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比赛茶的起源与茶圣陆羽的智慧

比赛茶的起源与茶圣陆羽的智慧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台湾近几十年来一直流行着比赛茶的风气。开始设立茶叶比赛的初衷,为的是激励大家更好地制茶。由于比赛茶的评委们偏爱低度成熟口味,对于茶叶外观,也要求尽善尽美。拿去参赛,更有把握博得“好色”评委的青睐。但这一举动,如同打开了茶界潘多拉的魔盒。我到台湾包种茶大宗产地“坪林”访茶,也见到了茶叶嫩采的迹象。这种茶的工艺难点,也在于要将条索制作紧结。把“精”的标准用在“采”的环节,是对于《茶经》的误读。

比赛茶的起源与茶圣陆羽的智慧

我国台湾近几十年来一直流行着比赛茶的风气。几乎到每位制茶师傅家中,都会悬挂着不少获奖的牌匾。一时间,银奖茶、金奖茶、特奖茶遍地。

开始设立茶叶比赛的初衷,为的是激励大家更好地制茶。但时间久了,却对台湾茶界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由于比赛茶的评委们偏爱低度成熟口味(轻焙甚至不焙火),对于茶叶外观,也要求尽善尽美。为了得奖,茶农们越来越习惯采摘嫩芽。毕竟,茶叶嫩芽才够“年轻靓丽”的标准。拿去参赛,更有把握博得“好色”评委的青睐。

台湾,近几十年来一直流行着比赛茶的风气。几乎到每位制茶师傅家中,都会悬挂着不少获奖的牌匾。一时间,银奖茶、金奖茶、特奖茶遍地。

但这一举动,如同打开了茶界潘多拉的魔盒。用嫩芽制茶,叶底确实好看。轻焙甚至不焙火,汤色也确实金黄讨喜。但是嫩芽茶青内含物质不足,所含酯类儿茶素也较高。再用那么轻柔的手法制作,这样的茶喝了必定胃疼。

我到台湾包种茶大宗产地“坪林”访茶,也见到了茶叶嫩采的迹象。不同于球形乌龙,文山包种是条形茶的外形。这种茶的工艺难点,也在于要将条索制作紧结。嫩叶较柔软,易于制作成型。茶农又恐炒得足火,条索会松散难看。于是乎,“嫩叶轻炒”,制出来的茶保证条索乌润紧结。

这种长得漂亮的茶,更容易得奖。至于喝了是否胃疼?那就自求多福吧!(www.daowen.com)

有时候,我们把茶叶神话了。剥离开它的文化属性,茶就是农副产品的一种。有时候我们去郊游,看见路旁的果树伸手就想摘,一旁的老乡会淡定地告诫说:“过俩月再来,现在还没到时候呢。”这里面,说的正是陆羽“采不时”的道理。

不管是香蕉苹果还是鸭梨,不熟没人吃。因为大家都知道,不熟的果子又酸又涩。可到了茶,难道这个道理就不适用了?陆羽说得明白,造的核心在于“精”,采的核心在于“时”。有时候,我们悄悄偷换了概念。把“精”的标准用在“采”的环节,是对于《茶经》的误读。

很多时候,太“精”了不好。

做人,要傻一点。

采茶,要老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