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所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指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实际上,中国红军震惊世界的长征,还包含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长征;红一方面军还包含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为使读者对红军三大主力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长征有一个比较系统、清晰的认识,在这里,先对三个方面军长征的历程分别作一简要的勾勒。
在中央红军主力西征之前,中共中央于1934年7月上旬派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到闽浙皖赣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7月下旬又派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苏区。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进,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前奏。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一、三、五、八、九军团共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踏上突围西征的征程。出发后,由于预先同粤军订有协定,比较顺利地通过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过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封锁线时展开激战,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三万多人。翻越老山界以后,“中央队三人团”毛、洛、王在中央政治局内部批评博古、李德“最高三人团”的错误军事领导。1935年1月强渡乌江袭占遵义后,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在从遵义到扎西的行军途中,由洛甫取代博古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实际确立毛泽东为红军的统帅,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并进行了传达、贯彻,作出了“回兵(黔北)”“缩编”的决策,“毛洛合作”领导全党全军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经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于1935年6月在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编为右路军与左路军北上。8月,洛甫率中共中央机关随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率领的右路军过了草地。9月10日,为避免张国焘危害中央,毛、洛、周、博与彭(德怀)、叶(剑英)率右路军中的原红一方面军主力脱离危险区,改编为陕甘支队,先行北上。一路上,智取腊子口,突破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的吴起镇。这时陕甘支队共七千多人。即南下同红十五军团在甘泉会合,取得直罗镇战斗的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1]。
红十五军团成立于1935年9月。当月,从鄂豫皖转移的红二十五军(成立于1931年10月25日),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率领下,经过历时十个月、转战近万里、途经四个省的长征,到达陕甘根据地。在延川永坪镇同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这是经过长征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也是红军主力大会师最早的一次。鄂豫陕省委和西北工委即于9月17日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红二十五军同陕甘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全军团共七千余人。
1935年10月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在甘泉会师。11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十五军团即列入红一方面军建制。这时红一方面军共有一万四五千人。(www.daowen.com)
红六军团是最早突围西进的一支队伍。全军九千余人,1934年8月7日在任弼时和萧克、王震率领下[2]由江西碧溪、新江地区出发,踏上西征道路。1934年10月,红六军团战胜了黔、桂、湘军的围追堵截,于当月24日在黔东印江县的木黄与贺龙、关向应、夏曦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合。11月1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电告红二、六军团:中央决定创立湘鄂川黔边省委,以任弼时为书记,贺龙、夏曦、关向应、萧克、王震等为委员;仍保存二、六军团名义,二军团军团长由贺龙担任,政委由任弼时兼任,六军团军团长为萧克,政委为王震;两军团均直接受军委领导,但在两军共同行动时,由贺龙、任弼时统一指挥。1934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主力由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历时七个多月,行程一万余里,沿途大小战斗千余次,于1935年7月1日全部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有一万四千五百人。中央军委于7月5日令红二、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红二、四方面军即分三路北上,任弼时和朱德一起同张国焘率左纵队行进,走出了草地,战胜了张国焘的动摇,对促进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与一方面军会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四方面军1931年11月7日组建于湖北黄安十里坪。因张国焘指挥错误而未能粉碎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2年10月,其主力在张国焘和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率领下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实行转移,于年底抵达四川北部边境。1933年2月创建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根据地。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根据地与川东游击区连成一片,面积四百多平方公里,人口五百多万,红四方面军发展到五个军八万多人。从1933年至1934年,经过十个月连续作战,粉碎了川军的六路围攻,巩固和扩大了川陕根据地。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红一方面军准备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土城战斗失利后,红一方面军改变北渡长江计划,转向川黔边机动作战。红四方面军为扩大苏区和配合红一方面军在川南、黔北的活动,决定西渡嘉陵江向梓潼、江油地区发展。1935年3月至4月进行嘉陵江战役,歼敌十二个团,攻克九座城镇,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至梓潼,北至川甘边界的广大地区,为红四方面军向甘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张国焘在其右倾逃跑主义指导下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使红四方面军再次陷入无根据地作战的不利境地。4月下旬,蒋介石企图南北夹击,围歼红四方面军主力于江油、中坝地区。为甩开敌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5月初开始长征。八万多人分数路向岷江地区西进,5月中旬,占领并控制了以茂县、理番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并于6月在懋功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此后,经过了北上与南下方针的反复争论,经历了张国焘企图危害中央而造成的分离,实现了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师,战胜了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分裂行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终于执行北上方针,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从而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大会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