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小学的创建及建国前的办学剪影
2008年,位于县城东北隅的东风小学迎来百年校庆。当时,由于各种特殊的原因,加之东风小学建校初期的很多材料都残缺不全,无法展示这所百年名校的风采。笔者受人之荐,并受时任东风小学校长之托,将笔者多年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缀辑成文,写了一篇介绍该校建校百年历史风云的文章。
笔者家和东风小学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从笔者的母亲李玉君开始,可谓家族四代同校。1988年,她老人家从台湾返乡探亲时,与她当时的小学同学给笔者讲述了很多有关这所学校在建国前的事情。加之笔者家与原东风小学老校长钟毓兰的特殊关系,以及近些年对东风小学创始人英国传教士塞缪尔·柏格理的关注,收集了很多这位传教士创办这所学校时的材料,如《在未知的中国》《窄门前的石门坎》《寻找那些灵魂》等,为笔者写好这篇全方位介绍东风小学建校时的文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笔者终于厘清了这所学校办校的历史。1908年,处于新旧交替之际,留日返乡的士子刘克升先生于自己家中“迎晖堂”开办“爱国小学堂”,此为会泽最早的“新式小学”。其后迁入南岳宫,到1912年,改为“私立楚黔中心小学校”,到1949年,与另外一所学校合并,改称“翠屏小学”。
东风小学的另一个源头是英国传教士柏格理于1908年在现有校址上建的大英圣道公会成都华西分校(会泽)男女两级小学校,后改为“兴华小学”,其后改为“丰乐小学”。到1961年,刘克升先生创办的翠屏小学与柏格理创办的“丰乐小学”合并,称“翠丰小学”,后来改为“东风小学”,沿袭至今。
《百年回眸,爱满人间》一文近4万字,于2008年8月完稿,选入东风小学建校100周年的纪念册《东风雨露——会泽县东风小学建校100周年》中。全文分五个部分,分别为“引言”“一所进士及留日学生创办的学校”“一所英国人创办的学校”“西方科学及文化的传播所”“不该结语的结语”。
文章开篇以抒情的笔法描写了这所“经历了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百年学校,“这对于一个蛮荒檄外的县城来说,犹如在现代化的街道中,走来了一位步履蹒跚满头银发的老祖母,历史的瞬间一下变得厚重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晚清士子刘克升先生创办“爱国小学堂”的经过,文章写道:克升先生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他29岁时,中了进士,后被派往广东开平县任知县一职,任上因其秉公办事被解职,光绪三十年率领云南士子赴日留学,在日期间,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成为云南第一个放眼看世界之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留日返乡后,第一个剪掉了辫子。他在家乡最大的成就,就是开办了东风小学的前身——“爱国小学堂”,这所在旧教育体制下诞生的新式学校,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点:男女同校,选用自编的乡土教材《云南地志》。(www.daowen.com)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记述了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柏格理于云贵川三省的交界处的传教情况。作者根据塞缪尔·柏格理的《在未知的中国》一书的记载,纠正了《会泽县志》“兴华小学成立于民国八年”的错误,认为东风小学创建的另一源头,即丰乐小学的创办时间与克升先生爱国小学堂创办的时间几乎同步。这所由英国基督教教会于晚清所创办的学校,当时称为“大英圣道公会成都华西分校(会泽)男女两级小学校”。但它最大的特点还是双语教学,每周除了学习中文外,还会开办1~2节英语课。另外,文章大体厘清了建国前历任该校校长的情况。
文章的第四部分为“西方科学及文化的传播所”。“以石门坎为中心的黔、滇、川毗邻地区循道公会的教育体系,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大成功的创举”,以大英圣道公会成都华西分校(会泽)男女两级小学校为例,柏格理在创办学校之初,就提倡男女同校,进行双语教学,传播西方科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于学校东侧开办西医诊所,提倡新法接生,这在会泽的确是开时代未有之风。
文章的第五部分“不该结语的结语”,主要是总结了该校创办之初及其后的岁月,给我们留下了若干个第一:
全省乃至全国最早实行男女同校的学校。
全省较早编写白话乡土教材)的学校。
全省及全市最早开办双语教学的学校。
该文由于首次介绍了这所名校的建校历史,不但成为该校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首次确立该学校建校的时间及刘克升先生和塞缪尔·柏格理为该校的创始人。时任会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崔茂乔在该纪念册中写道:“《百年回眸,爱满人间》以弥足珍贵的史料再现了东风小学的世纪风韵。”时任会泽县教育局局长的陈加明读了本文后写道:“本书某些文字极富史料性,是研究和了解东风小学历史沿革不可多得的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