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情诗韵系古城:会泽十景之龙幕桃花

文情诗韵系古城:会泽十景之龙幕桃花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赢得倾城诸仕女,乌龙幕里看桃花。位于会泽县城4千米处的古城乌龙幕村,《会泽县地名志》载:“五龙幕,龙潭西面,坝区,一山五峰称五龙,故名,也称乌龙幕。”故到了清朝中叶,会泽的士子将此景列为会泽的十景之一——龙幕桃花。龙幕桃花正放时,斜阳一带影迷离。龙幕桃花开几许,春光错认武陵源。与上述诗作相比,显得与众不同的是知府蔡元燮所吟“东川十景”中的“龙幕桃花”一景:城西一窣堵,上与青云齐。

文情诗韵系古城:会泽十景之龙幕桃花

春来偏向野人家,

无限韶光灿午霞。

赢得倾城诸仕女,

乌龙幕里看桃花

上面这首诗,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任东川府教授的云南晋宁举人宋培厚所作。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春天来临之际,县城的男女老幼倾城出动,到西南城郊去踏青赏花的情景。

位于会泽县城4千米处的古城乌龙幕村,《会泽县地名志》载:“五龙幕,龙潭西面,坝区,一山五峰称五龙,故名,也称乌龙幕。”可见,此名是因金钟海坝后面有一山五峰,所以称五龙,故名五龙幕,后因大多数人将其写成“乌龙幕”,约定俗成,就称其为“乌龙幕”了。该地于明洪武年间建东川土府城,城址面积约1.5平方公里,坐落于三面环山,前面开阔的饮虹山山麓。本世纪初,还可以看到残存的城墙及原土府衙门的遗址。

会泽建县,即距今两千多年的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所置堂琅县,《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堂琅县因山名也。”可见,堂琅县是因堂琅山而得名的。堂琅山在什么地方?据说即今巧家县后的药山。因当时的堂琅县包括了现今的会泽、巧家、东川,故以巧家后面的药山(堂琅山)为堂琅县命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水经注》载:“朱提郡(今昭通)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而东汉时期所置的堂琅县县治(即县衙)在什么地方?《新纂云南通志》中说:“堂琅废县,在城西南,汉置。”可推测县治有可能便在“乌龙幕”。到唐朝咸通(860—873年)年间,也就是南诏国蒙世隆(859—877年)时,于堂琅县的旧址上置东川郡,“东川”一名始见史书。到明朝初期,《明史》载:“东川府,府治无城,洪武初建于马鞍山下。”

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在对盘踞云南的梁王和大理段氏久招不降的情况下,派傅友德、沐英统领30万大军进讨,在大军压境时,“东川土酋禄鲁祖皆望风归附”。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王朝在元东川路的基础上置东川府,除管辖今会泽、巧家、东川外,乃辖今四川会理、麻龙、通安、姜州四州,自此,于马鞍山下的乌龙幕筑建府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诏敕东川土酋宁隆(有的史料认为宁隆即禄鲁祖)之母胜古为其知府。自此以后,乌龙幕筑建了简陋的城堡,成为东川土府治所的所在地。

乌龙幕的土府建成后不久,府治又搬迁移居于县城之北的万额山下之水城,史书记载“寻(过后不久)移万额山南”,乌龙幕所建土府,也就被记载为“堂琅废县”了。关于乌龙幕所建土府的情况,1995年4月、5月两月,时任政协副主席的笔者曾组织城区政协委员17人对名城的保护开发进行普查,当我们最后一天即5月14日对明代的乌龙幕土府进行考察时,残存的城墙痕迹还隐约可见,甚至当地的老百姓还能指出原土府衙门的遗址。有意思的是,笔者还于当地水井边,发现了一块砌在井口的彝文石碑,最后以500元作为修水井之用买走了这块石碑。后经彝文专家鉴定,碑上的彝文译为汉语为“抢金鸡、守财源”,为洪武初于乌龙幕建城的奠基碑,该碑现藏于江西会馆碑林处。

1997年11月,省考古研究所和曲靖地区文管所对乌龙幕古城遗址又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明代的城砖和汉代的建筑砖,通过实物资料,进一步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汉代建县及明代建城于乌龙幕的史实。

