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流光飞影:环形使者的哲学基础

流光飞影:环形使者的哲学基础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环形使者》中,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布鲁斯·威利斯分别饰演不同年龄段的“乔”,这正是导演莱恩·约翰逊的思考:跨度三十年的两个人,如何达到同一性?《环形使者》的立意在于如何重新认识自我。

流光飞影:环形使者的哲学基础

众所周知,很多电影尤其是科幻电影多少会涉及一些哲学概念。简单来说,只要一部电影涉及“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是什么(或者谁)定义了我的个性?”之类的问题,那么这部影片的主题就可以从“人格同一性”角度去分析。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的“人格同一性”涉及哲学的很多领域,用最直接的语言表达就是: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为什么是同一个人?这正是《环形使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三十年前的“我”和三十年后的“我”,是不是同一个人?如果是,为什么“我”要自相残杀?如果不是,“我”该何去何从?在《环形使者》中,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布鲁斯·威利斯分别饰演不同年龄段的“乔”,这正是导演莱恩·约翰逊的思考:跨度三十年的两个人,如何达到同一性?

在人格同一性的基础上,影片还涉及一个概念: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主要体现在约瑟夫饰演的“乔”身上:身为黑帮手下,每天如同行尸走肉般吸毒杀人,“乔”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仅限于“藏着金条以后备用”;但在威利斯饰演的“乔”逃脱之后,约瑟夫饰演的“乔”第一反应是逃避黑帮追杀,并且开始思考威利斯饰演的“乔”是谁,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和威利斯饰演的“乔”之间的生死存亡等问题。影片中,导演必须把这种哲学概念转换为更加戏剧化的主题:谁在做正确的事情?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以及将这种主题体现在出其不意的反转中。

莱恩·约翰逊在影片中提出的类似假设其实还有很多,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是反乌托邦主义的未来世界。莱恩·约翰逊希望观众明白,《环形使者》并非一部关于如何构造未来主义世界的科幻电影,一个反乌托邦主义的世界才与角色和故事相符,因为三十年后,世界可供底层人民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少(这几乎是大部分科幻电影的基础理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斗。当然,莱恩·约翰逊也没有明确说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一个社会,因为要构想三十年后的地球很容易,一大堆不好的事情——环境污染、政治危机、恐怖主义世界大战——都可以根据现实推证出来,但莱恩·约翰逊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真实可信的世界。所以,影片中没有模型、没有CG特效,几乎所有的外景都是就地取材。(www.daowen.com)

《环形使者》的立意在于如何重新认识自我。小乔从小缺失情感的呵护,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从来没有珍惜过身边的快乐,他不懂什么叫爱;老乔阅历丰富,经历过许多世事变迁,慢慢地感受到生活的温存和美好。可是三言两语无法抚平两人年龄上的代沟。人不经历,未必懂得。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难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影评人曾卫东认为:“情感是从种种磨砺中,才变得弥足珍贵,但情感又是风情万种的。老Joe的仇恨来源于爱情,对于爱的感悟,来得太晚,也去得太早。而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小Joe的性情来源于关爱和同情。小Joe从小的情感缺失,对于关爱有着高度的认同感,经历了许多磨难之后,他开始懂得。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小Joe还是老Joe,其实,他们都是一个人。只是在不同阶段,他们的感悟各不相同。在这点上,足以引起我们的共鸣。这并非我们所说的代沟,只有经历,我们才能分辨何谓沧海,何是桑田。从某种意义上说,唤雨师小男孩希德的成魔之路,也在于从小情感的缺失。所以说本部影片的意义就在于呼吁我们要重视小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往往这才是一切不可逆转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