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影《鸿门宴传奇》评析:流光飞影

电影《鸿门宴传奇》评析:流光飞影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李仁港别出心裁地拍出了一部世俗化的“英雄美学”的古装大片,他对鸿门宴这一千古迷局的重构与思索,为这一历史谜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猜想。惊心动魄的鸿门宴是项羽一生成败的重要节点,在电影《鸿门宴传奇》中,这段历史被演绎得离奇惨烈、血雨腥风。《鸿门宴传奇》试图构建一种大众化、世俗化的“英雄美学”。《鸿门宴传奇》最大的传奇之处就是把饭局变成了棋局。

电影《鸿门宴传奇》评析:流光飞影

李仁港导演的《鸿门宴传奇》探索了“每个人皆是棋盘里的棋子”这一历史命题,即便是汉高祖刘邦,也不能躲过残酷的历史车轮。

影评人鸿达分析说:“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有相爱的虞姬愿与他共赴黄泉,生死相依;而刘邦即使赢了,最后当上了皇帝,但付出的代价太大——没有了敌人与朋友,也就没有了可以留恋人生的动力和乐趣……试问,你希望像刘邦这样赢吗?换作我们,会如何选择?”影片对项羽与范增关系的交代显得有些粗糙,对项羽和虞姬爱情内涵的刻画刻板且流于表面,这两者构成的内在张力不足以支撑和刘邦的命运结局形成强烈反差的局面。但是,李仁港别出心裁地拍出了一部世俗化的“英雄美学”的古装大片,他对鸿门宴这一千古迷局的重构与思索,为这一历史谜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猜想。

有论者认为,《鸿门宴传奇》以传奇的视角,对楚汉争霸这段历史进行独特的诠释,激起了我们想要感悟历史、还原历史的欲望。但是,这部电影注入了太多厚黑学内容,历史上的鸿门宴是一场智慧的斗争,充满人格的较量,不见刀刃、不见鲜血又能感受到纵横捭阖,电影《鸿门宴传奇》过度表现的厚黑学,其实暴露了现代人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智慧的浅薄。关于这段历史,文字著述相当多,在这场争斗的成败中,既有人物气质和精神境界的差异,也有人物政治理想的差异,这些内容在影片中都被厚黑学遮盖住了。

惊心动魄的鸿门宴是项羽一生成败的重要节点,在电影《鸿门宴传奇》中,这段历史被演绎得离奇惨烈、血雨腥风。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用区区千余字浓墨重彩地再现了这一事件,该事件围绕秦朝灭亡后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展开。“欲王关中”的刘邦被下属出卖,项羽想杀了刘邦,好在和张良私交甚笃的项伯——项羽的季父,跑到刘邦营中通风报信,才让刘邦和张良争取到时间商议应对之策。当刘邦带着一干将领去赴鸿门宴,“项庄舞剑”“人为刀俎”等千古成语随之诞生。刘邦的全身而退,既显出惊人的胆识,也有过人的智谋。到了导演李仁港手中,历史犹如橡皮泥一般被揉捏变形:刘邦先派人暗杀范增,突然冒出来的韩信跑去保护楚怀王以免被项羽弑杀;鸿门宴上,不吃酒肉而改对弈,借上厕所之机偷偷开溜的刘邦差点儿被项羽杀了,如果不是韩信及时赶来的话;张良也差点儿被刘邦杀了,如果不是项羽及时挡开刺向他的剑……《史记·项羽本纪》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采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条线索逐层交错地展开。这个经典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人们只知道刘邦赢了,项羽输了,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鸿门宴传奇》是一部讨论个人成长的电影,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无论输赢,都在成长中付出代价,在痛苦后学会成长。影片众多人物中,导演李仁港对“西楚霸王”项羽的成长倾注了热情,他说:“我把项羽的成长放在他兵败一刻,我看到项羽最有人情味的时候,就是面对困难的时候。他在兵败之时,能很快认清现实,为爱人虞姬着想;四面楚歌的时候,他能站出来说一句领导的话‘是我对不起你,你永远是我兄弟’。我觉得这是之前的项羽完全不会做的事情。我看到他的这个成长,觉得有意义。《鸿门宴传奇》中的项羽给了我灵魂,我给了他生命。”

