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钟夕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十景之四

金钟夕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十景之四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传会泽古代,现金钟海坝原是一个内陆湖泊,称蔓海。中国的文昌宫及文昌帝君,形成的时间较长。方桂也根据金钟山之景色,创作了《金钟夕照》律诗一首:群峰斜抱一峰孤,名隶冬官象隶凫。到了晚清光绪年间,以“金钟夕照”为题材的诗作很多。金钟之景,除“金钟夕照”外,每年逢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辰时,县城桂香学于山顶正殿前弹演洞经音乐之情景也十分迷人。

金钟夕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十景之四

相传会泽古代,现金钟海坝原是一个内陆湖泊,称蔓海。人们依湖而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不知什么时候,湖中来了九条蛟龙,它们于湖中嬉戏,有时兴风作浪,淹没了湖周的良田,冲毁了房屋。当时的神仙文昌爷爷,看到人们累遭水害,生灵涂炭,决心要宰蛟屠龙,为民除害。

为了诱惑蛟龙,他变作一个卖稀豆粉的老倌,于南面山麓熬制了一大锅稀豆粉,招揽顾客。湖中的九条蛟龙闻到稀豆粉的香味,馋涎欲滴,于是他们变做九个小伙子,青衣蓝帽,于二月三日那天到文昌爷爷稀豆粉摊子前争吃稀豆粉。当他们吃得正欢时,文昌爷爷看准了时机,一下子将熬制稀豆粉的铜锅猛地抬起来,“哼哧”一下就盖住了九条蛟龙。突然间,铜锅就变作了一座形似金钟的大山,坐落在海坝的西南端。文昌爷爷为了永远镇住蛟龙,则端坐于锅的上端,使九条蛟龙动弹不得,永世也不能翻身。从此,会泽海坝风调雨顺,再也没有蛟龙出来兴妖作怪,掀风鼓浪了。

这则传说,在会泽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把位于县城的这座形似金钟的山神化了,也使这位外来的神祇文昌帝君接了地气,成为会泽老百姓崇敬而又喜爱的一尊神,这位外来的神对于会泽人来说,也就有了某种亲和感。

在会泽所有文献典籍中,最早记载金钟山的典籍为雍正时的《东川府志》:“金钟山,在府城西南半里,形如覆钟,故名。”到乾隆五年(1727年),知府黄士杰于金钟山建文昌宫。黄士杰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于灵璧山建文庙、县城西建武庙的继续,其目的是试图将儒道两家的中国传统文化散在这些地区。但从客观上讲,它开创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融合。

所谓的“文昌宫”,即供奉文昌帝君的庙观。文昌帝君,又叫梓潼帝君,在中国民俗神中,又称其为“司命之神”和“福运之神”,“职司天上文章府,专照人间翰墨林”。中国的文昌宫及文昌帝君,形成的时间较长。

史记·天宫》中说“北斗之上有六星”,这六星统称为文昌宫。文昌是吉星,主大贵。到东晋时,四川梓潼县有一人叫张亚子,居蜀七曲山,后在一次战争中身亡,人们为他立庙,每年二月三日是其生辰,当地老百姓都要为他祭祀。传说唐玄宗唐僖宗奔蜀都得到他的护佑,于是名声大震,被封为“济顺王”。到了宋元两代,有道士假托梓潼降乩,作《清河内传》,称是玉皇大帝命其掌管文昌府及人间禄籍,后文昌一神成为了主宰天下功名、禄位之神。

黄士杰于金钟山所建的文昌宫,一反会泽建庙以中轴线对称的常规,按道家“无为”的理念,因山顺势,建了大山门、阁楼、戏台、对厅、大殿和小花园,供奉文昌帝君及魁星等诸神。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湖南岳州府巴陵县人方桂由临安府调任东川府任知府一职,方桂列任后,纂修了《东川府志》,其中载:“金钟山,翠屏之西麓也,磷磷青石,自末竟巅。俨若覆钟,山腹空洞,登眺城廓了如指掌,士人以‘金钟夕照’为一景。”

方桂也根据金钟山之景色,创作了《金钟夕照》律诗一首:

群峰斜抱一峰孤,

名隶冬官象隶凫。

平野回光迟玉兔

虚无倒影掣金乌。

岩风动树吟天籁,

石壁翻江列画图。

最好断霞鱼尾赤,

长鲸可用铸锤炉。

该诗是吟咏东川十景之金钟夕照最早的一首,诗中写道:会泽主山——翠屏山左右分脉,斜抱着一座孤岭金钟山,它的峰名“金钟”像归于工部管辖,而其形状又像金钟倒扣浮于水面之上。傍晚,登临山巅,极目远眺,整个金钟坝子回光返照,月亮迟迟尚未升起;虚无缥缈的倒影,像拽住了太阳,不让它落下去。看身旁四周,悬岩之风吹动松树,像天籁之音那么清纯。石壁之皱纹像翻滚的江涛,恰似一幅画图。最美的景色,是西边天空的晚霞,像一抺红色的鱼尾,诗人最后以长鲸喻人,表示自己的志向可成就一番大事业!

