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喝茶时的状态,可以细分成两种。一种是小口喝,我们称其细品,另一种是大口喝,我们叫作牛饮。那么茶到底是该用来品,还是该用来饮?
聊到这个话题,我们不妨先来说一说,古人到底是饮茶呢,还是品茶呢?或者换句话说,我们中国的茶最早是用来饮,还是用来品?
可是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难以回答。今天,我们有这么多高科技的手段,可以留下各式各样的影像资料。但对古人来讲,行为方式并不太容易记录。只能通过只言片语的文献记载,再与传世文物相结合,从而尽量还原出当时饮茶的场景了。
《茶经》中,记载的饮茶器具是“碗”。光听这个名字,就要比后来的“盏”“杯”“盅”等茶器大得多。我们不妨按照这样的逻辑去推理一下,饮茶器越大,越是牛饮。饮茶器越小,相对来说喝得就细一些。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最早的饮食器是不分家的,碗可以盛饭,也可以盛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饮食器具慢慢开始出现了分化,但是喝东西的器具毕竟是从食器里演化出来的,想必不会太小。
但是这时的饮用器具,到底是用来饮酒的,还是用来饮茶的?依旧傻傻分不清。比如一个隋唐时期的碗,它到底是用来喝酒的酒盏,还是用来饮茶的茶盏?这并不好判断。我想,当时古人可能也没有分得那么清楚。不像今天,总不会有人拿着红酒杯子喝茶。古人对于茶酒器之间的界限还很模糊。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相关的概念,叫作“茶酒共器”。
传世的唐代茶碗、宋代茶盏都不是很小,如果不说还真以为是绿林好汉大碗喝酒时的工具。这时候的茶,显然不是用来品的,而是用来饮的。(www.daowen.com)
按理说,古人讲究的是一个“雅”字,怎么还会大口地喝茶呢?
其实在唐宋时期,大家喝的主要是蒸青绿茶,相对来讲,那时的茶不会很香,品起来并不见得好喝。这就导致当时没有一个迫切的需求,要把饮茶器变小。
虽是“饮”而非“品”,但也绝不是牛饮的程度。《茶经》第六章专门讨论了茶应当如何喝的问题。《茶经·六之饮》记载: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
我们看到,陆羽还是严格规定了一则茶的分配方法。
按《茶经》原文来看,一茶则的茶末最理想应当煎煮出三碗茶汤。稍微差一点的话,也只能煮五碗茶汤。再多的话,味道恐怕就达不到“珍鲜馥烈”的程度了。这和煮粥差不多,米定量的前提下,水也要严格控制。是煮三碗还是煮五碗,味道自然会有不同。
换句话说,虽然饮茶器是碗,但陆羽控制了茶汤的浓度,从而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口味的良好。这种对于“茶水比例”的重视,即使到今天的泡茶技巧中仍然适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