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经新解:陆羽的白茶制作工艺与口感颠覆现象

茶经新解:陆羽的白茶制作工艺与口感颠覆现象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茶经》中确实出现了“白茶”二字,但这与今天的白茶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看着白,所以叫了白茶,与发酵程度无关。这段文字,虽然没有点明“白茶”两字,但句句讲的都是白茶的工艺和口感。原来,白茶制作工艺虽然古朴,但对茶树品种要求极为苛刻。因此地处东南的福鼎,也就成了白茶的胜地。近些年白茶火爆,全国很多地方都拿当地茶青按照白茶工艺进行制作。这种“泛白茶”,如今充斥于市场之中。

茶经新解:陆羽的白茶制作工艺与口感颠覆现象

虽然《茶经》中确实出现了“白茶”二字,但这与今天的白茶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今天所说的“白茶”,是六大茶类之一。它靠晒青工艺制作而成,属于轻发酵茶。而唐代,全国上下制出来的都是绿茶。《茶经》中白茶到底长什么样子,已经无法考据。但据笔者推测,应该与《大观茶论》中所说的白茶类似,都属于看起来比一般茶更为嫩绿的品种。看着白,所以叫了白茶,与发酵程度无关。

关于白茶的这种制作工艺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中记载:

“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舒畅,青翠鲜明,尤为可爱。”

田艺衡是明代著名茶人,他的茶学著作一扫晚明互相抄袭的恶习,能做到言之有物。这段文字,虽然没有点明“白茶”两字,但句句讲的都是白茶的工艺和口感。可以说,明代茶书中这种“生晒”的茶品,应该就是福鼎白茶的鼻祖了。(www.daowen.com)

白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大致要到清代咸丰年间。屈指一算,距今也仅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讲,白茶在六大茶类里只能算是小字辈。那么,问题就来了。白茶制作工艺几近质朴,理应最早被先民发现,并加以在全国推广才对。可为何它却偏安在东南,大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呢?

原来,白茶制作工艺虽然古朴,但对茶树品种要求极为苛刻。一定要福鼎大白的树种,才可以做出上等的白茶。因此地处东南的福鼎,也就成了白茶的胜地。这就如同谈紫砂必说宜兴,聊瓷器必提景德镇一样,产品与地域紧密相连。从这个角度上讲,东南的福鼎与宜兴县、景德镇一样,都属于上天特殊眷顾的地方。

近些年白茶火爆,全国很多地方都拿当地茶青按照白茶工艺进行制作。这种“泛白茶”,如今充斥于市场之中。但是口感确实差强人意,难以和福鼎白茶相提并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情与茶理想必是相通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