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文化之旅·民俗篇》与《会泽文化之旅·民族篇》为套书,同时于2006年5月出版发行。两书同时作为第三届会泽“钱王之乡”旅游文化节的礼品书,赠送给参加活动的来宾。
《会泽文化之旅·民俗篇》,开卷即中共会泽县委宣传部的审读意见,接着是县政协主席何禹清以《会泽民俗的拓荒之作》为题写的前言,紧接着是教授郭兴良以《历史文化的信息遗存》为题而写的序言。全书有4个栏目,包括35篇文章,共20万字。2006年10月,会泽县委宣传部为这部套书举行了首发式。
全书的4个栏目分别为“春节掠影”“节庆溢彩”“婚丧遗风”“民间巫信”。第一个栏目“春节掠影”收录文章共10篇,正如郭兴良教授所述:“作者从腊月年味渐浓时入笔,将‘祭灶’作为拉开春节的序幕,写人们如何怀着辞旧之心扫除旧尘,又以迎新之情准备丰盛的年礼,并将茶花、腊梅、柏枝、松毛布在厅堂。而在除夕之夜,又如何摆设敬奉神灵与祭祀祖先的供桌,如何在年饭之前先喂狗,如何在青松毛上吃旧岁的最后一顿晚餐,年夜饭后至三更又如何接天地、拜祖先、祭灶、打醋炭,然后是封门,封井请水,这时已是第二天即大年初一了。于是,拜年、看戏、娱乐、访亲,欢乐祥和的节日盛况达到顶点并延续数日,直到元宵。而元宵之夜,又放些什么样的烟花爆竹,有些怎样千奇百怪的灯,还有小唱灯如何演,龙灯如何耍,等等,皆娓娓道来,引人如临其境。”这个部分,正如郭教授所言“可谓细针密线,巨细不漏”。
第二个栏目“节庆溢彩”,由12篇文章组成,分别介绍了会泽境内的12个民俗佳节,有“耍山节”“清明节”“盲人节”“浴佛节”“端午节”“火把节”“游河节”“乞巧节”“中元节”“中秋节”“朝斗节”“寒衣节”。有意思的是这12个民俗节日中,有几个节日仅会泽独有,如农历三月三的“盲人节”。每到这天,“县城及城郊的盲人,或有人搀扶,或靠拐杖导引,纷至沓来,把个三皇宫挤得水泄不通。祭祀后集体就餐,大家在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即兴表演”。文章中还写道:“或独奏一曲《梅花三弄》,或集体来一支《东川采茶》,或拉自己的《过街调》,大家叩而歌之,无拘无束,坦诚胸襟,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得心应手……整个庙会,在欢乐及音乐声中,或起哄、或调情、或讥讽、或调侃,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也就是在这种特殊的氛围里,这些残疾人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封闭的情感得到宣泄,整个身心在无忧无虑中得到放松。其气氛之热烈,情感之坦诚,身心之放纵,独特而又别致。”另外,六月二十四的“游河节”也为会泽独创。会泽海坝,原是一片芦苇漫天的沼泽地,后经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经不停地修浚,水消田出,整个海坝变做了良田,当时为了泄洪,于海坝修了左、中、右三河,河水汇集于鱼洞闸处,再排泄积水,时间一长,河中的淤泥使河床增高,久而久之排泄就又成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知府义宁的倡导下,兴起并形成了“游河”一俗。游河的头晚,养水牛的人家,必须多加草料,把牛喂饱,到这一天午饭后,敲锣打鼓,将各家的水牛全部赶入河中,由于牛的走动,带动河底的淤泥随着流水流向闸口。水牛下河后,沿河观者云集,鞭炮齐鸣,响声不绝,吆喝声、欢呼声,伴着锣鼓声,惊天动地,河水随着牛的搅动变得十分浑浊,流向出口。最后,大家集中于牛王祠前给水牛披红挂彩,佩戴绣球,也给养牛的人家予以一定奖励。此民俗,据笔者考证,仅会泽独有。另外,正月十五的“偷青”及八月十五的“送瓜”虽不是会泽独有,但却十分具有特点。
