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履翩翩过小桥,
踏青时节近花朝。
游人尽到青龙寺,
残雪迷离尚未消。
在会泽,二月二耍金钟山,三月三耍青龙寺是沿袭了数百年的民俗活动。上面这首诗是四川什邡人冯誉骢于光绪二十二年(1895年)所作,当时他任东川府知府并组织了会泽第一个诗社“翠屏诗社”。可以看到,冯知府是和众多游人一起,于春暖花开但寒气未消、积雪尚存的三月三去耍青龙寺的。
青龙寺所属青龙山,雍正《东川府志》载:“青龙山,在府治北,离城十里,有泉出山间石洞。”到乾隆方桂所修《东川府志》时,记载得较为详细了:“青龙山,在城北十里,与府治相望,叠嶂芙蓉,土石相伴,宛如龙鳞,山半出泉,下灌田亩,有洞可游,寺毁于兵,雍正戊申年(1728年)阖郡兵民重修,土人以‘青龙残雪’为一景。”
“青龙残雪”能成为会泽十景中的一景,是因为青龙山是作为府城的“案山”和在该山修建青龙寺而声名鹊起的。
《东川府志》说:“东川,南山郁嵂,依麓作城。”意思是说东川的南面翠屏山郁郁苍苍,且高大雄伟,我们就是依附它的山麓筑建东川府城的。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东川献土设流,旗下人王永玺到东川任第一任流官,他在滇蜀黔三省捐资的情况下,创筑土城。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知府萧星拱以土城空旷难守,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于东边约退三十余丈建筑土城。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知府崔乃镛在前两位知府所建土城的基础上,筑建石城(即后来的会泽县城)。三位知府在筑建府城时,都是把翠屏山当做府城的主山。府城北面,是浩淼的蔓海,按堪舆学的理论,蔓海应是其主山及府城的大明堂,大明堂北面为青龙山,它是府治的案山。东川府教授赵淳的《重建青龙寺记》中说:“青龙(山),府治之案山也,蜿蜒若游龙,其后山芙蓉叠出,如列班,山多怪石,如人立,或如狮虎,或如群羊,奇幻不可名状。山半石窟泉,泉清且冽,下为瀑布,资润溉。形象(风水学家)所谓最和府治者。”刘琮的《青龙山记》中说:“东川,南山郁嵂,依麓作城。向北海田平衍,对峙者诸峰错出,其最中者曰‘青龙’,所谓案山者也。”这座案山蜿蜒若游龙,其后山,层层叠叠的山峰连绵起伏,山多怪石,形状各异,山之半山腰,有石窟泉,泉清且冽,下为瀑布,悬挂于府治之北面,加之青龙山后面的青云山,即所谓的朝山,它像芙蓉花的花瓣,层层叠出,朝向府城,故堪舆学家说此是最好的风水奇观,与府治形成了最为和美及和谐之景。
青龙山成为府治之案山后,登临此山的文人学士不绝于此,青龙山成了府城人民常登临游玩之地。
青龙山建寺,《新纂云南通志》载:“青龙寺在城北,久废,清雍正六年知府黄士杰,参将祝希尧即其遗址重修。”可见,雍正六年(1728年)之前,便于青龙山中就建了寺庙。《青龙古寺常住田地亩数谕示碑》记:“雍正六年十一月初六,东川府正堂黄修建。庙宇原有梵僧如湛西来,结茅苦寒,悯念常住缺乏,(黄士杰)大舍慈悲,拨给荒地二形,永作佛祖香火,常住其地。”据会泽民间传闻,雍正初年,大量汉族移民移居会泽,当时比丘尼教敏和其儿子如湛也来到会泽。教敏于县城募化,建了西来寺,其子如湛则到了县城青龙山上。该山原有小庙一座,土府时代毁于兵燹,仅存废墟,如湛爱青龙山的景物清新,矢志募化重修,后在府官黄士杰的倡导及捐赠下,遂拨给了马场荒地两块,作为青龙寺的田产,开始了青龙寺的修复工作。
在会泽民间,对原毁于兵燹的小庙遗址,曾有这样一则传说。康熙年间,江南少林寺僧道高和尚来到现会泽县城,他命两个徒弟去选择盖庙的风水宝地,第一次道高和尚给了两个徒弟各一枚铜钱,叫他们选好地方后把钱埋了,两个徒弟照此做了。过了不久,道高和尚又分别给两个徒弟各一颗钉子,叫他们另选地把钉子钉下去,两个徒弟也按此要求做了。结果两个徒弟钉的钉子恰在他们各自都不知的钱眼里,这两个地点便是现东川区的祝国寺和会泽的青龙寺,两个寺庙也因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雍正六年(1728年),如湛在青龙山小庙的原址上开始了他的修建工作,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青龙寺已粗具规模,其后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九年(1754年),道光六年(1826年)十六年(1836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都曾对青龙寺做过修葺,与金钟山形成了会泽最具规模的庙会,可惜的是,1965年被全部拆除。
