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连续几周的听课、巡课,初高年级的课堂评价培养喜忧参半

连续几周的听课、巡课,初高年级的课堂评价培养喜忧参半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连续几周的听课、巡课,可谓全员参与,声势浩大,我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关注了初一、高一两个起始年级,我的总体评价是喜忧参半。课堂评价能力的培养是新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评价不光是学生的事,还有教师的事,老师、学生以反思、质疑和点评的方式进行自评与他评,这是保证有效学

连续几周的听课、巡课,初高年级的课堂评价培养喜忧参半

连续几周的听课、巡课,可谓全员参与,声势浩大,我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关注了初一、高一两个起始年级,我的总体评价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两个起始年级小组建设力度大,学生状态变化大,课堂流程改进快,教师参与热情高。现在看五中的新课堂,不再是课改当初的那种盲目、迷惑、肤浅、浮躁,显然有着几年实践、积累后的老练与厚重,进步与成长。

忧的是部分老师有原地踏步与开倒车现象,部分老师只学到了高效课堂的外在形式,骨子里还是老思想、老做法。我重点讲一讲忧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从思想深处去理解我们改变传统课堂,建立“开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高效课堂的良苦用心。这些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只在技巧上“玩”,不在本质上看,被动改变自我、改变学生,没有将这一过程上升到改变学生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命状态,更没有从将来长久地影响他们的处世方式的高度去认识。我要大家悟课堂改革之道,这就是道,离开了“道”,大家不会走多远,我感到就是那句流行话所说的“走了这么远,却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2.没有真正把小组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去建设,虽然起了个名,编了个号,对一些老师形同虚设。这些老师在课堂上几乎叫不上组名,不清楚组内构成,不会利用组规,学生展示往往只代表个人,没代表小组,且只是精英展示。课堂上也没有有效地开展小组间的竞争,也没有很好的分层、分类设置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班内、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机制没落到实处。总体看还是笼里笼统,胡子眉毛一把抓。

3.没有俯下身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没有融入到师生成长共同体中,没有建立起新课堂所特有的新型师生关系。开学一个月了,师生之间似乎还较陌生,课堂很拘谨,没有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体热情,也没有把学生作为五中人和作为本级、本班、本组的那种主人翁意识培养起来。我在课堂上,在楼道里,感受不到学生的阳光、自信、大胆与热情,学生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不自信。学生的举动告诉我,他们的礼节跟不上,这一点初一年级尤为明显。

4.课堂上凭经验、靠惯性唱独角戏的人不少,这些老师最大的问题是“目中无人”,“手中无案”,“心中无数”。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不仅仅是理念问题、认识问题,很多老师我看是责任心问题、师德问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公开课与常态课相去甚远,这部分老师如果不深刻反思自己,探讨自己,下一步只能是被淘汰的对象。

5.不同年级课堂改进的整体设计意向不明。不少老师只是盲目仿效,盲目做课,不知道各自目前所处的阶段重点研讨什么、改进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规则,有的只是一大堆问题,让人感到你也没上好课,他也没上好课,失败的影子笼罩在不少老师心头,让人感到不搞课改还会教,搞了课改不会教。一些老师感到很委屈,很伤脑筋,这一点与我们牵头领导、老师有关,责任不在普通老师。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要引起高一、初一年级的思考,也要引起全校思考。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随时都会半途而废,我想全体五中人辛辛苦苦创造的这么一点成果谁愿意丢弃呢?

为此,反思之余,我想再跟老师们交换四点看法:

1.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与思路。(www.daowen.com)

经过四年的高效课堂改革实践,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技能与实践经验,出现了一些富有创意的见解、做法与成果。但这些宝贵的东西仍然显得有些散乱,不完整,不系统,没有一套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完整的设计与层级式的推进思路。这表现在不少老师一旦掌握了“五步三查”或“七步N查”的套路后,觉得就那么一回事,不愿在现有模式下结合自己的学科、个人风格、学生实情再进一步地研究、探索,以至于出现了新的形式主义,出现了开倒车现象,表现在这一次听课观课中。听了评,评了听,但问题一直是问题,困难一直是困难,我感到有一种在简单中重复,在重复中敷衍的倾向。个别年级组每一次大规模听课没有确定行动的策略、研究的重点、突破的难点,导致老师们没有方向,无所适从。

2.在学情分析中强化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学中心”的课堂中,不会指导学生自学,没有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都是失败的,老师们一定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学力”走进文本,而不是老师强力的灌输与施压。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流程的引导,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资源的提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自学”、“自悟”,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它的艰难之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层级化目标,很多老师不愿做或做不到,就是没有能力或不愿花气力去培养这种个性化极强的学习力。但新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关注教育中的每一个人,对教育中生命个体的高度关注,在课堂教学上的表现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课堂愿景,但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初三连续两年的分层走班就是成功的尝试。今后,随着班额的逐步缩小,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学生们不会再只依赖老师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了。

3.在课堂流程中练好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长期的“满堂灌”、“一言堂”导致不少老师的职业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不相信学生,成了碎嘴婆婆,不断唠叨、重复、强调。我在参加初一评课时这种说法太多(也可能是一些老师的借口),其实,这正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相信别人的人往往是不相信自己。因为自己心中没底,对学情没把握,对学生没研究,所以很不自信。我在听课、观课中感到不少老师因为自己的不良习惯、口头禅、乱发指令,导致课堂时间浪费、学习精力流失的问题非常严重。鲁迅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青少年多少美好的时光?所以一定要在导学案设计中准确地估算时间,一旦课堂出现异情,要及时调控、补救,要提高流程意识,让教学流程牵着师生走,而不是老师随意的絮絮叨叨、指手画脚,要从教姿教态、口头表达、板书设计、应急反应等方面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或者说基本规范)。

4.在课改推进中学会两种评价。

课堂评价能力的培养是新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评价不光是学生的事,还有教师的事,老师、学生以反思、质疑和点评的方式进行自评与他评,这是保证有效学习的动力源。特别是高效课堂的起始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建立起评价机制,让机制保证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之间展示积极的竞争,这个最有效的办法是数据的收存与公布。建议各年级组、各学科组、各班级和各小组都要创造条件,收存这种数据,在收存中,既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还要不影响老师、学生的正常工作、学习,不要让大家感到这是个额外的负担,办法大家想。除了数据评价外,更有效、更有生命力的评价就是教师的语言,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创造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评价氛围。这个氛围就是老师对学生生命的极大关注,对学生成长的强烈期待,这种关注与期待会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成为学生一生都去不掉的记忆,大家不妨想一想自己当年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给我们传授的知识有多少能记住,但我们当年老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包括他对学生的态度,我们难以忘记。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学会做一个让学生终生难忘的老师,在新课改中,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一定要学会用你的人生态度、人格品质去评价学生。

这一次听课已经结束,暴露了问题也是好事,回头后请各部门、各年级、各位老师再认真反思,及时总结,针对问题安排好下一个阶段的课堂改进工作。

每一次听课后想法很多,时间关系,今天就说到此,谢谢大家倾听。

2015年10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