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档案载体
从载体角度来看,由于奴隶社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用于记录档案的载体来源于生活中随处可取得的材料,这些制作材料五花八门。考古证实,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以及后来的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主要出现过九种载体形式的档案。
1.石刻档案
石刻档案的载体为岩石(包括石块、石板和石柱)。岩石的质地坚硬,抗腐蚀性强,经过岁月的洗礼依旧能保留下数千年前的信息。以石作为书写材料是世界一些民族共同经历的重要文化发展阶段。在我国,石刻档案大兴于秦代,历代都把刻石作为发布政策、记载国政大事的最好传世材料,如汉代石刻文书《百石卒史碑》、宋代宋太宗的《诫石铭》、元明两代之间朱元璋的《大诰》等。石刻档案中非常著名的有古代埃及的“巴勒莫石刻”和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2.泥板档案
泥板档案的载体是黏土调匀制成的泥板,主要出现在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根据文件的保存期限对泥板进行不同处理,短期保存的放在太阳下晒干,长期保存的用火焙干。泥板档案的使用时间延续了大约3000年,使用范围从两河流域扩展到埃及、希腊等地区。泥板档案中最为著名的有发现于1900年的“苏美尔王表”。
3.纸草档案
纸草档案的载体为莎草(Nutgrass)制成的纸草(Papyrus)。纸草最早由古代埃及发明,因轻便、易于书写等优点逐渐成为各国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使用时间大约延续了4000年,使用范围从最初的埃及传到了两河流域、希腊和罗马等地。已发现的纸草档案包括房地产契据、合同书、公务决议、书信、古典著作等。最著名的纸草档案是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哈里斯大纸草”。
4.棕榈叶档案
棕榈是生长在热带地区的一种常绿乔木,茎呈圆柱形,叶片近圆形,叶柄两侧具细圆齿,花序粗壮。以古代印度为代表的南亚诸国将棕榈叶加工后制成书写材料。梵文中称棕榈为Pattra,音译为“贝多罗”,因此我国多称棕榈叶为“贝叶”,书写在棕榈叶上的佛经为“贝叶经”。
5.羊皮纸档案
羊皮纸档案的载体为加工过的兽皮。虽名为羊皮纸,但材料不仅限于羊皮,还包括牛皮。据说早在公元前3世纪,帕加马王国就开始试用兽皮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小亚细亚改良了加工技术使羊皮纸得到普及。公元前2世纪,古代希腊开始试用羊皮纸。公元4世纪,羊皮纸成为古代罗马通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质地柔软,有韧性,便于长久保存和保管,多被用来记录重要法典,以示庄重。美国的第一部宪法、独立宣言、权利法案的原稿均是写在羊皮纸上。
6.蜡板档案
蜡板档案是一种以涂蜡木板或象牙板为书写材料的档案。古代罗马广泛使用蜡板。古罗马人在模板表面涂上一层薄蜡,蜡板的一侧打有孔洞,可将若干块蜡板缚系在一起。但是蜡板容易腐化,遇热容易融化,耐久性差,因此主要用来书写临时性文件。纸草档案、羊皮纸档案和蜡板档案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古代罗马并用。
7.金属档案
金属档案是一种由铅板、铜板、金片等金属作为制成材料的档案。古希腊曾用铅板书写信件。1983年,罗马尼亚的考古学家在黑海培雷桑岛上的一个古代居民点遗址,发现了一片火柴盒大小的铅片书信,用古希腊文字书写,属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的金属文字遗物。20世纪80年代,斯里兰卡也发现了一份刻写在金片上的档案,共7片,属一千五百年以前的档案。
8.桦树皮档案
桦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有白色、灰色、黄色和黑色。因桦树皮坚固耐用,且含有具有防虫蛀作用的桦树油,所以非常适合用作档案书写材料。桦树皮档案的尺寸大小和保管方法类似于棕榈叶档案。其中较为出名的是印度收藏的产生于公元450年的桦树皮档案——“婆罗门手稿”,美国收藏的印第安人拉德瓦尔族在1849年送交总统的白桦树皮请愿书等。
9.木简档案
木简档案的载体为长木片,在中国、日本、越南等国均有发现。(www.daowen.com)
10.其他档案
除了上述九种载体的档案,我国还有甲骨档案、金文档案和缣帛档案等。
(1)甲骨档案
这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甲是指龟的背甲和腹甲,骨指牛的肩胛骨或其他兽骨。商代甲骨档案是殷商统治者在占卜活动和其他政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字记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2)金文档案
金文档案是继甲骨档案后我国历史上又一种特有的珍贵的历史档案。青铜器上铭文铸字自商朝就已出现,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青铜器,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非常著名的金文档案有毛公鼎、大盂鼎、史墙盘等。
(3)缣帛档案