到了晚清光绪年间,以“金钟夕照”为题材的诗作很多。光绪二年(1877年),丙子科举人谢鸿诏是这样写的:

钟山巧欲夺天工,

况在夕阳掩映中。

金碧楼台看灿烂,

丹青图画认玲珑。

落霞明灭排孤岭,

暮鼓依稀响梵宫。

一样当头来棒喝,

可能唤醒几痴聋。

全诗通俗易懂,不须多作解释,只是后面几句,作者写道:西边山上的晚霞时暗时明,霞光一束一束地照着金钟孤岭,此时暮鼓断断续续于文昌宫响起,我犹如被当头棒喝一般,想必这声音能够唤醒世间人的愚昧麻木吧!该诗寄托了作者对晚清时家国河山的担忧之情。

另外,光绪年间的翠屏诗社成员冯庆榜这样写道:

金钟山势郁苍苍,(www.daowen.com)

孟琰祠边草木芳。

吟出翠屏春不老,

晴岚夜雨画潇湘。

昨夜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夜春雨,今早山间还飘拂着似雾非雾、似云非云的雾气,金钟山在春雨的洗礼下,更显得郁郁葱葱,山下唐朝时建的孟琰祠草木茂盛,一片芳绿,“我”吟咏着“翠屏春晓”之景色,要把春天留住,雨后的早晨多么像一幅“潇湘晴岚”的图画啊。

除上面描写金钟之景的诗作外,其余的诗大多以“金钟夕照”为题材,东川知府蔡元燮是这样写的:

东隅不可追,西霞灿成绮。

谁能引胡绳,系此须臾晷。

松影入空碧,岚光晕余紫。

旧鸟恋晴晖,绕树飞不已。

分阴良可惜,邱壑况清美。

催暝一声钟,悠扬白云里。

东方升起的太阳已不可能追回,西边的晚霞灿烂成绮,谁能用香花织成的彩绳,拴住这短暂的光阴。回首金钟山,松树的影子映入澄碧的水中,山间的雾气透出紫色的祥瑞。归巢的鸟儿迷恋着余辉,绕着松树飞个不停。一寸光阴一寸金,远山近壑看上去更加清秀倩美,此时晚钟声业已响起,余音袅袅,飘荡在白云深处。

到了近代,刘尧民先生通过对“金钟夕照”的咏吟,表达了他多年怀念家乡的感情:

梵王座下万株松,

俯瞰孤城夕照红。

山水无情人易老,

十年归梦绕群峰。

到了现代,春蚕诗社的社长杨德辉这样写道:

虬龙百态大夫松,

冉冉斜晖半岭红。

镜里潘鬓菊径冷,

悄然落叶满孤峰。

金钟之景,除“金钟夕照”外,每年逢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辰时,县城桂香学于山顶正殿前弹演洞经音乐之情景也十分迷人。

入夜,一钩新月依山而挂,在一片高大的松柏间,整个山顶显得那么朦胧而又神秘,从正殿传来的洞经音乐,时而高亢,时而悠扬,真像一群仙女从梦幻般的遥远之地姗姗而至。

此时,山风吹来松涛的响声,屋檐翘角因风而响的清音,配着时断时续的道家之仙乐,整个空间除不同的声响外,还不时飘来腊梅迟开的幽香,敬拜神祇而留下的香火的袅袅余香。

此景,此情,人与自然融合得那么完美;和谐,给人一种放浪形骸,身与物化,超越物外,飘飘欲仙之感。

当游兴未尽,离开“天上文衡”之地,于“登峰造极”拾级返城时,正如刘尧民先生所写的“万松幂历乱人影,半岭天风送鸣鸾”。在一片朦胧之景中,在一阵阵仙乐声之中,在一声声天籁声之中,遥望古城,已经是万家灯火,流光溢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