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会泽文化之旅:探索会馆文化

会泽文化之旅:探索会馆文化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泽文化之旅·会馆文化》历时五载,六易其稿后,于2011年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会泽会馆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挖掘、整理,第一次系统地、全方位地给予介绍。《会泽文化之旅·会馆文化》聘请了中共会泽县委原书记何汝利,以及政协主席马玉聪、宣传部长潘利华为顾问。第五章的内容为“会泽会馆群的建筑布局及文化解读”。第六章的内容为“会泽会馆群的文化活动”。

会泽文化之旅:探索会馆文化

《会泽文化之旅·会馆文化》历时五载,六易其稿后,于2011年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会泽会馆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挖掘、整理,第一次系统地、全方位地给予介绍。全书共55万字,分上、下集,图片300余幅,印数1500册。中共会泽县委宣传部在对该书的审读意见《一部会泽会馆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一文中指出:“(该书)其参考书目之丰,引用之广,走访人数之多,六易其稿,实属不易”,对“发展会泽文化旅游产业,功莫大焉”。《云南日报》“读书栏目”编辑杨燕在原载于《云南日报》2012年1月20日版的《中国独有文化符号的全新解读——〈读会馆文化〉》一文中这样写道:“闻着书页散发的淡淡墨香,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知道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55万字的书稿,而是一颗痴迷地方文化并以此回报桑梓的赤子之心。”

《会泽文化之旅·会馆文化》聘请了中共会泽县委原书记何汝利,以及政协主席马玉聪、宣传部长潘利华为顾问。会泽县委书记陈国宝为本书作序,其写道:“会泽县城的会馆群,它不仅是会泽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颇具特色的城市名片,也是会泽旅游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作为中国会馆最多的县城,却没有一本专题研究介绍这方面的专著,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近年来,年近七十的原政协副主席卞伯泽先生,不辱使命,历经五载,六易其稿,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用最新的观点,诠释了历史上会泽会馆群存在的情况,最后完成了他的系列丛书之四——《会泽文化之旅·会馆文化》,终于弥补了这一缺憾。”这对该书的原创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着是郭兴良教授为本书写的序言,《原来会泽会馆这么有意思》。全书由“引言”及9个章节组成。

该书的引言部分,开篇就介绍了会泽会馆的状况,得出了其是“会馆最多的县城”,接着作者从三方面阐述了存在于会泽大地上的会馆的价值:从社会政治结构看,会馆的出现打破了上千年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格局;从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某一地区会馆的出现,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文化的情况看,各地于会泽县城所建的会馆,实际是一次文化的大迁徙,各种文化的大融合。

该书的第一章为“百年沧桑话会馆”,解释了会馆的定义,以及在中国历史上会馆发展的沿革情况。本章的第二节,系统阐述了全国会馆分布的情况以及“中华会馆之最”。本章的第三节,介绍了华人在海外所建会馆的情况。

本书的第二章即“庙宇之都及会馆之城”,首先从会泽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入手,简述了独树一帜的铜商文化,接着讲述了石城的筑建、改土归流后的移民变迁,以及一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城市的历史。最后通过统计,首次得出以下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会泽县城及近郊建有庙宇81座,会馆27座,宗祠11座,共建有会馆、寺庙108座,建有会馆、寺庙、宗祠119座。

第三章为“全国之最——中国会馆最多的县城”,通过统计,得出以下结论:有清一代,会泽县城共建有会馆27座,其中,移民同乡会馆15座,由1座国家级会馆(缅甸会馆)、8座省级会馆、6座府县级会馆组成,同业会馆12座,另外还有同业殿堂17个,总共建有同乡及同业会馆、同业殿堂44个。这次统计,在整个会泽历史上,尚属首次,其后宣传会泽的文章及书籍,都延用了这一说法。

第四章的内容为“众神之域中的会馆神祇”。文章通过对会泽境内所供奉的自然神及上古诸神,以及行业、地域、民俗的尊神,还有儒、释、道、外来宗教的统计,得出会泽的神祇世界具有庞杂性、世俗性及地域性的特点。本章对湖广会馆“帝王”一神的考据,也尚属首次,最后阐述了“神祇世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十分富有新意。

