为标准需求期,标准开发期,标准实施期,标准反馈期[51]。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和对标准化的理解,本书在研究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知识显隐形转化中,将标准开发的过程划分为标准潜伏期、标准准备期、标准制定期、标准实施期和标准反馈期五个阶段。其中标准潜伏期是一个新概念。标准准备期或者标准需求期都是标准制定的一个预阶段,此时的工作就以标准化为明确目的。而在标准化工作的最初始阶段,个体、企业和组织并没有流露出标准化意识,也没有察觉他们现在的行为正在为后续标准化工作的正式展开奠定基础,这个隐秘而重要的阶段就是标准潜伏期。

按照SECI模型,知识转化包括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内部化四个过程,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两两间的交流,使得隐性知识得以扩散,是知识转化的起始;外部化过程,个体聚集起来产生知识互动,知识的性质发生变化,由隐性转化为显性;整合化过程,显性知识经再加工后成为有序的显性知识集;个体对显性知识集领悟后获得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称为内部化。因此结合标准开发的程序与特点,基于SECI模型,将知识转化划分为知识创生、知识互动、知识整合、知识扩散和知识内化,并与标准开发过程一一对应,两个闭环过程相伴相生,呈螺旋式运作,见图2-1。

图2-1 标准开发阶段中的知识转化过程

1)标准知识创生

在标准潜伏期,知识来源于个体本身及外部,隐性知识通过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进行传播,这些隐性知识包括个人技能、惯用工作方式、未成形的研究设想等。隐性知识可以在同事或者上下属之间直接传递,或者部门员工在共同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地观察、模仿他人从而习得,最具代表性的是师徒制的学习方式,此时隐性的知识与技能零散地分布在创生场中,知识系统呈无序状态,部门成员在相互模仿学习中交换彼此的认知,从而逐步与他人达成相似的或统一的意识和行为。标准知识创生主要受到个体之间信任程度和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此时标准化活动并非刻意而为,处于组织环境之中的个体也尚未意识到他们正在进行标准化行为。但是这些隐性知识的流动有助于提升组织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个体在交流过程中形成隐性的技术诀窍和管理经验,也更容易发现问题,产生新的标准化需求。标准知识创生过程见图2-2。

图2-2 标准知识创生机制[52]

2)标准知识互动(www.daowen.com)

标准准备期是隐性知识外化的阶段,外化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部门或者团队的会议或其他形式的互动之中,多个个体之间的隐性知识相互交流和碰撞,不仅分享自己想法,也分析讨论他人的观点。最终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技能被转化成为团队内部的共同术语和概念,隐性知识经初步编码后显化,也就是形成文字记录、图表、概念、模型等。标准化准备期,个体的隐性知识上升为部门/团队的显性知识,部门的工作手册、技术手册、管理方案等等相应产生,此时知识系统呈低级有序。标准知识互动过程见图2-3。

图2-3 标准知识互动机制

3)标准知识整合

标准制定期是显性知识聚合成为更有序的显性知识集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各部门/团队产生的新的显性知识整合成为各个企业/机构的更为有序的显性知识集,然后各个企业/机构通过派出代表参与标准草案的制定和投票,将各企业/机构的显性知识经协商一致后整合为高度有序的正式标准文件。标准知识整合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次整合是由部门/团队层面上升到企业/机构层面,第二次整合是由企业/机构层面上升到标准制定组织层面。第一次整合时,部门/团队的技术手册、管理方案等通过企业/机构的内部会议讨论整合后生成新的标准提案。第一次标准知识整合过程见图2-4。

图2-4 标准知识整合机制1.0

第二次整合发生在标准提案上交至标准制定组织并通过后。标准文本作为一种协商一致的技术知识,制定中必须将制造商、生产方、客户等群体的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才能确保科学性和规范性。该过程需要调动行业上下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标准制定,并通过多轮集体会议、讨论等过程在组织内外部达成一致,将企业/机构的显性知识集转化为行业公认的经编码后的显性知识,由此才能将标准制定出来。在标准制定期,整个组织中生成系统化的显性知识,知识系统由低级有序发展为高级有序。第二次标准知识整合过程见图2-5。

图2-5 标准知识整合机制2.0

4)标准知识扩散

在标准的实施期,正式标准制定完毕后,在整个行业内进行自愿采用,显性知识从标准制定组织层面落实到企业/机构层面。正式标准在组织内外部扩散和传播时,与环境和企业的交互作用中会引起不确定因素,偏离原有的短暂稳定性,知识系统产生涨落作用,由高级有序转变为中级有序,脱离平衡态。由于标准非强制性的特点,其他企业/机构采用时可能根据自身技术条件对原始标准进行适当地修改后采用。同时,标准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由此企业/机构层面产生标准实施后的意见。标准知识扩散过程见图2-6。

图2-6 标准知识扩散机制

5)标准知识内化

标准开发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标准反馈期,此时,显性的知识通过实践又重新内化,由于个体对于知识的领悟和吸收能力不同,因此知识重新嵌入到个体的行为和头脑中,转化为个人主观的隐性知识。标准经过实践,相应的标准化产品进入市场,显性的标准知识及其衍生物扩散到更多的个体,建立起多维的知识交互网络。该阶段应适时评价和检查标准的适用性,针对问题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和预防措施,并根据市场反馈和需求变化,更新或者废止标准。显性知识内化吸收为标准制定人员和标准使用人员的隐性知识,形成组织/企业/机构内的标准文化积累,为标准知识转化的下一个周期奠定基础,促进新标准的产生。当然此时的知识不同于知识创生时的隐性知识,而是一种得到升华后的个人智慧和工作经验。组织的知识系统呈有序中的无序状态,有序是因为经标准化之后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呈整体上的协同一致,但是经过知识内化,个体又产生了无序的隐性知识,为下一次标准开发活动做准备。标准知识内化过程见图2-7。

图2-7 标准知识内化机制

从知识创生到知识内化五个阶段,标准知识系统从无序到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到中级有序再到有序中的无序,知识存量也呈动态变化。组织知识存量=显性知识存量+隐性知识存量。在标准潜伏期,由于个体间的交互,隐性知识存量增加,显性知识存量不变,因此组织的知识存量上升;在标准准备期,个体间交流更为频繁且开始产生管理方案、技术手册等显性知识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同时递增,组织知识存量上升速率加快;在标准制定期,需要将显性知识清洗、筛选、整合,显性知识精简而准确地集合,显性知识存量下降,而隐性知识基本保持不变,因此组织的总知识存量下降;在标准实施期也就是知识扩散阶段,可能会产生多个由原始标准文件修改采用后的新标准文件,组织也会制定标准实施效益评价报告,显性知识增加,组织内隐性知识基本保持不变,因此组织知识存量上升;在标准的反馈期,经对市场和需求的进一步认识后,知识重新内化成为个体成员的隐性知识,此时显性知识存量不变,隐性知识大幅增加,因此总的知识存量呈上升状态。各阶段组织知识存量变化情况如图2-8所示。

图2-8 各阶段组织知识存量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