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舌尖上的会泽:探访会泽文化之旅

舌尖上的会泽:探访会泽文化之旅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郭兴良教授称之为“配乐丰富、音色动人的食之交响乐章”的鸿篇巨制《会泽文化之旅·舌尖上的会泽》,历时五载于2016年12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舌尖上的会泽》第一个栏目为“菜蔬珍馐”,即珍奇名贵的食物。《舌尖上的会泽》第四个栏目为“年节食品”,分别介绍了会泽当地立春、元宵节、中和节、端午节、火把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节、除夕等节日时的食品。

舌尖上的会泽:探访会泽文化之旅

被郭兴良教授称之为“配乐丰富、音色动人的食之交响乐章”的鸿篇巨制《会泽文化之旅·舌尖上的会泽》,历时五载于2016年12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388千字,插图300余幅,实为一本内容丰赡、插图精美的有收藏价值的图书。该书聘请了云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张昌山及会泽县委、县政府、县人大领导11人为顾问

曲靖师范学院教授郭兴良为该书写的序言《食之交响》一文中写道:”读完《舌尖上的会泽》,似欣赏了一部配乐丰富、音乐动人的食之交响乐章。序言从‘食之史、食之情、食之趣、食之美、食之特、食之道’六个方面尽展‘饮食文化交响曲’这一特点。”

全书由“菜蔬珍馐”“名特小吃”“名肴名店”“年节食俗”“食材溯源”“馔海拾贝”6个部分50篇文章组成,加之周朝祥、徐朝文拍摄的数百幅精美图片和周珏女士绘制的数十幅插图为该书锦上添花,读来更觉妙趣横生,美不胜收。每个栏目之前,都有一段引领之文,如“菜蔬珍馐”这一栏目这样写道:“海上天风吹玉芝,这里的菜蔬珍馐,犹如霁云晓风中的露珠那么清纯,那如凝脂的豆腐,承载着的是历史的深邃,一碗白事中的豆花,像一位缟素的送葬女,娟静雪香,亭亭而立……”

《舌头上的会泽》中的50篇文章,大体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富有诗意化的七言诗标题;每篇文前均有一首抒情诗来统领全文;每篇对每一种饮食的产生、发展、流变进行了通盘的梳理,追根溯源,厘清了每一种食材及烹饪方法的来龙去脉,是一部饮食文化史;生动地讲述了与饮食相关的传说故事,趣闻轶事,加之散文化的写作手法,使行文显得生动抒情;书中除具象的描写外,还揭示出某些深层次的哲学意蕴,如“豆腐篇”的文前诗所说,“有心长生成泡影,无意凝浆呈时鲜,人生如尔含韵味,多少哲理藏其间”,这样一来,使这些具象升华了,成了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哲理。

《舌尖上的会泽》第二个栏目为“名特小吃”,共11篇文章,分别叙写了流行于会泽的小吃稀豆粉、水叠汤圆、刘甜浆、茶汤、太师饼、都督烧卖、羊汤锅、娜姑麦粑粑、凉粉、辗转食品、小米线。这其中,有风靡人间的名特小吃稀豆粉,也有做工独特的水叠汤圆及太师饼,还有名噪一时现已消失的娜姑麦粑粑,以及很少有人知晓的“辗转食品”,横跨两个时代家喻户晓的夜市流动小摊“小米线”,与名人唐继尧有关的“都督烧卖”。有意思的是,作者在《羊汤锅前杂碎香》一文中,特别提出了用餐的“境界”,郭兴良对此大加称赞:食之功不仅能遂饱足,保生存,还能因环境心情、食材、用具等综合因素构成的境界而得以获得精神的升华,这种食之“道”可能人人心中有,但不一定人人道得出。这种境界,也反映在《大山深处送温馨——凉粉》一文中,“离会泽县城三十多公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娜姑白雾村,除了它独特的寺庙会馆外,一条贯穿南北的古街,两旁店铺林立。在这弯弯曲曲的小街两旁,就有数家凉粉摊子,游客可以在紫红色的叶子花下,伴着小溪的潺潺流水,品尝一碗乡间野铺的特色小吃凉粉,当村姑孺妇用葩子转出银色的凉粉,或用快刀打出那金黄色的荞凉粉时,美景美食、美人交融得那么完美,名村、名肴、名店协调得那么和谐”。

