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学校长的课改之梦:从改变自我开始

中学校长的课改之梦:从改变自我开始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实话,我的认识一直都似是而非、模糊不清,一直感到困难重重,压力很大。这不要紧,还是我开头那句话,人言课改难,只是未到解难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对新课程改革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会有“难”,因为课改将是一个艰难而相对漫长的行动,而且这个行动不光是学校的难事、老师的难事,政府、全社会都应该很难。课改在环县五中不再是认识与不认识和做不做的问题,经过三年多的课改,相信绝大多数人是非常认可的。

中学校长的课改之梦:从改变自我开始

人言课改难,只是未到解难时。我说这话主要是有感于我校第五次课改培训而言,高一、初一两个起始年级为期两天半的培训可以说是在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中完成,这种行动式、体验式的培训本身就很好地体现了高效课堂建设理念。同前四次相比,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这次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可前四次不也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做了吗?为什么不少人觉着效果不如这一次呢?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它完全符合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规律,也反映了我校新课改的真实进程。就刘毅主任和马俊阁老师的观点看,和其他专家的都差不多,而以前之所以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真正理解,是因为我们课改还没有推进到今天这个层次,大家缺少实践经验,好些做法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已。比如困惑我们的导学案习题化的问题,目标设置不具体的问题,课堂评价不当的问题,课堂变“玩堂”的问题,还有何为课堂“安全”,何为流程与过程的区别,如何避免开放课堂学生精力流失现象,怎样进行“五步三查”中“查”的灵活运用等等。说实话,我的认识一直都似是而非、模糊不清,一直感到困难重重,压力很大。这一次对一些问题似乎有了一些理解,试想,没有被这些问题的长期困扰,没有我们自己课堂的反复实操,没有大量的失败课例,我们怎能体会到这次培训的有效性。所以说现有的一点进步是“难”出来的。联系这几年的课改经历,大家当初对杜郎口课堂的新鲜、惊奇,到回来后初次尝试后的兴奋、惊喜,再到后来简单模仿中的困难、质疑,以至于一些人一个时期的盲目、茫然,对自己的否定、放弃。其实都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提高过程中的“阵痛”,没有这些“痛,”还叫什么改革呢?而且我敢断言,就这一次参与培训的老师,也会因为进校迟早的不同,参与课改程度不同,其吸收、消化的情况各异,特别是今年新调入的老师,从高三下来的一部分老师,可能还是我们不少人当初那种感觉。这不要紧,还是我开头那句话,人言课改难,只是未到解难时。只要大家用力、用心、用情、用智去做,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对新课程改革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会有“难”,因为课改将是一个艰难而相对漫长的行动,而且这个行动不光是学校的难事、老师的难事,政府、全社会都应该很难。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既要有课改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准备,又要有教育引领社会、改变社会的气魄。

不过,为了我校课改事业今后少走一点弯路,少一些“难”事,结合第五次培训,我再和大家交流三个话题:

1.用行动改变理念,让行为固化思维

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又能改变理念,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又能定格思维,陈立女士在前次培训中讲过这个观点。课改在环县五中不再是认识与不认识和做不做的问题,经过三年多的课改,相信绝大多数人是非常认可的。即使个别因多方面原因暂时跟不上的老师,从心底里也是接受的。加之经过这么多的“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培训学习和实操实练,每个五中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教育转身”,我们也切实感受到行动是改变理念的最好办法,行为是固化思维的根本措施。对老师如此,对学生更是如此。我常说,三天可以改变一个学生,三年也可能改变不了一个学生。其他人不理解,参与体验式培训的老师是懂的。

2.用教学底线保障,让课改榜样说话(www.daowen.com)

“底线+榜样”是朱永新教授的管理法则,是新教育的管理铁律。他说:“底线就是最基本的要求,如在全校或者所有部门中推广阅读、写作等项目或者举措时,必须规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底线’,这个底线可以定得足够低。”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定一些底线,这可以看作是我们自己的规范。否则,我们没办法干好这一项集体事业。特别是新课堂的一些规范要求,自主管理中的一些操作流程,要先立一些大多数人认可的简单一点的规范。我们不妨先从说“不”开始,因为对吃不准的东西我们一时半会拿不出一些细则来,但对大多数人认可了的东西,就要坚决说不。比如:在推进导学案的高效课堂中,不允许老师再写教案,因为教案仍然是以教为中心;没有经过学生预习的课,不允许老师组织教学,因为没有预习,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更谈不上合作探讨;没有经过学生认可的管理办法最好不要出台,因为学生不认可,自主管理必然打折扣。

朱永新老师还说:“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校参与课改较早的老师,中间也涌现出了一些课改骨干、课改先锋,这是我们的本土专家,今后我们要让这些老师脱颖而出,在各种平台上大显身手。大家要共同研究他们的课,研究他们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他们的成长之路。让榜样说话,让典型引路,下一步可以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3.用读写改变自己,让故事积淀文化

说到读书,我没底气,因为我读书太少。而正因为读书不多,现在才感到力不从心。这几年外出与专家交流,深感思想贫瘠、精神乏力。但我们五中老师年轻,正是读书写作的好时光,“一个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是一个训练场所”(朱永新),稍加推导,一个不读不写的老师,只能退化成一个教书匠。我希望我们的老师记住,四十岁以前吃点苦、受点累,四十岁以后就会轻松许多。你不会有职业危机,不会有职业倦怠。因为阅读和写作是消除教师职业危机和倦怠的最佳方法,也是改变自己的快速通道。

说到文化,我同样没底气,因为一所新学校,它的文化往往很苍白。环县五中才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画什么样的画,对现在很重要,对将来更重要。对于学校文化,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说得太深奥,记得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过一句话:“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人的故事。”还是一线校长说得形象通俗。作为新学校,我们只有文化起点,没有文化积淀。我们在这个起点上,做什么样的事,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故事,对现在的五中很重要,对将来的五中更重要。因为我们这批人的所作所为毋庸置疑地要成为未来学校的文化元素,而且是重要元素,并有可能成为未来环县五中的核心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