《鸿门宴传奇》试图构建一种大众化、世俗化的“英雄美学”。影片淡化了刘邦、项羽等主要人物蕴含的政治情怀、政治抱负和旷达胸怀,强化了战场兄弟情,战乱夫妻情。项羽和刘邦两个阵营之间的钩心斗角、虚与委蛇,在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大片中被演员演绎得惊心动魄。而张良与范增鸿门博弈盲棋的情节,更是杀机四伏。张良四盘棋局落败,直接导致刘邦危在旦夕,之后的情节就更令人玩味了——战事如棋局,人生如棋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至于刘项之争,更如棋局,布局者不过是范增和张良这两大绝世高手。双方之间的较量虽被严重篡改,但诡谲壮阔的算计与杀戮,则构成了这部影片凝重而华美的内在张力。当刘邦最终登上帝位,却宿命般中了范增的反间计,刘邦没有善待昔日爱将,更没有继续信任昔日爱将,而是将昔日爱将一个个诛杀,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进而得出这样世俗化的结论:其实已经很难说清昔日鸿门宴上究竟谁胜谁负,这天下之争,又是谁赢谁输。刘邦在弥留之际哀叹:我是当上皇帝了,可连一个说知心话的人也没了,总是在想着他们谁谁谁又想害我……相形之下,倒是项羽在乌江边与虞姬的相拥而死,浪漫而幸福,并且这幸福永远属于他们,再也不会被夺走。(www.daowen.com)

饭局自古以来是中国人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见诸“二十四史”的著名饭局更是数不胜数。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中国历代的兴衰成败似乎都与饭局密切相关。“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等意思。“饭”与“局”的结合,意味着饭局承担了很多功能,因此饭局上的圈套也很多。《鸿门宴传奇》最大的传奇之处就是把饭局变成了棋局。饭局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表面上觥筹交错,暗地里却波涛汹涌,如果说饭局更多的还是限于礼节的互相试探,那么棋局则有进有退,有生有死,绝对是要分出高低输赢的,影片中最精彩的情节是范增和张良两位谋士的对弈。这场文戏拍得可谓步步惊心,一条线索是两位高手的盲棋对决,另一条线索是刘邦部下被处以酷刑。而在同一时间另一空间里,韩信正欲取楚怀王圣旨赶回鸿门救刘邦,三条线索的交叉剪辑,既烘托了鸿门宴的紧张气氛,又加剧了鸿门宴的危急形势,令人胆战心惊,震撼不已。李仁港用棋局讲述了一场世俗化的鸿门宴,以楚汉争霸为棋盘,以双方人马为棋子,就连下棋的人最终也成为对方的棋子。这场棋局的结局是,项羽兵败自杀,刘邦赢得天下却疑心重重,心态完全崩溃,失去人心。所谓“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就是刘邦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的写照。刘邦最终落得个“两败俱输”。这样的改编让故事更紧凑也更具悬念,无疑很讨巧、很世俗,但把历史当作棋局来解读又显得过于肤浅,一味地夸大了智斗的传奇性,失去了对人性的挖掘和对历史大格局的思考。表面看,这盘耗时数年的棋局似乎把鸿门宴的故事由饭局扩展延伸到了棋局,实际上却把整部电影的思维格局变小了,落入几个人物智斗的窠臼中,消解了鸿门宴的历史意义——最终刘邦胜利翻开历史崭新的一页,建立了汉朝。正是因为影片过于突出智斗,使得范增和张良喧宾夺主,从绿叶一跃成为红花,本应最具风采的项羽和刘邦则不幸沦为配角,这也使影片困在厚黑权谋有余、英雄气概不足的狭小圈子里。

虽然《鸿门宴传奇》中动作场面精彩,但如何把历史典故通过镜头演绎成电影画面,显然是李仁港导演的弱项。在镜头的解读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从忽隐忽现的刀光剑影变成了简单粗暴的正面厮杀,少了几分藏而不露的韵味;“四面楚歌”,则是直接让刘邦的士兵在项羽阵前列队吹笛,没有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融在一起,更没有把个人哀愁穿越历史哀愁,意境全无;最经典的“霸王别姬”,居然把项羽自刎改成了项羽剖腹,原本千古流传的悲凉唯美诀别,成了腻腻歪歪的粗鄙殉情俗套。

把历史故事改编成电影的最难点,在于抓住历史的空白,进行合理的虚构和补充。《鸿门宴传奇》里刘邦藏匿起大秦宝藏,宣布暂管咸阳,并称项羽屠城。这个细节的设置,彰显刘邦的帝王本色,很好地丰富了刘邦这个人物的形象,也为鸿门宴上刘邦和项羽之间隐藏的危机与杀意做好了铺垫。从历史观点看,野心勃勃的刘邦怎么可能不预先设计好让自己“合理称帝”的伏笔呢?这也是影片的精彩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