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已是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人类对所有知识的普遍访问,其实质就是突破传统图书馆时间、空间限制,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14]。目前我国图书馆基本上是以传统图书馆为主、数字图书馆为辅助的局面。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未来有可能会发展成以数字图书馆为主、传统图书馆为辅的局面[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出现了“汽车图书馆”,即“Mobile Library”,这是移动图书馆最早的雏形;1999年芬兰的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图书馆使用了芬兰Protalify 软件公司开发的的LibletTM,它实现了短信服务功能和无线应用协议和其他接入技术;2000年,日本的富士山大学图书馆开始使用i-mode模式的移动服务,实现了手机书目检索、图书催还、续借、预约、信息发布等功能;2001年,韩国西江大学图书馆推出“移动数字图书馆”,在手机上实现了图书馆的馆藏查询和个人借阅信息的查询功能。2002年以后,在韩国,通过手机阅读E-Book已经成为一种阅读时尚,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从发展过程来看,欧洲和日本在移动图书馆技术上比较领先。应用比较广泛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有:短信息方式、i-mode模式、WAP方式、J2ME方式等。开展的服务内容主要有:移动OPAC查询、移动数字资源检索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地图导航、虚拟参考咨询、手机借阅等[16]。
除了图书馆重视发展移动服务,很多数据库生产厂商和网络出版商也积极推动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其中,OCLC的“World Cat Mobile”计划就是典型代表。2010年,丹麦成功研发了“Gladsaxe Bibliotekerne”,成为第一个在移动终端上使用的图书馆应用程序,它采用两个不同版本的安装程序,可以支持安卓和苹果系统。比利时的研究团队,利用“C/S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访问方式,开发了既能在智能手机上使用的,也能在非智能手机上使用的移动图书馆应用程序。(www.daowen.com)
国内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朱海峰发表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一文是国内移动图书馆相关研究的开端,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无线图书馆”的概念。2004年,吴志攀在《大学图书馆学报》发表《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移动读者的图书馆”》,阐述了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传统图书馆服务向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转变的必然性。同年,黄群庆在《图书情报知识》发表《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阐述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意义、实现模式 ,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这几篇文献奠定了我国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的基础,随后,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快速发展。在应用方面,国内最早开通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是上海图书馆,当时包含了短信服务、移动网站服务、移动阅读、移动业务和文献漫游服务。200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短信平台投入使用,通过手机短信,提供图书到期提醒、预约书提醒以及过期催还通知等。
数字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受网络、电脑以及固定位置的限制,而移动阅读作为数字阅读的形式之一,克服了在这方面的限制,极大满足了数字阅读的随意性要求,所以移动阅读会吸引更多的读者,扩大读者适用范围[17]。
近年来,很多图书馆已经实现了在手机上进行馆藏资源检索、预约服务、续借服务、到期短信提醒等服务,并提供图书馆新闻、新书报道、活动通知等信息服务,我们可以称之为手机图书馆或移动图书馆1. 0[18]。但是,由于能直接供手机阅读的数字化文献有限,并且存在着难以实现统一检索、统一调度和全文阅读的问题,所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