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白茶发现:福鼎大白茶的历史超过千年

白茶发现:福鼎大白茶的历史超过千年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茶经》中发现了“白茶”二字,这白茶的历史岂不是就超过千年了?说起福鼎白茶的发现,要感谢的并不是茶圣陆羽,而是两位地地道道的茶农。张阿河发现的这个品种,当时叫作白毛茶。白毫银针的热销,客观上促进了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繁育与推广。新中国成立之后,福鼎大白茶有了更大的发展。整个闽东茶区,最高年份种植福鼎大白茶面积达8566.7公顷,占当年良种茶园的51.4%。也就是说,白茶发现距今整整160年。

我们就以火爆市场的白茶为例,来看看负“籝”采茶人的贡献。《茶经》中,有“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的记载。一些茶商看到这条文献,可谓是如获至宝。因为《茶经》中发现了“白茶”二字,这白茶的历史岂不是就超过千年了?可其实,这纯属牵强附会的解读。

明洪武四年(1371年),福安坦洋村胡成德培育“坦洋菜茶”,并最终试种成功。明万历八年(1580年),周墩(今周宁)官司村村民开始种植茶树,并选育出了“官司茶”。此时,茶农依然采用菜籽播种繁育后代,成为代代相传的有性群体。

但值得注意的是,截止到明代也还没出现我们今天喝的这种白茶呢!说白茶是起源自唐代,这确实有夸大宣传的嫌疑了。

到了清代,整个闽东地区茶叶生产已很旺盛。可市场也有疲劳期,总是卖“老三样”肯定不行。随着茶类创新的需要,促进茶农重视选育新品种。现代意义上的福鼎白茶,就是出现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

说起福鼎白茶的发现,要感谢的并不是茶圣陆羽,而是两位地地道道的茶农。一位叫张阿河,另一位叫林圣松。

咸丰七年(1857年),福鼎点头镇翁溪村人张阿河发现了一株芽心很白的茶树。要是一般人看见了,也发现不了什么端倪。可张阿河家世代作茶,对当地茶树品种极为熟悉。他一眼就看出了这株茶树的与众不同之处,赶紧挖了三株回家去种植。

到家后他自种一株,将另两株分别送给过笕村的林阿大和岩头子村的林阿防种植。之后,阿大、阿防两位村民又将这种茶树传到伯柳各地。张阿河发现的这个品种,当时叫作白毛茶。之后,被定名为福鼎大白茶。

清光绪六年(1880年),福鼎点头镇汪家洋村人林圣松又有了新发现。这一天他去探亲,途径太姥山五蒲岭时发现了一株奇怪的茶树。这棵茶树长得很像白毛茶(即福鼎大白茶),但个头却大得出奇。(www.daowen.com)

林圣松将这棵茶树挖回家种植,后用压条繁殖,数量逐渐增多。当时老百姓以貌取人,就叫它“大号白毛茶”。“大号”与“大毫”谐音,所以后来这个品种就叫作“福鼎大毫茶”了。

从文献角度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福鼎白茶最早出现在清代咸丰七年(1857年)。也就是说,白茶发现距今整整160年。

茶农行用白毛茶为原料,试制了一款精品茶“白毫银针”。本来只是试试看,没想到却在外销市场上卖了高价。市场的认可,极大地鼓励了茶农,也增加了他们种植白毛茶的信心。本是新品种的福鼎大白与福鼎大毫,一下子成了热门的品种。白毫银针的热销,客观上促进了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繁育与推广。

新中国成立之后,福鼎大白茶有了更大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前,就成了福鼎乃至整个闽东地区的“当家良种”。整个闽东茶区,最高年份种植福鼎大白茶面积达8566.7公顷,占当年良种茶园的51.4%。

20世纪80年代后,福鼎乃至闽东茶区转向引种福云品系和福鼎大毫茶。20世纪90年代后,闽东地区大毫茶种植面积达到5333公顷。后经大力推广,福鼎大毫茶种植面积已超8000公顷。成为了如今福鼎乃至闽东地区名副其实的“当家良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从文献角度来看,现代意义上的福鼎白茶最早出现在清代咸丰七年(1857年)。也就是说,白茶发现距今整整16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