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改变自己开始:一位普通中学校长的课改之梦

从改变自己开始:一位普通中学校长的课改之梦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近在读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时,被其中的《我和万同的故事》所感动。我相信只要大家做了、写了,日积月累,不成为李镇西这样的教育大家,也会成为影响一方的教育名师。没有这种大德大爱的老师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这也许就是我们大多数老师放弃问题学生的原因吧。老师们,大德之下,必有大爱;大爱之上,必积大德。

最近在读李镇西老师《爱心教育》时,被其中的《我和万同的故事》所感动。忽然想到,佛语中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不知道挽救一个学生的灵魂,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算不算救人一命?如果算,其功德是否远远大于一般意义的救人性命?

万同是李老师接到初中新班后第一天上课就遇到的一个“问题”学生。偷窃、打架、流浪、上课捣乱,成绩多是个位数,可以说是学生中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二流子”。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很难被学生、老师所接受,其归宿多是流向社会,自生自灭。但有着超人毅力、特别智慧的李老师却没有放弃这个孩子,经过他不遗余力地挽救,这个孩子最终被留在了学校,并不断进步,完成初中学业,日后成为了一名军人。数年后,这个当年的小混混,千里迢迢,几经周折,赶到外地去看望自己的恩师,实实让李老师高兴。李老师的付出,对于这个孩子是何等的意义?对于我们学校、老师有什么样的启发?

现实中,我们不少老师遇到“问题”学生,第一反应往往是将其视为异类,多从客观上找借口,少在主观上想办法,要么简单训诫、粗暴对待;要么视而不见、任其自流;要么请求处分、开除学籍。老师没有下最大的决定,用特别的方法,尽更多的责任去改变这些学生。我过去的经历中,所在学校中这样的事件实在太多太多,今天就在我们学校,类似的痛心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遗憾,也是当老师的一种遗憾。

客观地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不可能改变所有的人。但学校终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学生,这是教育永远的话题,也是我们老师永远的课题,因为学生的问题就是我们永恒的课程资源。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中获得一些德育智慧,积累一些教育经验,我们的教育因此而进步,我们自己也因此而成长。试想,每个当老师的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能转化一些典型问题学生,若干年后讲出来,还让学生、自己、听者感动不已,那是怎样一种人生经历?怎样的一种教育情怀?试想没有李镇西老师的这些付出,怎会有这样精彩的教育经典?怎么会有《爱心与教育》这样畅销几十万册的教育名著?怎么会有一个“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家?(www.daowen.com)

但当我们返回来审视李老师的很多像《爱心与教育》这样的著作,很朴素,很平易,故事就是学校的家常往事,就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师生琐事,我们每个当老师的都会有着相似的经历和体验,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用力、用心、用情、用智”去做,白白让宝贵的资源流失了,浪费了。我相信只要大家做了、写了,日积月累,不成为李镇西这样的教育大家,也会成为影响一方的教育名师。我们的教育定会更加精彩,我们的人生定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事业定会更加有意义,这正是环县五中为什么要倡导老师们读李镇西的书,践行李镇西“五个一”(每天上好一节课,每天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每天写一篇教育日记,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的用心所在吧。

当然,李镇西老师的付出绝不是我们一些老师那种每天简单式的“婆婆妈妈”、“唠唠叨叨”,不是一种死板的重复,无端的消耗。而是把别人看来头痛的事件、不经意的细节进行了诗意化的设计,童心般地经营。这种设计和经营,就是走近学生心灵,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向善的施教过程,这其中有一个垫底的东西,那就是为人之德、为师之爱,而且是大德大爱。没有这种大德大爱的老师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这也许就是我们大多数老师放弃问题学生的原因吧。

老师们,大德之下,必有大爱;大爱之上,必积大德。学习李镇西,践行“五个一”,就从读《爱心与教育》开始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