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已经融入你的生活中,挫折只不过是一场和风细雨。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亲友的生活一帆风顺。记得小时候,同学们互赠贺卡,几乎都有这样的内容:“希望你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大吉大利。”长大了以后,赠送贺卡变成了发短信、发微博,但我们的祝福内容却没有变化多少。这种对生活一帆风顺的期盼是如此的诚挚和强烈,以至于大家每每收到祝福的时候都心有灵犀,都会感到心里暖暖的。
可是,生活是现实的,现实是残酷的,祝愿虽是美好的,但却也好似最无用的。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不管我们曾经收到多少的诚挚祝福,挫折仍然一个接着一个地到来了。
实际上,挫折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造成挫折的情景因素,即指目标、愿望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干扰等情景状态。如多次参加高考落榜,受到别人的误解和讽刺,参加比赛没有拿到名次等。其二,是个人对挫折情景的觉知和评价,称为挫折认知。人的知识水平、胸怀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对挫折的认知就不同。如“相亲”多次未果,这本是青年男女之间正常的择偶交往,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是一个相互性的双方选择。如果认知不同,一个人认为是正常现象,可能很快就会遗忘,而另一个人则可能久久不能释怀,认为其恋爱受挫,心中生起强烈的烦恼。其三,是指随着挫折认知对与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如失落、沮丧、焦虑、困惑、紧张、攻击,等等,这种现象称之为挫折反应。如在大学里没有被评上优秀大学生,有的同学暗暗鼓劲,继续努力;有的则可能沮丧、牢骚满腹,甚至发生过激行为,找老师评理,讨个说法。
在这三个含义中,造成挫折的情景因素是一种客观结果,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再也无法挽回了。核心是第二个因素——挫折认知,它直接决定了挫折反应。
当一个人对自己和自己的得失有着强烈的执着时,一旦出现挫折,心中就会生起剧烈的情绪反应,如巨大的失落感觉、沮丧,进而完全丧失了自信心和斗志,甚至对现实产生强烈的恨意。相反,当一个人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每一天,他心中所思所想都在其他人的身上,自己的得失在他心中反而变得轻如鸿毛,挫折出现后,他的心中生起的只是和风细雨般的感受,他不会有失落、沮丧、焦虑等不良情绪。
还记得小时候曾由于一场感冒而落下了许多课程,成绩跟不上同班的大多数同学,在接下来的几次小考中总考倒数,觉得有些绝望。那时,老师与我谈心,她的话令我至今难忘:“你可以选择努力奔跑,追上大队,也可以自甘堕落,永远在末尾徘徊。而最终导致的,一个是令众人羡慕,一个是被大家遗忘。不管你选择哪一个,最后都是你自己的路。”还记得当时老师的表情是无所谓的,但我却仍然能感到她的担忧与对我的爱。也就是这份担忧及爱,让我终于有勇气在成长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下迈出步伐。
我爱我的老师,我不想让她失望,所以我一定要继续走下去。
因为这次谈心,我在学校的课余时间里也终于不是沮丧、哀伤、自卑,而是将时间用在了复习、预习上。我的朋友小羽看见我这样子,也经常会凑到我跟前对我说:“好啦!你要努力学习也不是现在嘛!下课就是要好好休息休息的,你这样总是用脑,小心用脑过度变笨哦!”她讲话总是带着一丝开玩笑的口气,可这次我却从她那状似玩笑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她的爱心和认真。我知道,她不希望我变得像“书呆子”一样,不会玩耍,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她的关爱总是掩藏在玩笑的背后,如果说老师的爱支撑着我迈出第一步,那她就是在我即将放弃时给予我温暖,令我重新有勇气有信心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中。
在那些日子里,我感受到了亲情之爱、老师的爱,也感受到了友情及各种各种的关怀,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浓浓的感恩。那是我坚持走下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不再被众人遗忘,而是不希望看到那些我爱的人的脸上涌起失望。
一段日子后,我的成绩渐渐往上提了,虽然并不拔尖,但我知道努力过总比一开始就放弃的要好。我看着那些关心我的人的脸上有了欣慰,心中泛起一阵暖意。
到现在,我还很惊讶于那一刻的转变——我对老师的浓浓的感恩之情所产生的强烈的力量,在那一瞬间,顿时将以前牢不可破的失落、沮丧、焦虑、破罐子破摔的情绪一扫而光,心中昂扬着激烈的乐章——我一定要重新站起来。最终,我做到了。
正是这样,爱是止痛膏,能抚去挫折所带来的伤痛,会滋润心中那块饱经风霜的地方,令我们重拾信心,迈上新的旅程。
挫折及爱,是一对黑白双生子,两者不可少其一,少了一个就无法成长,无法令自己拥有信心、勇气,最后的结果也就只是后退或者停滞不前。
