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编剧刘和平在创作这部剧的剧本时有文化方面的考量,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去塑造剧中的国共两党人物。涉及国共两党的对比,人们一般提到两点:一是政治理念不同,二是军事斗争策略不同。辛亥革命之后军阀割据,当时的国民政府并没有统一中国,那时社会各阶层、政府和民间共同建立一种文化叫民国文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表面上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治国理念。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影响着中国。“刘和平说:“在《北平无战事》里几次提到新月派的诗等均是民国文化的表现形式。然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陕北扎下根以后,中国出现了一种新文化,就是解放区文化,其标志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为政策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主流的文化形态都是解放区文化,毛泽东的伟大就是建立了一个属于共产党的文化。当时投奔到解放区的文化人和非文化人,都被纳入一个新的文化形态的语言体系,‘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黄河大合唱》把交响乐搞成大众能听能唱的东西,还有大家熟悉的《白毛女》,都是典型的解放区文化文艺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五幕歌剧《白毛女》。1945年4月28日,也就是七大召开的前一天,《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为大会做了献礼演出。《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的标志性作品,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白毛女》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族歌剧趋于成熟。(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