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常用“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之一”“敢于追求真正爱情与幸福的叛逆女性”“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等语句表述安娜·卡列尼娜,但值得托尔斯泰花费如此浩大篇章、如此细腻笔触去描绘,她显然不是用三言两语便能简单概括的。在真正被爱火点燃之前,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典型的贵族妇女。作为王室后代,几乎半个圣彼得堡都被她的亲戚圈占。不过,她远称不上是幸福的女人,她从小父母双亡,寄居在姑母家中,十七岁便由姑母做主嫁给大她二十岁的卡列宁,成全了一桩门当户对却没有感情、没有温度的婚姻。
安娜过着19世纪每个俄罗斯上流社会小女人都过着的生活,这是托尔斯泰在故事开始不久就暗示过的,但他也没忘记在字里行间对安娜淤积的火山一样喷薄的个性做更深层次的渲染。安娜麻木地生存了三十多年,已脱水成为一根极其易燃的枯木,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她沉睡已久的爱。她的反叛力量几乎是爆炸性的,在赛马场见到情人渥伦斯基不慎落马时,她终于掩饰不住胸中的情感狂澜,迫不及待地对丈夫卡列宁坦白:“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出格举动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就是放到现在也透着玉石俱焚、令人仰慕的劲儿。她勇敢、自由,不伪装自己,只为自己的内心而活,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有,在任何时代都属于异类,都引人注目。这一瞬间的璀璨爆发出的震撼力,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连托尔斯泰自己都信以为真。托尔斯泰一开始并不想塑造一位爱情女英雄,他本想描写一个堕落的妇女如何制造了爱情悲剧,叙述一则宽厚丈夫和风流女人的故事。可是,写着写着他就爱上了勇敢的安娜。所以,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厮守时,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的爱情产生的无形压力使得她多疑和无事生非,从而无法获得所有人的理解;尤其对于情感的保守主义者,安娜的自私、不满足和以自我为中心,显得更为扎眼和无法容忍。(www.daowen.com)
安娜是文学史上最为血肉丰满的女性之一。她的魅力并不是来自某种固定的性格表征,“人性解放”显然是某种用意复杂的说辞。托尔斯泰没有用离奇的艺术手法,依然是营造巨大的矛盾氛围,让安娜这个人物形象的魅力经久不衰。矛盾来自当时俄罗斯社会形态正在发生转型的四面八方——理智与情感、自由与束缚、民主思想与传统思想,这是安娜一切性格和行为的起因,也是酿成其最后悲剧结局不可逆转的背景。矛盾碰撞的过程是爱情的喧腾,矛盾无法调和的结果是死亡的神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