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研究-写意理论的形成及影响

中国电影研究-写意理论的形成及影响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人写意理论的形成与魏晋玄学密切相关,或者更准确地讲,文人写意理论就脱胎于魏晋玄学。“意象”是写意绘画的理论基石,也是文人画的造型观念。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概念尽管此时并未被正式提出,但“以形写神”“拟太虚之体”“立万象于胸怀”等理论的提出,其实已经成为“写意”概念呼之欲出的前奏。总之,从魏晋画论的“贵神尚意”到石涛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清晰地标示出中国文人写意绘画体系的性质、理想、形态与品位。

中国电影研究-写意理论的形成及影响

“写意”概念约在宋元时期形成,其词语最早见于北宋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但追溯起来,写意画论、画风应孕育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思想则根植于“三玄”——《周易》《老子》《庄子》。魏晋玄学阐释“三玄”而成儒道会通的哲学新潮,为文艺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文人写意理论的形成与魏晋玄学密切相关,或者更准确地讲,文人写意理论就脱胎于魏晋玄学。

玄学围绕《周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言意观所展开的“言意之辨”,强调对“意”的追崇与标举,并形成了“得意忘象”“寄言出意”的玄学方法论。“言意之辨”的重要性一如汤用彤先生所说:“学贵自然,行尚放达。一切学行,无不由‘言意之辨’演出。”由此可见,“言意之辨”实为中国“尚意”文化的一大转关。

“立象以尽意”说明“象”是很重要的,它承担了“言”所不能实现与达成的功能,在“尽意”上有独到之处,这就是中国绘画写意理论生成的思想根源。“立象以尽意”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里便形成了“意象”这一重要的美学范畴。“意象”是写意绘画的理论基石,也是文人画的造型观念。其特点是超越视觉表象,直追内质本源。如果说“意象”是文人画的本体论,那么“写意”就是其方法论。

在魏晋绘画理论中,“形—神”“象形—气韵”“形—道”(“山水以形媚道”)之类的对偶性美学范畴,与玄学“言意之辨”中的“言—象”“言—意”“象—意”,乃至玄学中“末—本”“器—道”“用—体”之类的对偶性哲学范畴无不翕然相通,深刻地体现了玄学哲理对中国绘画的思想熏染与精神渗透。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概念尽管此时并未被正式提出,但“以形写神”“拟太虚之体”“立万象于胸怀”等理论的提出,其实已经成为“写意”概念呼之欲出的前奏。

更重要的是,中国绘画“写意”的精神内核,也是在魏晋玄学中孕育而成的。正如“言意之辨”之“意”是“道”的呈现一样,“写意”之“意”也正是个体生命经验向“道”的归根复命,它使个体生命之情感节律深入 寥廓,上诉真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艺之极致,必归道原,艺道一体不二。(www.daowen.com)

从魏晋开始,历代士大夫、文人对写意画论皆提出了新的观点。唐代以“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的精神,将“意”的抒发与“以书入画”相沟通,借狂草入画与水墨肌理演绎精神、意态。宋代的文人画思潮极大地促进了绘画的写意化进程,其途径有二:诗画一律、书画同法。诗文、书法进入绘画极大地提升了画面的抒情性、表现力与精神境界。清代的石涛可谓一峰孤绝,其横贯千古的“一画论”彰显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宇宙情怀。同时,在清代中期,文人画开始了金石入画的历史进程,以笔墨的独立价值开创出写意绘画的新境界。总之,从魏晋画论的“贵神尚意”到石涛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清晰地标示出中国文人写意绘画体系的性质、理想、形态与品位。

需要指出的是,与写意理论的形成相适应,写意画风也大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疏密二体”的概念,用以指称南北朝至唐代所产生的两种画风,其所谓“疏体”(以张僧繇、吴道子为代表,前者为南朝人,后者为唐代人)就是一种近乎写意的画风,其特征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笔不周而意周”。可见,“疏密二体”的出现,表明了中国绘画两种基本语言风格的确立,标志着中国绘画的工写分流。

图13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