《舌尖上的会泽》第三个栏目为“名肴名店”,共收录文章10篇,正如栏目前语所述:“这里,有着‘香在盛世方出炉’50年代初的食馆;这里有着‘乾坤已在八碗中’的名店。在横的纬度里,我在寻找着集诗、书、篆刻、烹饪于一身的美食家,在纵的经线中,我在寻找着享誉春城的烹饪大师。”这个栏目主要介绍了火爆于新中国成立初的李国昌的“益鑫园”及四家“云南餐饮名店”。有意思的是,该栏目还收录了作者率领春蚕诗社社友于三家餐饮名店进行采风活动的诗作24首及楹联两副,实给该名店增辉添彩。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会泽的餐饮文化,是不能缺少烹饪大师及美食家的。所以,该栏目还介绍了国家特一级烹饪师薛光祖及云南烹饪大师张开群,以及集诗、书、画、印一身的美食家刘向益,作者写道:“他嗜酒如命,经常于食馆中,用两个草墩一前一后,将其虎背置于空隙之中,仰天而卧,呼呼睡去,大有太白遗风。”把一个文化素养较高,放荡不羁的美食家写得活灵活现。(www.daowen.com)

《舌尖上的会泽》第四个栏目为“年节食品”,分别介绍了会泽当地立春元宵节、中和节、端午节火把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节、除夕等节日时的食品。应该说,会泽一年之中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跟美丽的传说有关,也诞生了相应的年节食品,如《春到人间一卷之》一文中的立春食品春卷,就是一对小夫妻情到最真处的产物;集色彩、美味于一体的二月二豆焖饭,就是三国孟获、孟琰对其主子刘备情感的外露;《万朵莲花开早市》一文中端午节的包子,就是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的遗俗,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智慧以及其仁爱的博大情怀,会泽也由此成了包子的发详地;那端午“人血汤泡饭”的食材苋菜,所展示的是彝族妇女聪慧过人的胆识和情怀;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节所食的“肝生”,它实际是古代人类茹毛饮血风俗的余存;至于七月十五中元节,用“瓜花、苏叶、老茴香”所制作的“面鱼”,实际上是秦、晋祭奠先人的“面鱼”的变异,蕴含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祖先崇拜的印记;至于除夕之夜的“火锅”,它寓意一年红红火火,一家人围绕一个中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年节情怀。也正如栏目语所述的那样:“春卷,卷起的是春天,让它永驻人间。包子,包着的是历史,是那位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泥糊的皮锅,容纳的是天地之精华,乾坤之灵气。‘瓜花、苏叶、老茴香’的叫卖声,回荡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际。”

《舌头上的会泽》第五个栏目为“食材溯源”,介绍了马铃薯、荞麦、玉米以及用它们所制作的面条、饵块两种食品。另外,还介绍了石榴及宝珠梨两种水果。本栏目最大的特点是第一次论证了马铃薯传入滇东北的时间及地点,以及玉米传入会泽的过程,到20世纪90年代,会泽县自选自育的玉米优良品种“会单四号”及“会单二号”成为全省推广的优良品种。玉米这一外来品,在堂琅人手中创造了诸多人间奇迹。在《一丝面条系古今》一文中,论证了名扬云、贵、川三省的迤车挂面是由陕西人、山西人传入的。同样,也记载了“一夜碓声响到明”的乌蒙山饵块的制作,“是它,拉开了乌蒙山区每一户农家过大年的序幕,是农耕文明留给现代文明的一件珍贵的礼品”。

《舌尖上的会泽》第六个栏目为“馔海拾贝”,也正如栏前语所述:“广褒深邃的馔海,茫茫无际,海天一色,潮水拍打着沙滩,漫过了我的双脚,我却在沙滩上拾捡着海水送来的五彩贝壳。”这个栏目记载了流传于会泽民间饮食文化中的五则笑话,论证了流传于整个饮食文化界白案食品加工中,“醒”与“饧”的辩析、考证,将“饧”误写为“醒”的弊端,既传播了知识,也增强了学术性。《朝霞冉冉含“富天”》一文,是应云南富天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洪之邀请而撰写的,作者根据会泽的历史文化,撰写了一则发明“米线”的优美传说,该传说融历史与现实、仕途与爱情、万里京运与缠绵的情感为一体,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会泽政协主席王高甫在《舌头上的会泽》首发式中是这样评价该书的:

卞伯泽老同志长期致力于会泽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舌尖上的会泽》,是一部关于会泽饮食文化的鸿篇巨制,全书分为菜蔬珍馐等6个部分,对每一种饮食产生、发展、流变进行了通盘的梳理,全面的阐述,追根溯源,廓清了会泽饮食的来龙去脉,是一部饮食文化史。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饮食习俗、餐饮文化,将会泽餐饮的总体概况呈现在我们面前,深入浅出地诠释了近百道会泽菜肴的烹饪方法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一份份珍贵的“食谱”。该书生动地讲述了与饮食相关的传说故事、趣闻轶事,给厚重的会泽饮食文化拌入了趣味的“佐料”。诗意般的标题,篇首凝练的提要文字,散文化的写作手法,写出舌尖上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友情的味道,乡愁的味道,时代的味道,人生的味道。这是一部让人长知识,有深度,益智怡情的书,读来轻松愉悦,把饮食文化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富有趣味性,饱含哲理性。《舌尖上的会泽》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