第三个栏目“婚丧遗风”,由11篇文章组成,记载会泽境内的成年礼(即花枝会)、婚俗、养育礼俗,以及颇有特点的葬俗,包括“点主”“堂祭”“起棺”“醮杠”“背棺”“出殡”“招灵”“赶煞”“回壁”以及“请回丧饭”“请白客”等,特别是《西门城外“姑娘坟”》一文,真实地记载了封建社会妇女丧夫后再婚的惨景。书中这样描写休妻的场面:肖利生写休书十分特别,选择一荒郊野地,离异的男女双方及亲友到场后,听完休妻的情由,被休之女站着,将纸放在她背上,蘸好墨,一笔挥就,然后念给双方听,不问女方可否,只要男方同意,便把毛笔向后一甩,叫女子背过手去,倒退一百步,意为百步之外无反悔,然后拿着休书回娘家。文中还特别提到妇女再婚的悲惨情景:“七天后,(再婚妇女)到丈夫坟前烧纸倾诉再婚情由,俗称‘哭别’,然后让媒人带着,不准穿红着绿,不准坐轿,二更过后,用一把普通椅子,两边扎牢木杠,请两个小叫花子抬到再婚夫家,有后门从后门进去,没有后门从后山墙挖一个洞进入,十分忌讳从正门进入……”这些描述,是作者经过多年的采访而得到的,你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记载了县城的慈善事业,其中有施药、施棺、施衣、施米,特别是《请白客》文中写道:“传统的红、白喜事,一般都宴请宾客三至五餐,最后一天请帮忙客,帮忙客结束后,还要请一次客,俗称‘白客’,这次请客十分特别,不是请当事人的内亲外戚、亲朋好友,而是请以老人房为主的鳏寡孤独之人。这其中,得到消息的流浪乞丐也可以加入,他们手提一个砂锅,不约而同地聚集于当事人家的门前,井然有序地排成长蛇阵。当事的人家招待这些官粮户,不能是残汤剩水,要专做一甑大米饭,一大锅新鲜的有菜、有肉的杂熬,由两人分发,分发的人要态度谦和,不能面有难色,一个砂锅给一大勺米饭及一勺杂熬。会泽人称这帮人叫‘白客’,即无须送礼就来用餐的客人,当时,凡有红白喜事的人家,除经济较为拮据者,都有此义举。‘白客’一词,也就流行于会泽老白姓的口头禅中。”(www.daowen.com)
第四个栏目,由《傩文化在会泽》及《清香四溢打“醋炭”》两篇文章组成。郭兴良教授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会泽傩文化的探究,这是我见到的对会泽傩文化进行全方位描述的第一篇。”作者在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乌蒙山地踩刀祭、杀铧、捞油锅、祭坛神、养小神子、供锅龙等傩巫活动的原生态状貌后,指出:“傩文化虽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上的传统文化,但因它的原生态性,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虽然它最原始的形态为巫术,属原始宗教的范畴,但巫术与原始宗教又有所不同,宗教是通过祈祷祭祀,祈求自然与外部世界的恩赐,巫术则是企图操纵虚构的‘超自然力量’,驾驭自然与社会,实现施行者非人力所能实现的意图,从被动的祈求外界自然而达到主动驾驭,从而体现了人类早期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我们可以通过它荒诞的形式、仪式、卜筮隐藏的意义,去追寻人类起源后各种原生态文化现象,对文化人类学也算是一种贡献吧!”
中共会泽县委宣传部对本书的审读意见这样写道:“《会泽文化之旅·民俗篇》以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现象,为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新的文化佐证。所展示的会泽民俗,从年节礼仪到婚丧嫁娶,从宗教祭祀到民间风俗,从衣食住行到娱乐游戏,林林总总,不一而是,显露出会泽丰厚历史的信息遗存。”
《会泽文化之旅·民俗篇》具有一定的资料性、学术性、诠释性,属史料性文献研究,史料较为翔实,论述较为充分,为研究会泽历史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为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提供了基础性材料,对宣传会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