第五章的内容为“会泽会馆群的建筑布局及文化解读”。文章分别论述了会泽会馆群所具有的中轴对称之美、园林布局之美、室内剧场之美。这种既有传统的主流建筑的风格,又展现地域建筑的众多特色;既荟萃南北建筑之妙,又有自己地域化建筑的特点,使会泽赢得了“中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本章第二节阐述了会泽会馆群的建筑艺术及文化解读。会泽会馆群因为都座落于一座颇具风水美学的城市中,所以会泽会馆群的总体特点,符合县城大风水格局,同时荟萃南北,风格各异,并且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名片——“五子一光”。另外,该章还介绍了建筑的附件:匾额、楹联及碑刻。

第六章的内容为“会泽会馆群的文化活动”。文章介绍了屹立于会泽大地的33座戏台及会馆戏剧活动,特别介绍了中国戏剧活化石——“目连救母”这一剧目在县城演出的情况,以及一年之中的庙会活动。另外,在介绍刊刻印刷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海内孤本——《东川湖广会馆传书》时,作者指出:“在全国真实记录会馆的书籍已遗失殆尽的情况下,尚存这样一本记录乾隆中叶会馆情况的书籍,就显得十分难得了。”以上种种,杨燕女士对此曾说道:“会馆不仅仅是一座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它更是一个融入民族伦理、商业理念、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及演艺文化的博物馆。”

第七章的内容为“会馆内部的运作”。因会泽的会馆分一级制及多级制结构,故形成会馆特殊的组织形式及管理机构。一级制由移民公推一人负责会馆的管理及日常工作,称“客长”或“首事”。多级制又称“总理制”,另外,作者从《东川湖广会馆传书》一书的记载和对会馆管理者后代的采访中得出结论:会馆的总理和首事是个义务性的工作,是不领取俸禄的。接着,作者根据《东川湖广会馆传书》中记载的乾隆年间12年的收支情况和会馆的碑刻得出,会馆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捐赠的银两和房屋,以及田产收取的房租、地租。而支出主要用于会馆设施建设及祭祀活动、议事茶酒钱、戏文钱,以及各种诉讼费、扶困救赈的款目等。最后,该章特别印证了会馆是各省采办京铜的办事处是错误说法。(www.daowen.com)

第八章的内容为“会馆的社会功能”。会馆因是封建社会“家国同构”下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它的公益性决定了它在赈灾济贫、创办学校,以及整合社会功能方面有积极的作用。“阅读此书,人们还能从中感受到‘晋商浙商、徽商、楚商的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商道精髓,尊师重教、扶贫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乐天知命与知是达观的处世之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光芒’。”(杨燕《中国独有文化符号的全新解读——读〈会馆文化〉》)

第九章的内容为“会泽建于外地的会馆”。“清末到民国初年,会泽县城的经济已发展到相当繁荣的程度,随着外出经商、求学以及入仕做官的人士的增多,为了增进同乡人士的乡土情谊,会泽人也在外地建盖会馆。”文章特别介绍了建于寻甸倘甸的“东川会馆”以及建于昆明的“会泽会馆”,该书成为迄今为止较为全面介绍会泽会馆的书籍。

中共会泽县委宣传部在审读意见中指出:“该书是继《会泽文化之旅》后,挖掘会泽历史文化,打造会泽名片的又一精品力作,是一部反映会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全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观点新颖。得出会泽会馆群创下了中国会泽“三个之最”的结论。即门类最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

二是内容丰富。时间上,从明末写到民国;空间上,对会泽地域上的会馆,会泽建于外地的会馆,海内外会馆均有介绍;分类上,对同乡会馆、同业会馆作了全面论述;性质和作用上,对会馆的文化活动、组织形式、管理机构、经济支出、社会功能作了全面解读。

三是史料详实。其参考书目之丰,引用之广,走访人数之多,六易其稿,实属不易。

总揽全书,真可谓洋洋洒洒,上天入地;馆内馆外,县内县外,国内国外,不一而足。其中,文献典籍,口碑故事,尽显其中;牌匾碑刻,海内孤本,相得益彰;手抄楹联,泥塑神祇,互为表里。传说、诗文、逸趣,尽融一书之中,成为了一部“中国独有文化符号的全新解读”及介绍、研究会馆文化的作品。在全国研究会馆文化的同类书籍中,可谓一骑绝尘,独树一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