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自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重中之重,每学期两轮大规模的听课、观课、评课、研课,全员参与,人人过关,步步为营,课课递进,到现在全校在新生态教育的旗帜下,全力构建开放、自主、和谐的生态课堂、高效课堂。
这方面可以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别人看来,我们搞得风生水起,有模有样,但在我自己看来,仍不理想。因为有一部分老师到现在还是被动接招,没有从内心深处去主动思变。如果按企业上的“成本”看“产出”,我有时都感到我们是不是有点亏本了,这当然只是个玩笑话。就在第二届高效课堂节进入高潮之际,我还想旧调重弹,再和我们的老师聊一聊这个话题,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倾情于课堂改革。
我看过不少学校的课改,特别是一些高中学校,他们的课改在整合课程资源、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方面搞出了一些名堂,但这都引不起我的兴趣,因为我首先关注的是他们的课堂。当看到他们的课堂死气沉沉,还是教师一讲到底,还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做法时,我怀疑他们整合了那么多东西是不是可用、实用。是自己用还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因为几年前我听说过一所课改示范学校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开了二百多门校本课程,我至今把这个数字当作神话看待。
而我们和他们相反,一开始并没有在课程上下多大功夫,这当然与新学校各方面的积累不够,各种条件不具备有一定关系,我们把目光盯在了课堂上,这一盯就是四年,到现在我们还在课堂上较真,以至于在别人看来,我们是不是有点痴迷过度。说痴迷我认可,因为我们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在课堂上花得精力太多太多。我们为什么如此倾情于课堂改革呢?从已经走过的实践看,理由有三:
1.课程改革的难点突破在于课堂
为什么很多学校只在课程上做文章,而不在课堂上求改变,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必须承认,课堂改革很难,难到好多人望而却步的程度。
难之一,习惯的力量。长期的应试教育除了摧残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创新精神外,连不少老师也变得保守、压抑、自卑,缺乏育人者应有的自信与智慧,他们因长期的教学工作变得死板、教条,不愿变革,也不敢变革。我有时开玩笑说我们的一些老师,只要站在学生面前,一脸的正统,似乎连给学生一点微笑都不会了。要改变许多老师已经固化了的工作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太困难了。
难之二,评价的制约。长期的“以教定学”、唯分是论、结果性评价导致到现在各级各类督导、评估、考核,还没有探索出能为各方面(学校、家长、政府)认可的过程性评价、素质评价的好办法,使得一线教师们左右为难。
难之三,机制的局限。长期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教研机制,导致很多老师为职称、评优、名利搞教学研究。好多纸上谈兵的论文和空中楼阁式的课题,与一线老师的实际课程关系不大。更有甚者,一些课堂教学效果一般,却在论文、课题上有点成绩的人成为人们心中的“优秀教师”,导致不少人不愿意默默无闻地从事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加之在培训热的今天,一些不接地气的乱培训把教师搞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从。
但不管多难,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因为难点攻不克,课改没希望。(www.daowen.com)
2.课程改革成果的巩固在于课堂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因为一个人在学校成长的十几年当中,课堂上生活多长时间,这些时间对他的成长起多大作用可想而知。以前多次国家层面的课改效果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已被各个层面认同,那就是课改的理论主张没有在实践的土壤上生根。“一切教育理论,都应该在课堂中找到实践行为,一切的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教学行为的支撑实现,如果行为不能支撑目标的实现,那就要从行为上找差距。”(陈立)已有的教训证明,中小学教育现状在行为和目标达成之间曾出现严重偏差。本轮课改旨在改变教育生态,重塑国民精神,“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成了最大的看点,这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所以本轮课改吸取以往教训,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焕发人的生命活力,促成人的全面发展。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是一句空话。而教师的观念不改变,教学行为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走走过场,事倍功半。
我校通过前几年的课堂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的课堂变了,学生变了,老师变了,学校变了。为此,学校成了市县两级课改示范校,成为甘肃省乡村教师影子培训基地。但这点小小成绩如果稍不珍惜,得之不易失之快,重回原点,重走老路的可能性极大。那怎么巩固并发扬这一成果呢?我想最好的办法是继续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巩固改革取得的成果。课堂的问题首先要在课堂上找原因,比如到底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的问题。课程的问题也要在课堂上找症结,比如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问题。学校好多工作也要从新课堂的新思维中得到启发,比如新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方式,对学校德育工作、教师队伍管理带来的影响,还比如由课堂角色的转化而形成的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的变化给学校整体工作带来的冲击等等。
所以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会管的管课堂,不会管的管门房”,“谁掌握了课堂,谁就掌握了未来”等等,话虽浅显,道理深刻。
3.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在于课堂
“教育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在实际工作中,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状态当作全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人是有限的(教育家也未必能做到)。在功利社会中,在名利冲击下,教育的价值观往往是被扭曲的,教育的追求往往是被掩饰过的,就连我们真心实意搞课改,也是“戴着镣铐跳舞”。(朱永新)我们学校自成立开始,就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做了一点有益于学生生命成长、综合素质提升的课堂变革,开始什么也没多想就做了。这一变,还真带出了不少问题,最初盲目模仿“336”,借鉴“271”,到“五步教学法”,到后来的“五步三查”,再到我们今天的“七步N查”生态课堂,可以说是一直在找符合五中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这个探索还要持续下去,几时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从有模到无模,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真正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特质,我们的努力才可能有点眉目了。
新的课堂需要新的管理,“班级民主、学生自主”的生态德育模式应运而生。后来又有了新课程的整合,由小组学习到分层走班,到特色课程,这一切又带动了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最后形成了具有环县五中特色的新生态教育思想、新生态教育文化。这一过程说复杂也复杂,因为课改是个系统工程;说简单也简单,都是课堂教学变革引发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到此,我们才认识到由课堂改革带动了学校课程改革的全方位展开,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东西。比如我们在建校初提出的“以教师发展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就是基于新课堂以人为中心,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文化思考,后来我们的自主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发展方式,我们的读写课程、课后反思课程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我们的和谐校园、激情校园、快乐校园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这和我们的高效课堂可以说是一本之木、一脉之承。
有了上述三点理由,不知道我到底说清楚环县五中执着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道理了没有,好在我们的老师已经有了四年的课改经历与体验,有了较多的培训支撑与理念跟进,一定有比我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在接下来的课改实践中一定会走出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路子。基于此,我有理由相信,这一届高效课堂节一定比上一届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