明初于乌龙幕建土府城堡后,也于此地广种桃树,形成了十里桃花争早春的美景。初春,当早春之女神降临乌蒙大地时,在一片金黄色的迎春花之间,乌龙幕已是梨花带雨,桃花燃霞,一片花团锦簇,云显霞蔚五彩缤纷之景,赏花人络绎不绝。故到了清朝中叶,会泽的士子将此景列为会泽的十景之一——龙幕桃花。

会泽最早吟咏“龙幕桃花”之景的,首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时任东川知府的方桂,他是这样写的:

禹门跃浪类嘉名,

堪助飞腾万里程。

陵口漫寻渔父迹,

渡头常寻美人情。

润沾鳞甲翻江雨,

光动牙须耀赤瑛。

花事正繁春水暖,

陆行仙客肯骑鲸。

此诗较为生涩难懂,大致的意思是:想当年,我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立志得到好的声誉,于是为寻建立功业而踏上了万里征程。渔父和美人寄喻作者的政治理想,后两句表明诗人希望有一番大的作为。此间的乌龙幕繁花似锦,春江水暖,让人有种愿意在此隐居的打算。

另外,清朝光绪年间也有三位诗人吟咏过“龙幕桃花”一景,翠屏诗社成员冯庆榜这样写道:看来诗人是将会泽的乌龙幕以四川的巴江作比,上山打柴的樵歌犹如四川的民歌“竹枝”一样悠然动听。

龙幕桃花正放时,

斜阳一带影迷离。

樵歌又听悠然起,

仿佛巴江唱竹枝。

光绪五年(1879年)已卯思科举人谢家树这样写道:

龙幕村居接水滨,

沼溪花柳各争春。

此间种有桃千树,

不比当年为避秦。(www.daowen.com)

知府冯誉骢这样写道:

山边茆屋水边村,

城郭分明入画论。

龙幕桃花开几许,

春光错认武陵源。

以上两诗都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典,较为生动地描写了龙幕村的美景。

到了近现代,还有刘尧民先生及春蚕诗社社长杨德辉吟咏过此景,刘尧民先生写道:

龙幕桥头忆别时,

柔情不断逐花飞。

桃花飞尽春归尽,

崔护重来恨已迟。

杨德辉社长写道:

红透春风蕾绽时,

穿帘双剪燕双飞。

落英若遇潇湘女,

一冢香魂未见迟。

后面两句的意思为:飞落而下的桃花,如果能遇到生于江南的才女林黛玉,一定会像《红楼梦》中写的那样,将桃花埋了,成为一座“香冢”。

与上述诗作相比,显得与众不同的是知府蔡元燮所吟“东川十景”中的“龙幕桃花”一景:

城西一窣堵,上与青云齐。

我来访遗踪,不见桃花溪。

愿彼探花者,雁塔共题名。

吾老思故乡,好景天下稀。

洞口万花放,春深红雨霏。

城西边的一座高塔,它的塔尖几乎与青云一般齐。我来寻访古人留下的遗踪,却看不见桃树夹岸的水溪,但愿前来寻访桃花的人,到才建好的高塔中题上自己的姓名,愿有好的功名与前程。我越老越加思念故乡,故乡的武陵美景真是天下少有。春天,洞口万树桃花齐放,春深时节,落英缤纷。

有意思的是,诗中所指的这座高塔,便是乌龙幕之西边马鞍山上的文笔塔,它像唐玄奘于陕西西安市郊慈恩寺所建的雁塔一样,当新录取的进士在曲江宴会后,常题名于雁塔,于是雁塔题名后成为考中进士的代称。诗人希望来此的探花者,学业长进,仕途有成。

龙幕桃花一景,自马鞍山的文笔塔建成后(此塔毁于“文革”,后又复建),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县城西郊的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于海坝及后面的山上种桃树、梨树数万株,到21世纪初,已形成规模。当每年春天来临之际,以礼河畔翠柳拂岸,流水潺潺,县城西郊的桃林梨苑已是千枝喷雪,万朵燃霞,整个山峦海坝,乱红如雨,香雪缤纷。这里,真正是霁雪留香,晓月同梦,梨花带雨,桃花含霞,远处一看,上百亩梨花及桃花像一座座桃花的山,一朵朵梨花的云,一排五彩缤纷的浪,在红白相间中,屹立着巍巍白塔,给龙幕桃花一景增加了不少的人文因子和靓丽的景观,这才是真正的“龙幕桃花”之境,诗曰:

十里花海如潮涌,

万朵琼英耀人间。

云绕塔尖青山翠,

已是二月芳菲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