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的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www.daowen.com)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当我们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挫折,它已经不能给我们造成痛苦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面向目标,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反应对待挫折。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坚持目标,继续努力。当受挫折后,通过分析,发现自己追求的目标是现实的,那么即使暂时遭受了挫折,也应克服困难,找出排除障碍的办法,毫不动摇地朝自己既定的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德国,有一个造纸工人在生产纸时,不小心弄错了配方,生产出了一批不能书写的废纸。因此,他被老板解雇了。
与很多人受到挫折后的反应一样,他沮丧、无力,心里充满了无力感。正当他灰心丧气、愁眉不展时,他的一位朋友劝他:“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不妨变换一种思路看看,也许从错误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来。”于是,他发现,这批纸的吸水性能相当好,可以吸干家庭器具上的水分。接着,他把纸切成小份,取名“吸水纸”,拿到市场去卖,竟然十分畅销。后来,他申请了专利,独家生产吸水纸发了大财。
邓亚萍5岁开始打乒乓球,获得过中南5省少年乒乓球冠军,10岁进入河南乒乓球队参加集训。省队教练认为她个子太矮,手臂太短,没有发展前途,要她卷铺盖回家,这对一个少女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她伤心极了,在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一道深深的创伤。邓亚萍回家后,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勤奋练球。13岁时,邓亚萍终于以“正手快,反手怪,攻球狠”的“魔球战术”战胜了世界冠军戴丽丽,接着,又力克王惠芬、耿丽娟、陈静等老将新秀,并入选国家队,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正如郑板桥诗中所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第二,降低目标,改变行为。当一种动机一再尝试仍不能成功,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应调整目标,变换行为方式,通过别的方式和途径实现目标,或者把原来制定得太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进行调整,改变行为方向,则有可能成功。
青年人对事业的期望值很高,都想迅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对现实往往考虑过少,因此受到的挫折会多一点。此时,适当地降低目标往往是最可靠的策略。
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来的“全军学雷锋标兵”,兰州军区某修理所志愿兵李润虎,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一心想通过考军校来圆自己的“军官梦”,但参加军校考试却连续三年名落孙山。“军官梦”破灭后,李润虎没有灰心丧气,他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部队的实际情况调低了自己的目标,把自己定位为部队的科技人才。之后,他安心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专业技术,成为30多种武器装备的修理能手,为部队节约装备维修经费数百万元。1988年国庆,他光荣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并被破格提干。
第三,改换目标,取而代之。这是指确定的目标由于身体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不能实现并受到挫折时,可以改变目标,用另一种目标来代替,以使需要得到满足。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心理的创伤,驱散由于失败而造成的内心忧愁和痛苦,增强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去意徘徊》的作者刘崎是一个胸怀将军梦的战士,在一次火灾中因抢救他人被烈火烧成重伤,四肢不全,五官失调。这对一个20多岁,还未结婚的青年军官来说实在太残酷了。刘崎住院期间,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进行了深深地思索。根据现实,他放弃当将军梦想,拿起手中的笔来书写新的人生道路,同样使自己的人生达到一个新高度。
【幸福随身听】
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爱迪生〡美国发明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