青龙寺是座佛、道相融的寺庙,进山门后,是一个十分宽敞的看戏的大场子,戏楼的对面为天君殿,供奉道家祖师爷真武大帝。天君殿后为二进跨院,院内是一个鱼池,即放生池,二殿为祖师殿,供奉达摩祖师,两边厢房为十二圆觉菩萨。三进院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神像。庙之两侧是一龙洞,一股清泉从洞穴中汩汩而出,经年不竭,泉水穿墙越壁进入庙内,环院而流入鱼池,给寺庙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最后又环庙而流出寺庙。青龙寺占地面积较广,古树参天,青郁葱茏,加之环寺而流的清泉,景色十分宜人。赵淳的《重建青龙寺记》中是这样描述的:“且是山也,正当翠屏,全城之景了然,阖郡之山在望,春风秋月,色相常新;暮雨朝霞,光华百变。”故从寺庙建成后,会泽就形成了“三月三耍青龙寺”的民俗活动,即便是寺庙拆除后,该庙会也一直沿袭至今,在会泽的诗词文苑中,也就留下了不少耍山赶庙会的诗篇。
光绪年间,翠屏诗社成员冯庆树这样写道:
郊原一带听江声,
山水盘旋曲绕成。
三月游人携酒食,
青龙寺里过清明。
同样,光绪五年(1879年)已卯科举人刘翊运这样写道:
侫佛此邻比楚南,
青龙寺里古神龛。
烧香女士如云集,
正是桃花三月三。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会泽县城及近郊的人们三月三耍青龙寺的热闹场面。
雍正年间,当青龙寺的庙场建成后,青龙山又作为府城之案山,与府城相挂,案山最高处为莲花峰,山上土石相伴,宛如游龙。每到冬季,当积雪未消,而与周围的红土地黄白相间,形成“北山卧青龙,残雪伴孤峰”的美景,故老白姓将“青龙残雪”作为会泽十景中的一景,从雍正到近现代,吟咏者乐此不疲。
而最早吟咏此景的,当推乾隆时任东川知府的方桂,他写道:
积素凝华入郡城,
窗棂户隙转分明。
迎风半岭犹作练,
翳暖高枝尽落琼。(www.daowen.com)
木以飞翔裁作案,
最宜片段裂为晶。
玉龙斗罢梅华瘦,
篱畔参差近水横。
雪花飘飘洒洒落入府城之中,清晨醒来,天地间一片苍茫,树枝上都挂满了层层积雪。诗人随后对会泽的雪景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将雪比作晶莹剔透的玉案,飞舞的玉龙,突出了雪景的美妙。
到光绪年间,知府蔡元燮写道:
对廊山蜿蜒,偃卧一平岭。
每当积雪后,远眺得奇景。
凹凸见岩窍,断续认云影。
夕阳会璀璨,新月射清颖。
松径晚愈明,僧寺霄倍冷。
醉梦绕梅花,寒香宿醒醒。
作者是站在府城观看青龙山之残雪的,集中描写了青龙山残雪的美景。这其中,有凹凸的岩石和洞穴,以及积雪下的山间小路,遥想寺僧难熬的漫漫寒夜,以及自己梦中因见梅花傲雪怒放,寒香候人,而难于醒来的情景。
到了近现代,描写“青龙残雪”的诗人颇多,刘尧民先生是这样写的:
山寺灵香冻夜消,
天心何意降琼瑶。
侬家若住西湖畔,
又踏雪花过谢桥。
杨德辉社长写道:
一夜重风冻雾消,
半坡残雪灿琨瑶。
惊回几番游仙梦,
流水人家见小桥。
现代,唐君德先生这样写道:
北望青龙残雪中,
嶙峋怪石饶群峰,
巍峨殿阁今何在?
一层葱茏任觅踪。
三位诗人,唐君德先生的诗作较为写实,而刘尧民及杨德辉两位诗翁,却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刘诗由青龙山的残雪写到了美景西湖,在一片雪花飞舞中“又踏雪花过谢桥”。杨诗以梦游仙,惊见流水人家的小桥,不管怎么取景创意,诗人都把美丽的诗篇留给了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