缣帛是一种光洁细薄的丝绢,古代把重要文件书写在光洁而细薄的丝绢上,形成了缣帛档案。缣帛文献约起源于春秋时代,盛行于两汉,与简牍以及其后的书写载体并存了很长一段时期。秦汉时期,纺织工业开始发展,生产出了细薄的丝绢,由于丝绢有质地柔软轻便、书写方便、传递轻,又可随意折叠、卷轴,易于保管、便于阅读等特点,补救了简册档案笨重量多,不便传运、阅读、保存的不足,所以在秦汉时期,宫廷文书、官方文书便开始使用丝绢代替木竹,便产生了缣帛档案。著名的缣帛档案有马王堆帛书和帛地图等。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档案载体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需要,石材、泥板、甲骨、竹帛等材料或因为笨重、或因为造价太高,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生活的需求。如何能制造出轻便且廉价的书写记录材料成了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东汉时期的蔡伦率领手下工匠发明了植物纤维造纸技术,大大促进文化流传的同时,也引发了档案载体的第一场大变革,植物纤维纸成了封建社会时期档案载体的主角。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出了植物纤维纸。制作过程大体如下: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图1-1 造纸工艺图(来源于互联网)[1]
从公元3世纪开始,中国造纸术开始向西方传播。传播的路线大致为东亚、西亚、北非、欧洲、美洲、大洋洲。首先传入的是与我国毗邻的越南和朝鲜。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纸神。10世纪造纸技术传到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的开罗和摩洛哥。12世纪中期,西班牙的萨狄瓦开设了欧洲的第一家造纸厂。到了14世纪,欧洲已普遍使用纸张。17世纪末期,造纸术传入美洲。19世纪中期传到了大洋洲。
纸张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档案和档案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对于档案本身来说,纸张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多种档案载体形式交叉、并存的原有格局,推动了档案载体材料趋向统一,从而使档案数量急剧增加;其次,使档案管理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再次,推动了档案机构类型的逐步丰富,推动了档案人员的专职化,更促进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三)现当代时期的档案载体
封建社会时期纸张的发明引发了档案载体的第一场变革,使得种类繁多的档案载体被纸质载体所统一代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更好记录载体的需求,档案载体的第二场变革应势而来。新型档案的出现,打破了纸张作为主流档案载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档案载体再次进入多元化的时期。声像档案即是新型档案的一种类型。
新型档案,是指除传统纸质载体以外的各种材料制成的档案,包括照片档案、影片档案、录音磁带档案、缩微胶片档案、计算机磁带、磁盘和光盘档案等。新型档案最早出现的标志是1826年第一张静止照片的出现。1877年以后唱片和录音胶片又陆续地问世。到了20世纪,照相、录音、缩微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档案的载体愈加丰富。
相较于传统纸质档案,新型档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新型档案记录的内容需借助还原设备进行解析和读取。二是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如缩微胶片、光盘和硬盘,很小的体积就能存储浩如烟海的档案数据信息。三是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纸质档案记录的信息与纸张本身是不可分离的,但新型档案的载体对于档案信息而言是可分离的,档案载体上的信息可以在多种介质间转移和读取。四是载体的脆弱性和保管条件的严格性。新型档案载体由于其物理和化学特征,需要有特定的保管环境和条件,保管条件不达标,载体的耐用性和耐久性可能不如纸质载体。五是对信息技术环境的依赖性。新型档案载体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是依赖于信息技术环境存在的,离开了特定的读取设备、操作系统,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新型档案的出现,一方面在满足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基础上,丰富了档案的类型;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档案管理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也给传统档案学理论带来了冲击,经典的诸如“来源原则”“文件双重价值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如何解释与适用新时代档案工作,成了现当代档案学研究者的重要课题。而声像档案作为新型档案的一种,也必然面对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